提起黃河大家都知道,那麼「廢黃河」呢?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了,其實,廢黃河在江蘇境內,流經淮安、徐州等地。「廢黃河」原先是古淮河,為什麼如今卻被「更名改姓」了呢?
要想知其原因,還要追溯到古代之時的黃河大改道!
圖片:江蘇境內的廢黃河資料截圖
一、黃河改道的原因
古代之時,黃河的含沙量就非常大,有著「善決」的特點,每一次決口,都會給沿線居民帶來很大的危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改道」,這一方法非常實用,從十世紀起,改道就成為了治理黃河水患的常用之法,也是必然之舉。
當然,除了解決水患問題之外,改道對於軍事戰略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宋朝之時,金人滅遼之後大舉發兵,攻打宋朝。北宋大軍難以抵擋,節節敗退,沒多久,北宋都城汴梁就被遼軍攻取了,皇室宗親全成了階下之囚,被俘虜到了北方。
殘餘的皇室勢力為了躲避遼兵,只得舉國南遷,落荒而逃,公元1128年時,杜充將軍想出一計,用黃河之水阻斷追兵,於是,一聲令下,士兵們扒開了位於今天河南滑縣的堤壩,使得黃河決口。
圖片:黃河決口劇照
後來,這一方法被後世效仿,例如蒙古鐵騎攻打金國時,金國同樣扒開了黃河口,阻止蒙古大軍南下,又如抗戰時期,蔣介石也曾採用這一策略,扒開了花園口,成功阻止了日軍的進攻。
當然,人為決口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就是加速了黃河東決,進而導致黃河改道,原先黃河流經今天的河南濬縣,人為決口之後便流入了淮河,往後的七百年裡都是如此!
元朝之時,黃河決口問題越發突顯,而淮河支流水系首先受到影響,這給附近居民都帶來很大的損失,政府官員們不得不重視這一問題。
公元1351年時,水利專家賈魯開始治河行動,採用「疏塞並用」的方式,對黃河故道進行多次整治。就這樣,形成了從河南封丘到徐州,繼而奪淮入海的黃河故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廢黃河走向
二、「廢黃河」的由來
明朝之時,政府治河的目的變成了「保運」,因為此時我國經濟中心已經南移,朝廷的稅賦主要是由京杭大運河輸送,而黃河與京杭大運河有一段是相連通的,如果放任黃河水患,那麼朝廷稅賦也將受到影響。
既然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自然以最高級別的規格進行治理,水利專家潘季馴擔起重擔,負責治理黃河改道之事。於是,潘季馴在洪澤湖地區修起了高家堰,使得水位提升,以便讓洪澤湖下遊泥沙衝擊直下,助推黃河淤積的泥沙滾動入海。
當時,潘季馴還面臨一個主要的問題,每當黃河決堤時,就會演變成幾條河流,混亂不堪,所以,必須要統一河道,而這條統一之後的河道便是我們今天講到的「廢黃河」了,那麼為什麼要在前面加個廢字呢?此事就要涉及到清朝治河之事了。
圖片:治理黃河改道劇照
清朝鹹豐帝統治期間,位於現今開封蘭考一道的河堤出現決口,這一決堤的出現,由原先「奪淮入海」,變成了直穿運河奪大清河入海!就這樣,七百多年的「奪淮入海」結束了。
看到這也許有人要問了,既然河流決堤,清政府為何放任不管,不加幹涉呢?其實,主要是當時清政府忙於應對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勢力正盛,沒有多餘的精力來治理水患。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潘季馴主持修築的「單一河道」並沒有受到影響,所以,後人為了區分今黃河和「奪淮入海」的黃河,便取了「廢黃河」這一名字,以便更加直觀的區別。
圖片:清軍忙於應對農民起義軍劇照
三、改道之後的危害
鹹豐帝統治期間,黃河這一改道結束了「奪淮入海」的歷史事件,但是也帶來了更大的麻煩。例如,每當黃河水患泛濫時,多餘的泥沙就會堆積到岸邊,而水患退去之後,泥沙並沒有被一同帶走,而是堆積了下來,越積越多。
要知道,黃河所攜帶的泥沙比較粗糙,使得當地鹽鹼化現象加劇,繼而導致土地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直接影響到當地居民的收入。
不僅如此,黃河改道之後,原先水流不斷的河道變得乾枯,在狂風的驅動下,這些沙子隨風而下,將許多田地吞噬,使得民眾無家可歸,甚至交通要道也會受到影響,長期發展之下,風沙越來越多,原本的綠地變成了荒漠。
圖片來源於網絡:泥沙越堆越多
更嚴重的是,改道之後黃河決口的次數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頻繁,此時黃河雖遠離淮河,然而黃河鬧洪水之時,淮河流域地區仍然會受到波及。眾所周知,水災淹沒田地,損毀房屋,還會造成生命危險,據史料記載,從晚清到民國期間,像豫東、魯西南等地,都曾多次受到黃河決口造成的水災影響。
除此之外,黃河改道對運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元朝起,大運河就給統治階級帶來了極大的利益,通過漕運可以加速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促進發展。而元朝也對大運河進行了改道,原本流經河南的運河,改道之後流經地變為了蘇北和山東。
同時,改道也使得黃河成為了「蘇北到魯西南」一帶運河的水源支撐。所以,黃河穩定與否,也直接影響了這一帶漕運的興旺。在漕運的影響下,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商業發達的城市,如高郵、淮陰等地。
清末黃河改道之後,決口現象頻發,運河也受到了影響,這直接導致淮河漕運出了問題,泥沙不斷淤積,水位不斷變淺,本來就是靠著漕運才發展起來的商業城市,很快又衰落了下去,正所謂,「漕運興,商業興;漕運衰,商業衰」。
圖片:淮河漕運劇照
四、總結
人類作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可以發現並利用規律,讓世間萬物更好地為我們提供服務,不過,我們在利用規律之時,一定要把握好,根據實際而行。特別是黃河的治理,更是要注重科學的方式,以萬民為重,而不是以方便為重。
如今,黃河水患已平靜了下來,不再像古代之時那麼頻繁,這背後是一代代人辛苦留下來的成果,我們要懂得珍惜,並懂得感恩。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