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1月3日疫情數據
西班牙新增18669例,累計1259366例,新增死亡238例,累計死亡36495例;
法國新增36330例,累計1540489例,新增死亡426例,累計死亡37861例;
義大利新增28244例,累計759829例; 死亡新增353例,死亡累計39412人;
德國11月2日新增14432例,累計553784例,新增死亡61例,累計死亡10573例。
當地時間11月2日晚,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發生恐怖襲擊。3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維也納恐襲承責。
今天(3日)上午,奧地利內政部長內哈默(Karl Nehammer)和維也納警方負責人在記者會上宣布,2日晚在維也納1區多地發生的恐襲事件已造成4人死亡(不包括襲擊者),17人受傷(包括1名警察),其中7人傷勢嚴重。一名襲擊者被擊斃。襲擊者很可能有幫兇,奧警方已對嫌犯住所等18處進行搜查,逮捕14人。
▲ 襲擊發生後,警方進行搜查。(新華社圖)
另據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消息,一名奧籍華人在襲擊中遇難,一名中國公民受輕傷。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參贊餘鋒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此次襲擊事件中輕傷的中國公民傷勢不是很嚴重,現在醫院接受救治,情況比較穩定。「我們已經跟他電話聯繫上了,了解了一些情況,跟他也明確表示使館會提供一切必要的幫助和協助。」餘峰表示,該中國公民在醫院的「狀況都很好,已有講中文的醫生在旁邊陪護」。
據悉,遇難的奧籍華人名為陳志彬,1973年11月出生,浙江青田鶴城鎮湖邊村人。他是奧地利華僑華人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奧地利奧中友協華委會副主席、奧地利浙江商會副主席、奧地利餐飲服務會副會長。
陳志彬先生在奧地利從事餐飲業多年,一向熱心奧地利華人餐飲公益事業,熱愛祖國和家鄉,積極致力於中奧友好交流活動,熱心捐款參與國內和奧地利的抗疫活動。
驚聞陳志彬先生遇難,旅奧華僑華人都深感哀痛。
▲ 遇難華人經營的中餐店前,許多奧地利媒體前來採訪。(奧地利僑界供圖)
▲ 奧地利僑界為遇難華人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奧地利僑界供圖)
被擊斃槍手去年剛提前釋放
奧地利內政部長內哈默謹慎表示,考慮到案發地點多達6處,不排除有共犯的可能。警方正進行大規模搜查,並已加強對公共區域的監控。
▲ 襲擊發生多達6處。(BFMTV新聞臺截圖)
內哈默透露,被擊斃槍手持有衝鋒鎗,身穿假炸彈背心,系恐怖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支持者。槍手20歲,在奧地利出生和長大,擁有奧地利和北馬其頓雙重國籍,有恐怖活動案底。2019年4月,曾因試圖前往敘利亞加入聖戰被判刑22個月,但於當年12月獲得提前釋放。
維也納市長Michael Ludwig稱,槍手為恐襲「做了充分準備」,不僅持有衝鋒鎗,還攜帶了手槍和砍刀。
▲ 恐襲發生後,警察在維也納街頭警戒。(新華社圖)
與此前多家奧媒報導的「挾持人質」有出入,維也納警察局長格哈德·普斯特爾(Gerhard Pürstl)在3日清晨的記者會上澄清說,一名襲擊者在恐怖襲擊開始後約九分鐘(21時20分左右)即被擊斃。
目標是猶太教堂?
2日晚恐襲六個襲擊點都在維也納市中心內城猶太教堂附近,因此有猜測襲擊者目標可能就是該猶太教堂。
▲ 維也納警察在街頭警戒。(新華社圖)
奧地利猶太人協會主席Oskar Deutsch稱,案發時,該猶太教堂已關閉,裡面沒有工作人員,因此教堂外當時無警力保護。
襲擊者目標是否針對該猶太教堂?案發時身處現場的維也納猶太拉比Schlomo Hofmeister表示「不確定」:「我聽見槍聲,並看到兇手朝人們開槍。(現場)安靜得出奇,所以一開始我都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的城市通常是那麼的安全。」
現場的視頻顯示,一名男子朝路人和咖啡館露天座的人群開槍。4名罹難者中有一名是酒吧的服務員。
▲ 3日,遇襲中餐店前拉起警戒線。(歐洲時報記者佟薇薇攝)
▲ 3日,遇襲餐廳門上留下的彈孔。(歐洲時報記者佟薇薇攝)
奧地利總理庫爾茨在恐襲發生後發推特稱,「我們是可怕的恐怖襲擊受害者」,但我們不會屈服於恐怖分子,而會「堅決打擊一切攻擊」。
當晚,一些計程車免費送被困人群回家。案發時正在猶太教堂旁邊的克羅埃西亞餐廳吃飯的Vladimir和Olga向《世界報》記者表示,他們被關在飯店「5個小時」才被允許回家,「在巴黎,你們(對恐襲)很熟悉了,萬萬想不到這種事會在維也納發生。」二人心有餘悸地說。
馬克龍:「敵人要搞清楚,他們惹的是誰」
奧地利維也納發生恐襲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網絡發文說:「繼法國之後,友邦遭到了攻擊。我們的敵人必須要搞清楚,和他們交鋒的是誰。我們絕不會退讓。」
▲ 3日,馬克龍前往奧地利駐法國大使館看望慰問,以表達「對奧地利人民的無條件支持」。(LCI電視臺截圖)
馬克龍呼籲歐盟對「攻擊歐盟的敵人」做出回擊:「我們要團結一致,抵抗恐怖主義的禍害;我們要攜手共進,不在價值觀上做出任何退讓。」
▲ 馬克龍表示:「維也納與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這次的攻擊暴露了敵人攻擊歐盟這片自由、文化、(共和)價值土地的意圖,我們決不會妥協。」(LCI電視臺截圖)
法國總統近期多次表態捍衛言論自由和諷刺漫畫,在伊斯蘭世界引發反法浪潮。「伊斯蘭馬格里布蓋達組織」(Aqmi)甚至對馬克龍發出死亡威脅。
在11月2日一份聲明中,該組織聲稱「殺死侮辱先知的人,是每個穆斯林的權利」。並呼籲對馬克龍的「殘暴行為」進行「復仇」,還把殺害帕蒂的車臣極端分子稱為「烈士」。
歐盟要聯合反恐
面對接二連三的恐襲,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歐盟國家聯合反恐,這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不謀而合,後者也提到,面對「針對歐盟價值的攻擊」,應「共同戰鬥」。
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Gérald Darmanin)指出,「恐襲風險很高,而且針對的是整個西歐」。
3日,英國也將恐襲風險升至「嚴峻」。
當天,義大利外長迪瑪約在推特上呼籲,建立「歐洲愛國者法案」計劃( "Patriot Act" européen),採取美國的「愛國者法案」反恐模式,給反恐調查以更大權限,使發生在歐洲的恐襲能夠被有效預警。他指出,「一個國家的安保問題就是其他所有國家的安保問題」。
▲ 迪馬約表示:「一個(歐洲)國家的安全,就是所有其他國家的安全。我在幾天後會和我的外長同行們商談此事。讓我們團結一致,共同對抗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和宗教狂熱。」(網絡配圖)
美國的《愛國者法案》於2001年「9.11」事件之後通過,修改了一部分公民基本自由,並授予情報部門在反恐調查中擁有更大行事餘地。
迪馬約認為,面對最近連續發生的恐襲,「很顯然,歐洲和義大利不能再繼續就事論事」,「必須面對問題,歐盟必須提升它的安全水準……例如在同伊斯蘭社區、同溫和伊斯蘭進行合作,並加強對清真寺的監控。」
奧地利為何成恐襲目標?
法國《世界報》報導,奧地利最近一次恐襲要追溯到1995年,一名極右分子利用炸彈包裹炸死4名羅姆人;而維也納內城猶太大教堂上一次遇襲則是1981年,一夥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發起攻擊,導致2人死亡。
《世界報》指出,「自認為」遠離威脅的奧地利突然發生恐襲,這讓奧舉國震驚。
美國一家對伊斯蘭網站進行監控的公司SITE在其官方網站上援引了對維也納發生恐怖襲擊的報導稱:「聖戰分子說,在維也納的襲擊是針對奧地利參加美國聯盟『報復的一部分』」,其中還包括一張維也納市中心的照片。
此前,美國建立了反對「伊斯蘭國」(IS)的國際聯盟,非北約成員國奧地利雖然從未在軍事上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組織,但也加入了這一國際聯盟。
奧地利駐法國大使Michael Linhart周一晚在BFM電視臺上表示,不認為奧地利成為恐怖分子的直接目標:「我們都看到了,最近一段時間,在多個國家,尤其是法國,都發生了恐怖襲擊。我們始終認為,恐怖主義的目標並不是某一個國家(…),而是我們開放的文明,是歐洲、共和價值。」
▲ 奧地利駐法國大使Michael Linhart認為恐怖主義的目標是歐洲開放的文明和共和價值觀。(BFMTV新聞臺截圖)
巴黎政治學院教師、國際、歐洲問題專家Patrick Martin-Genier也贊成這一觀點:「奧地利成為恐襲目標讓人很震驚,奧地利是個相對低調的小國,而且在國際外交舞臺上也沒有扮演什麼重要角色。」他表示,表面上是奧地利遭到恐襲,實際上恐怖分子攻擊的是「歐洲、包容、民主、人權等價值」。
不過,法國戰略分析研究院研究員David Rigoulet-Roze指出,奧地利遭遇恐襲並不是「偶然」的。他認為,這雖然是「伊斯蘭國」的「偷襲」,但奧地利作為歐盟成員國,顯然不是零風險。他表示,馬克龍總統向政治化伊斯蘭教宣戰,(庫爾茨總理)是最早站出來支持的領導人之一。從這一點來看,「奧地利已不再是遠離恐襲威脅的避風港了」。
(歐洲時報/ 原野、凱文 編譯報導)
編輯:小米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