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13日報導:夜間的博物館是什麼樣子的?昨天晚上下著大雨,但預約上博夜場的2000名觀眾依然早早排起了長隊。作為上海首批夜間試點開放的博物館之一,上博7月份的每周五晚上都延長至21時,昨晚為「特展」夜場。今年上海博物館陸續舉辦的三場特展,觀眾都可以在夜間一飽眼福。不過,常設展夜間暫時不開放。
據悉,此次上海博物館開放「熠熠千年—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展」三場特展,夜場時間為18:00-21:00。
夜晚的上博很安靜。趙慶慶帶著初一的兒子前來看展。一到暑假,就是小朋友們博物館打卡的熱門時間段。為了能讓兒子體驗夜場,趙慶慶上周六就訂好鬧鐘,名額一放出來立刻預約,用兩部手機搶到了自己和兒子的門票。據上海博物館透露,夜場2000張門票在15分鐘內就秒空了。或許是因為人數有所限制,展館比白天安靜了許多,趙慶慶母子倆很享受這樣的觀展氛圍。
7月以來,上海倡導夜間經濟,夜間經濟不只是商品消費,文化消費也在其中。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告訴記者,上博7月份的夜場計劃是兩場講座,兩場特展。「夜場是』新業態』,不能像白天一樣打開大門歡迎觀眾就行,而是要有更豐富的策劃活動,才能吸引人們晚上走進博物館。」
李峰考慮到,夜晚走進博物館的群眾,有些並不是為了參觀,而是想有不一樣的體驗。因此上博也策劃了相關學術報告、講座、演出等一系列活動、以及展廳敲章打卡的觀眾互動環節。「7月5日我們的夜場是講座形式,也很受歡迎。」李峰說。
記者在展廳看到有穿著旗袍、漢服的小女生們,很有」儀式感「地看展。施意就是其中一位,她穿著一件白色旗袍,本職工作是策展人。去過各大博物館的她對夜間遊覽很著迷。「記得我上學時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夜場,感覺這座神廟在夜間』活過來』了。」不過她也有些遺憾地表示,上博的展廳環境相對封閉,很難感受到白天與夜晚時間變化。只有當你走出博物館時,看到天黑了,內心會感嘆一句,真是個奇妙的夜晚。
2002年這場展覽,讓上博首開夜場
2002年時上博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特展」,72件美術史教科書上赫赫名件匯聚一堂,40餘天的展覽場場爆滿,最長隊伍從上博」。為了滿足觀眾的旺盛的觀展需求,展覽期間上博首次開設了夜場。最後一天,當最後一位觀眾走出門時已是凌晨四點。
這場展覽給了上博啟發,之後每年有重要特展,都會加開夜場,但主要針對專業觀眾。
直到2017年大英百物展,97天的展覽同樣盛況空前,創下了上博參觀人數之最。期間開設了29場夜場,夜間觀眾達3.6萬人次。
大英展之後上博每年開放的夜場也開始向普通觀眾敞開懷抱。去年上博董其昌展期間,夜間不僅組織觀眾觀展,還舉行過珂羅版書畫複製技藝等體驗活動。
今年,上海市文旅局積極開發博物館夜遊項目,提出於7月至9月在黃浦區、寶山區的14件博物館試點夜間開放工作,滿足人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試點博物館依據自身情況,在部分周五晚上延長開放。
作為首批夜間試點開放的博物館之一,上博為了昨天晚上特展夜場,出動了100位工作人員配合。三個特展分別位於一樓、二樓和四樓,安檢口、展館中都配備了充足的人手。「目前夜場還沒有開基本陳列,是基於文物安全、人員安排、管理成本、設施調整考量。」李峰表示,兩個月的試點,通過觀察觀眾接受度和喜好,總結優勢與困難。
當前夜間經濟蓬勃發展,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單位如何貼近旅遊消費市場,開發夜遊經濟,實現文旅結合,值得探索。上海交大劉博士的日常是研究所與家兩點一線,記者在博物館碰見他時,正舉著單反認真拍攝。劉先生研究領域為生物多樣性,有些「宅」的他一般下了班就回家,也沒什麼夜生活。但「文化人」喜歡博物館,昨晚是他難得的夜間出門。「如果博物館夜場常態化,我願意下班後出來走走逛逛。看完展,再跟朋友約著周邊吃個宵夜。」
夜晚的上海很美,越來越多人想要夜間出來消費。「夜上海」離不開「文化深度」,而夜間博物館的開放會對夜間經濟產生什麼效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