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一則關於重慶九龍坡男孩強強的信息刷屏,原來開學前,8歲小男孩強強因為暑假作業沒完成,擔心被家長和老師責罵,於當天早上6時許,背上衣服和枕頭悄悄離家出走。
石橋鋪派出所民警接到報警後,立即發動各方力量全城「尋娃」。經過十四個小時的努力,當天21時30分許在渝北加州附近找到了強強。
無獨有偶,去年同樣是在重慶,也是一個8歲的男孩文文離家出走,自己帶了衣物,但由於沒有錢,只能流落街頭,摘錄一段當時的報導:
國慶期間的重慶江北區觀音橋步行街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下午3點,觀音橋步行街的工作人員發現,觀音橋步行街南門,一名小男孩,正在獨自哭泣,聲稱:爸爸媽媽不要他了,工作人員將其接到辦公地點。詢問男孩情況時,小朋友一說話就開始掉眼淚,「爸爸不要我了,喊我滾!」細心的工作人員發現小男孩提著一大堆衣服,便耐心地安慰他。男孩說:他叫小文,今年8歲了,在四川老家讀書。「媽媽在家裡帶妹妹,爸爸在重慶上班,國慶節爸爸把我接來重慶上補習班……動不動就打我,我受不了了。」
8歲孩子應該是稚氣未脫,甚至還有點懵懂天真的氣質,為什麼會離開家,帶著衣物枕頭離家出走,其背後主要是家庭的責任。
有網友怪孩子太衝動,是事實上如果不是過於恐懼,一般8歲孩子是不可能想到離家出走這個路徑的,只有在家的恐懼大於離家的恐懼,才會讓他們選擇離開,不管具體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基本的因素是肯定的。
每一個離家出走孩子背後都是父母教育的失當,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以這次小男孩強強為例,整個暑假父母沒有很好的關注孩子作業,等到開學了,來不及做,就開始暴力,孩子一定感到恐懼就跑了,那麼,在這個過程裡,其他父母要反思什麼呢?
一是陪伴不能僅僅是媽媽的嘴,爸爸的拳腳。
什麼意思呢?許多孩子從小就是在媽媽的嘮叨,爸爸的拳腳中度過的,因此他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全部,長大之後,要麼成為一個嘮叨的媽媽,要麼成為一個狠勁的爸爸,這種代際遺傳也像基因一樣,逃不掉,只有下一代真正有所修為,自我覺悟,才能改善這種關係。
如果不能改善就會帶來許多副作用,一些悲劇性的事件後面都有這種原生家庭的悲劇性基因。
二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具體方法的缺失
例如有朋友留言:我們從小就是放暑假了必須先完成作業才能出去玩,每天完成一兩頁,不是難事,反而非常輕鬆,孩子也不覺得累,因此從沒出現過開學作業堆積如山的狀況。
這就是一些具體的方法,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具體的方法,包括時間管理的方法,作業管理的方法,針對孩子情緒波動的緩釋方法,這些方法不要長篇大論,只是很細節的方法,但確實有效的,父母長期堅持下去,把孩子的習慣養成了,以後就省力了。
實際上每年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背後各自的具體誘發原因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作業沒完成,有的是不讓玩手機,有的是爸爸媽媽罵了他等等,每一個具體的原因在旁人看來都很細微,不足以產生這麼大的悲劇,例如有的孩子跳樓,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有的跳河自殺等等極端悲劇,事後有的到學校鬧,有的發生群體性事件,歸根到底最核心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在家庭裡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的解決,就不會有後續的悲劇了。
在昨天父母成長營的現場,也有父母表示自己管不了孩子,其實,這是一种放棄的思維,不是讓你管孩子,而是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達成某種意義的溝通。順應孩子的天然,找到他們的生命亮點,欣賞他們,結果會很不一樣。
那個小男孩帶走了枕頭,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象徵,孩子需要溫暖的感覺,也許他覺得整個家裡只有這個枕頭是他最溫暖的依靠,上面可能還有他的淚水,即使做好了離家出走的極端準備,也不忘帶著枕頭一起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