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北京10月15日電(融媒體記者 耿國彪)今天,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國慶節假期,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5000萬人次,接近去年同期的50%。按照目前趨勢,全國森林旅遊有望在下半年繼續保持復甦勢頭。
森林旅遊是我國林草業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極具增長潛力的綠色產業。 2016-2019年的4年間,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60億人次,平均年遊客量達到15億人次,年均增長率為15%。其中,2019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18億人次,佔國內年旅遊人數的近30%,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75萬億元。
據介紹,2020年,新冠疫情對我國森林旅遊業造成重大影響,在前三個季度中,第一季度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8400萬人次,是去年同期遊客量的19.2%;第二季度遊客量1.26億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8.2%;第三季度遊客量2.14億人次,達到去年同期的44.7%。今年國慶節假期,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5000萬人次,接近去年同期的50%。按照目前趨勢,全國森林旅遊有望在下半年繼續保持復甦勢頭。
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2016年的摸底調查結果,全國依託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110萬人,年戶均增收3500元。根據測算,2018年通過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上升到46.5萬戶、147.5萬人,受益人數佔貧困人口的9%,年戶均增收達到5500元,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共有「兩類載體、四條途徑、五種模式」。
「兩類載體」是指森林旅遊帶動扶貧的載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森林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另一類是其他森林等自然資源區域。調查顯示,依託各種自然保護地的森林旅遊發展實現增收的約佔受益貧困人口的47%,依託其他森林等自然資源發展旅遊實現增收的約佔受益貧困人口的53%。
「四條途徑」是指森林旅遊幫助貧困人口增收主要有四條途徑:一是通過就業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18%;二是通過開展個體經營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12%;三是通過發展種養殖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65%;四是通過租賃、入股經營等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3%。按年戶均增收額大小排序,依次為就業,年戶均增收額6162元,個體經營4547元,租賃、入股經營4072元,種養殖2394元。由此分析,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是森林旅遊扶貧最有力的途徑,而帶動種養殖發展是森林旅遊扶貧輻射面最大的一條途徑。
「五種模式」是指森林旅遊扶貧可歸納為五種模式:即全域帶動模式、政策帶動模式、資金帶動模式、能人帶動模式、特色帶動模式。全域帶動模式是通過整合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全面推動區域內森林旅遊產業發展,帶動區域內旅遊經濟快速提高,實現貧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政策帶動模式是通過制定有力政策實現森林旅遊產業發展、推動森林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資金帶動模式是通過整合政府、企業資金,加大森林旅遊投入帶動扶貧的模式;能人帶動模式是通過引進、吸收能人,發揮能人作用促進森林旅遊發展並帶動扶貧的模式;特色帶動模式是貧困地區依託當地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打造個性化的森林旅遊產品帶動扶貧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