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江南古鎮,如果單單從外形來看大概「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曲徑通幽、長街曲巷」是大家所固有的印象了,而南潯古鎮貌似又有點不一樣,大眾多江南名鎮中,可能你都沒有聽說過它的名字。相較於周莊、烏鎮、西塘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古鎮來說,這裡更安靜,更古樸。
南潯園林的建築風格也是江南唯一的有中西合壁格局的水鄉古鎮中式的大氣典雅,西式的洋氣歐化兼具。建鎮700餘年,這裡人文景觀和古蹟眾多,名人輩出。據《江南園林志》云:「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江南所罕見。」南潯是一個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最盛時有大小園林20餘座。其中的小蓮莊,便是其中的翹楚之作。
小蓮莊又稱劉莊,位於 南潯 鎮西南萬古橋西,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園林,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佔地27畝,因慕元末 湖州 籍大書畫家趙孟頫所建蓮花莊之名,故稱小蓮莊。小蓮莊與嘉業藏書樓毗鄰,園外為鷓鴣溪。現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蓮莊原為劉氏歸櫬暫殯寓園,劉家人從1885年開始,歷時40年建成。小蓮莊由家廟、義莊和園林三部分組成,各處建築分別成景,景景之間,具界不界,內園外園似隔非隔,錯落有致,陶曲成趣,以「園中園」聞名遐邇。
園林分為內園和外園,園林主要以十畝荷花池為主,外園有荷花池,池中錦鯉在的遊著,魚兒在蓮葉間歡快的遊戲,亭樓橋廊環繞池周,好一幅美麗的江南水墨畫映在腦海。臨池而建的水榭,小巧精緻,夏天靠坐在水榭上,看風吹荷葉,聽雨打芭蕉,自是最為愜意。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穿過走廊走過五曲橋便來到了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內園以太湖石圍成的假山為主。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迴轉,小巧而又曲折,宛若一座大盆景。
從內園折回的路上可以看到一座紅磚建築,叫「東升閣」,這是一座西式洋房,俗稱「小姐樓」,紅磚,拱廊,百葉窗,在那一片黑瓦白牆中顯得格外醒目靚麗。這座建築為當年劉家小姐們的閨房,據說不能進去參觀。建築風格主要為法式風情建築,雖然建在極具中式的江南園林中,但並沒有顯得突兀,反而覺得中西建築平衡恰到好處,可見設計之時也是很用心的。
繼續往前走,便來小蓮莊的主建築群——劉氏家廟,始建於1888年,於1897年曆時9年建成,這裡主要是劉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主要由牌坊及家廟主體部分組成。正廳懸掛著宣統皇帝所御賜「承先睦族」金匾,從這裡也足以看出當年的劉氏家族的顯赫。
而且在南潯的其他富豪,最多也只有祠堂,沒有家廟,唯有劉氏一族至今還保留著如此完好的家廟,再一次見證了劉氏家族的顯赫。據說,劉氏後人直到今天,每年都會抽空前來此地,祭祖追思。劉氏義莊在劉氏家廟的西側。
劉鏞小時候家境貧寒,為了生計,年輕的時候當過銅匠,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地為人家修補銅勺銅鍋,以貼補家用。時逢歐美上海設埠,湖絲銷量大增, 南潯又是湖絲集散地,他就專營蠶絲。未幾年遂成富豪,成為南潯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黃狗中的四象之首。
劉鏞致富後不忘本,告誡子孫勤儉持家,不事奢華。劉氏家族雖是家財萬貫的紅頂商人,卻輕富重文,竭力鼓勵子孫念書做官。其長孫劉承幹更是一個嗜書如命的藏書大家,與小蓮莊隔溪相望的嘉業堂藏書樓便是劉承幹為了藏書而建。嘉業堂藏書樓現在也是南潯的著名景點。
除此之外,劉氏家廟有兩座高大肅穆的牌坊。其中一道牌坊上書「樂善好施」四個大字。是光緒三年,河南、江西等地發生水災,劉鏞出資30萬兩白銀用來賑災,皇帝賜建了「樂善好施」牌坊。迎面相對的另一塊為劉鏞兒媳而立貞節牌坊,上面刻有「欽旌節孝」四個大字,劉鏞的長子劉安瀾,官居一品工部郎中,英年早逝,他的夫人劉邱氏卻為其守寡,終身不改嫁而被賜得貞節牌坊。
值得一提的是,小蓮莊的主人劉鏞與乾隆年間的宰相劉羅鍋(劉墉)並不是一個人,他們同音不同名,一個是清中期的大學士,一個是晚清富商。走出劉氏家廟,豁然開朗,寬闊的石板路兩旁樹木枝繁葉茂,外面的一條小河,與對側的荷花池遙相呼應。真是一處風水寶地,再次體現劉氏家族不凡的地位,南潯四象之首絕非虛名。
一路逛下來,被震撼到,整個園林構思精妙,匠心獨特,亭榭樓閣,長廊曲橋,設計曲徑通幽,彰顯江南園林之美。一點也不輸大名鼎鼎的蘇州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