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為扶貧精準「施策」 數位化平臺助力茂縣特色農業發展

2020-12-11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楊晨 圖片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提供

每年的1月1日,是茂縣鳳毛坪村自定的「看水節」。在當天,村裡幹部帶著村裡年輕人到山上的水源點,安營紮寨一晚,打掃清潔,檢查維修。

村裡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一代代人了解村裡「尋水」脫貧致富的不易。這其中就包括了感謝「百村千池萬窖」工程帶來的建設機遇,為全村修建了34口蓄水池、220口小水窖、硬化灌溉溝渠主溝近3萬米等,覆蓋了全村耕地面積千餘畝,受益群眾達到200餘戶。

而支撐和指導「百村千池萬窖」工程實施的,正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建設的茂縣農業數位化系統。其包括了基於GIS的山地特色農業專家支持系統,以及基於GIS的茂縣水資源數位化平臺,並以此分別形成了茂縣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和茂縣農村水資源發展規劃,為農業產業發展和資源合理分配利用「精準」施策,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精準匹配生境條件和果蔬生物學特性

扶持延續特色產業

岷江上遊生態系統恢復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茂縣生態站的主要工作。茂縣生態站站長石福孫介紹,這其中包括了推動乾旱河谷的生態修復治理,提高岷江上遊的森林覆蓋率及水源涵養功能。「但實現山區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恢復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同時與當地產業的發展和穩定密切相關,也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

茂縣高山峽谷景觀圖

石福孫以茂縣為例,其處於高山峽谷地區,當地具有「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特點。「垂直海拔段都有進行農業生產,但因為地形原因耕地地塊呈碎片化,且氣候條件、光照、積溫、土壤類型等都不一樣。老百姓大多跟風種植,瞅見什麼賣錢就種什麼,忽略了相應的生態要素,導致農產品質量不高或少產,甚至過度施肥導致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

如何有效利用茂縣二十萬餘畝耕地,提升特色農作物品質,使其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近日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內,石福孫向記者介紹展示了茂縣農業數位化系統平臺。

登錄平臺後,屏幕右邊為茂縣全縣地形與耕地分布圖,左邊圖例內分門別類涵蓋全縣農業耕地的生境條件、氣候條件、土壤養分含量等數字信息。點擊任一地塊,該地塊水平的溫度、降水、光照、海拔和土壤等數字信息就能在地圖上顯示。

「我們從2011年開始,受當地政府邀請,就開始建設這個數據平臺。整套資料庫依託GIS數據採集庫,將全縣收集到的近8G真實數據,結合衛星地圖遙感技術進行封裝。」石福孫表示,目的就是利用大數據能夠將當地的生境條件與果蔬的生物學特性進行關聯與耦合,並提出各種特色農作物適宜分布區和產業布局。

如今,基於該數字平臺,生物研究所已完成甜櫻桃、枇杷、羌脆李10個重點品種的規劃和操作指南的編寫,為扶貧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茂縣農業數位化平臺顯示的該地甜櫻桃適宜分布區

合理農業用水指導「百村千池萬窖」工程

恢復和改善有效灌面約12萬畝

除了「精準匹配」適應特色農作物生產的地塊,解決並且合理利用種植所需要的水資源也是茂縣農業發展要過的難關。

「同樣受制於地理環境,茂縣存在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配嚴重不均勻,損失量大的問題。」石福孫介紹,以前村民用水常自主飲水修窖,利用率低。比如一遇山洪就淤塞,冬去春來時也易凍壞,灌溉田地,十分不便。

「每塊耕地旁有多少水資源,如何合理分配引入各家。不僅如此,地塊到底需要多少水,修幾個水窖合適。單種、複種時又各自需要多少,不同類型作物需水量又是多少,我們在調配水資源促生產的同時,也要考慮合理利用節約資源。」石福孫表示,解決這些問題依賴於實實在在的數字信息。「只要了解了自然資源,才能利用它。」

茂縣農業數位化系統2.0版本中,就加入了基於GIS的茂縣水資源數位化平臺,裡面明確記錄了全縣各水系分布,以及可以供應的地方,供需量等。「這些數據都是科研人員實地調查所得,像一些山地地縫處,也會有水資源,那是否能夠持續保障供應,需走訪附近了解。」

數據收集完成併集納於平臺後,哪塊地種植了什麼特色農作物,需要多少水,可以從哪引水一目了然。這也為2014年茂縣開啟的「百村千池萬窖」工程提供指導,以解決農灌用水和人畜飲水。

數據顯示,用時三年(2014年-2016年)的「百村千池萬窖」微水灌溉工程,新建池、窖1.8萬餘口,通過渠道、管道實現互連互通,新增蓄水40餘萬m,恢復和改善有效灌面約12萬畝。「以水興產、以水興業、以水脫貧」取得成效。

在今年,石福孫表示,茂縣生態站還要進一步利用整個數字平臺對可能會引進的新品種進行精準辨識,以及為水肥一體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相關焦點

  • 少林禪耕文化助力鄉鎮扶貧、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特色小鎮發展
    (田園綜合體)發展論壇」暨少林禪耕文化助力鄉鎮扶貧研討會在北京國二招成功召開。      對於國家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的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 助力提供扶貧攻堅精準數據 貴州富禾集團與央信扶貧碼籤約
    「央信扶貧碼」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於11月18日舉行了合作籤約儀式。本次合作籤約確定了富禾集團與信用體系網全國首創的「精準扶貧綜合信用大數據評價系統及央信扶貧碼」,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關鍵技術支撐,發揮全國精準扶貧展示中心「網上展館」和 「精準扶貧評價系統」綜合誠信大數據系統,為扶貧攻堅提供精準數據、動態跟蹤、第三方測評和專家考核等服務;央信扶貧碼的運用將為富禾集團在產品檢測、測試和認證等領域提供專業、公正的第三方服務,從而提高富禾集團服務三農的能力和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 績溪縣上莊鎮:人大代表三級聯動 精準施策助力脫貧攻堅
    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脫貧攻堅全民在行動,上莊鎮市、縣、鎮人大代表三級聯動,精準施策助力脫貧攻堅。  助力脫貧攻堅,精準幫扶貧困茶農。上莊鎮市人大代表、瀚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軍堅信扶貧,更要扶智。精準扶貧就是讓貧困戶有技能。
  • 茂縣10萬元農特產大禮包借力電商平臺走出大山
    7月8日,中國農業銀行茂縣支行攜手中國農業銀行台州分行利用電商平臺將茂縣10萬餘元的農特產大禮包發往浙江省台州市華聯超市有限公司,為茂縣群眾開闢了一條增收致富新途徑。在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忙著精選各種農特產品,土雞蛋、野生菌、中蜂蜜、花椒、木耳、臘肉等原生態優質農特產品被包裝、上車、出貨,大家忙得不亦樂乎。茂縣是農業大縣,憑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當地擁有土雞蛋、野生菌、中蜂蜜、花椒等一批獨具茂縣特色的農產品。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受制於品牌推廣和物流運輸等因素,這些農產品並未真正拓寬銷路。
  • 茂縣「共享電商」模式形成 助力脫貧致富
    為進一步加強扶「志」和扶「智」,助力群眾脫貧致富,浙江省溫嶺市、玉環市與茂縣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成立「玉環—茂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雙方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浙江當地電商產業園將在人才資源上共同建立人力資源服務中心,茂縣將從浙江引進人才,為本地發展提供精準的人力資源服務,進一步增強茂縣貧困戶通過「一根線、一電腦、一個人」就能創業的信心,促進茂縣電商扶貧發展
  • 順聯動力入選2020網絡扶貧典型案例,助力電商扶貧
    近日,從中央網信官網獲悉,順聯動力「優農計劃」、網易嚴選「脫貧計劃」、釘釘「益啟動」等50個案例入選2020網絡扶貧典型案例,成為扶貧樣本,為網絡扶貧脫貧攻堅提供新的發展思路。以「網際網路+農業」為驅動,順聯動力通過平臺會員推薦+地方政府扶持的方式,積極與各地電商中心、扶貧辦、農業合作社等聯繫合作,平臺目前已開設全國14個省共23個特產館,幫助上行產品5000餘款。通過特產館產生的GMV銷售額已達到2.5億元,真正做到了幫助優質農產品「上線進城」,助農幫銷、惠農富農。
  •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精耕特色農業 助力精準扶貧
    在發展特色種植的同時,型堂村更加注重對村內剩餘勞動力特別是精準扶貧戶的扶持,儘可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更多村民享受紅利。據統計,型堂村特色種植用工50餘人,其中精準扶貧戶4戶,租賃村內40餘戶村民土地95畝,預計可為本村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7萬元。
  • 貴澳農旅產業示範園:大數據+農業 助力精準扶貧
    從2015年開始建設以來,該園一直按照「大數據、大農業、大扶貧、大健康、大養老、大旅遊、大教育」的發展理念進行打造,現已建成集生態果蔬立體種植技術運用和展示、大數據農業扶貧、產業園旅遊觀光、學生營養餐配送、康體養生等於一體的智慧農業旅遊示範基地。  大數據決策 農業生產更「智慧」  大數據是貴安新區著力發展的產業之一,綠澳農業在落戶貴安時便把大數據融入到大農業發展之中。
  • 助力脫貧攻堅 貢獻長行力量——長安銀行發揮金融力量助力精準扶貧
    紮實開展金融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認真開展效能監察,制定工作方案,聚焦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資金管理使用不規範、工作作風不紮實、考核監督不嚴格等方面進行全面檢查,以作風攻堅助力脫貧攻堅。產業「造血」:走出長行脫貧攻堅特色之路產業扶貧是助力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長安銀行的重要抓手。
  • 助力精準扶貧Visa在行動
    11月7日,「數字金融助力產業扶貧試點項目」揭牌儀式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聯誼蘋果合作社舉行,Visa中國區企業傳播部總經理鄭靜嫻、Visa公司普惠金融項目經理嶽楊祺,中國扶貧基金會資源發展部開發處長李媛,鹽源縣副縣長王超,鹽源縣聯誼蘋果合作社代表出席。本次揭牌儀式標誌著Visa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三年期產業扶貧項目合作全面開始。
  • 華中農業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華中農業大學2012年11月開始參與定點扶貧建始縣,學校積極發揮本禹志願服務隊的重要作用,著力實施「甘露工程」推動當地基礎教育發展,著力實施「活泉工程」為當地培養農業科技人才,著力實施「春風工程」助力產業扶貧,著力實施「志•青春工程」促進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提升。六年來,逐步探索出具有華農特色的「志願服務+精準扶貧」模式,有效發揮了志願服務參與社會扶貧的獨特作用,為學校定點扶貧建始縣做出了積極貢獻。
  • 華中農業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華中農業大學2012年11月開始參與定點扶貧建始縣,學校積極發揮本禹志願服務隊的重要作用,著力實施「甘露工程」推動當地基礎教育發展,著力實施「活泉工程」為當地培養農業科技人才,著力實施「春風工程」助力產業扶貧,著力實施「志•青春工程」促進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提升。六年來,逐步探索出具有華農特色的「志願服務+精準扶貧」模式,有效發揮了志願服務參與社會扶貧的獨特作用,為學校定點扶貧建始縣做出了積極貢獻。
  • 茂縣:上門普及金融知識 提高群眾風險防範意識
    茂縣農業銀行在扶貧戰線上充分發揮金融精準扶貧作用,準確把握方向,創新工作舉措,不斷加大金融服務力度,以金融知識宣傳、扶貧小額貸款、農戶信息建檔、羌李e貸、惠農e貸、鄉村振興領頭貸、強村貸等惠民政策,助力茂縣脫貧奔康。
  • 茂縣10萬元農特產「大禮包」 正在浙江台州派送……
    7月8日,中國農業銀行茂縣支行攜手中國農業銀行台州分行利用電商平臺將茂縣10萬餘元的農特產大禮包發往浙江省台州市華聯超市有限公司,為茂縣群眾開闢了一條增收致富新途徑。
  • 大數據+農業 貴澳綠色園區推進精準扶貧
    大數據+農業貴澳綠色園區推進精準扶貧  七月盛夏,記者來到貴安新區的貴澳農旅產業示範園
  • 隴南市丨精準對接需求 助力中藥材扶貧產業發展
    隴南市丨精準對接需求 助力中藥材扶貧產業發展 2020-07-10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2個典型項目一覽,教育部直屬高校這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茶產業是景東縣涉農最多、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地方財源、改善生態環境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也是實現產業扶貧的重要依託。浙江大學充分發揮茶學學科優勢和科技優勢,以茶為媒,依託無量山獨特的茶樹資源,利用校友資源,優化茶產業鏈管控,搭建銷售平臺,架起招商引資橋梁,科技助力景東縣發展,將產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 【中國發展門戶網】畜禽特色養殖助推科技精準扶貧
    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黨中央、國務院在農業農村工作方面的首要任務,也是破解「三農」困局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通過發展畜牧業實施精準扶貧,是產業扶貧中較為常見和較為重要的一種方式,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解決農村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主導方向之一。
  • 美菜網:響應精準扶貧號召,助力農產品上行
    從聚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對脫貧攻堅的具體部署可以看出,著力解決產銷脫節依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攻克的關鍵問題。發展特色產業一直是貧困地區精準施策的重中之重,但是大量特色產業的推進,也帶來了小農戶無法對接大市場、農產品供給區域性過剩、價格被壓低、貧困戶利潤被擠壓等問題。
  • 精準扶貧,從一包樂事薯片開始
    作為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的一部分,由百事公司大中華區、物美集團、多點平臺及中國扶貧基金聯合推出的「物美扶農,多點樂事」公益項目,在推進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扶貧扶農工作的開展、助力當地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了整個消費扶貧月非常亮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