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澳前外長給莫裡森支招:須同中國和睦相處,在「敵意」與「諂媚」間找到中間道路)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丁潔芸】澳大利亞前外長埃文斯(GARETH EVANS)11月27日在澳網站「珍珠與刺激」(Pearls and Irritations)上刊登題為《澳大利亞和中國:走出陷坑》的署名文章。
「珍珠與刺激」:澳大利亞和中國:走出陷坑
他對莫裡森政府提出五條建議,即停止「挖坑」、表態溫和、獨立判斷、接受中國崛起、尋求多邊合作。文章稱,經濟上對華極度依賴使澳政府別無選擇,澳必須同中國和睦相處,在「敵意」和「諂媚」之間找到中間道路。
埃文斯簡介
以下為文章摘譯:
要走出我們與中國陷入的困境,對澳大利亞的政治領導人來說,明智的開端就是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既要與中國和睦相處,又要勇敢地面對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這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對中國的巨大經濟依賴讓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前進:我們需要多久才能為我們近40%的出口找到替代市場?但對於北京方面的行為,我們也存在多個合理的擔憂,需要做出堅定而明確的回應。
走出當前困境的正確策略是什麼?對我來說,有5個要素。
首先,在所有的情況下停止「挖坑」。不要在中國使館向澳方披露的「14項不滿清單」上添加更多素材。
第二,讓我們的官方表態變得溫和,就像莫裡森總理和他的一些高級部長(特別是財政部長)遲遲才開始做的那樣,包括強調兩國關係中的積極因素,並記住,當我們對中國的行為提出合理批評時,言語在外交上就是子彈。
第三,當我們在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事情上採取消極立場時,我們的領導人應該明確表示,這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判斷問題,而不是從我們的帝國主人那裡尋求指導。
第四,我們需要承認中國某些國際抱負的合法性和必然性,不要因為中國想為自己購買戰略空間、保護其經濟命脈的軍事能力、以及與其新實力相符的全球決策影響力而過於興奮。我們還應該承認,中國的一些商業擔憂可能並非完全沒有根據:許多客觀的觀察人士認為,我們在(對華)反傾銷投訴方面做得過頭了,這些投訴(中國)的數量遠遠超過了中國向我們提出的投訴。
最後,我們應該努力尋找具有真正共同點的問題。澳大利亞應該利用好我們作為一個良好國際公民的聲譽,致力於為全球和地區公共產品問題找到有效的多邊解決方案,以及中國展示軟實力的願望。
我並不是說讓澳中關係恢復平穩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在那些更有思想、更有見地的評論員中間,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就像芮捷銳(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所說的,在「敵意」和「諂媚」之間找到一條中間路線。
據「珍珠與刺激」介紹,埃文斯1988年-1996年曾擔任澳大利亞外交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