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聖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特別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精行儉德」四字,極其精煉的表達了陸羽理想的茶人品格,表達了陸羽所崇尚的道德標準。
所謂「精行」,旨在強調人的做事態度和從業原則——精益求精。陸羽指出:「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可見他對茶葉加工的嚴格要求和做事「求精」的準則。陸羽所謂的「精行」不僅是針對茶葉加工而言,應該理解為人的言行標準,包括思維縝密、語言嚴謹、處事得當、做工精細,不可粗枝大葉,不可馬馬虎虎。
陸羽對茶深入細緻的研究,充分體現了他做事「求精」的準則。他自幼愛茶,為研究茶,從青年時代就離開家鄉荊楚大地,沿漢江、長江、淮河流域到十多個產茶州縣的茶園、茶場,對茶樹的生長環境、茶園的培育管理、茶葉的採摘、加工工藝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到中年時代,又深入到江南東、西兩道主要產茶區湖州、常州、蘇州、杭州、越州等地仔細考察、深入研究,甚至結茅為廬,長年居住在湖州、蘇州茶山之上,既對當地茶葉栽培經驗、製作工藝、茶器使用、烹煮方法、水品選用、飲茶方式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同時對唐代以前我國茶葉生產發展歷史潛心研究。
不但如此,他還自己創行了一套「陸羽煎茶法」,並親自設計製造了煎茶風爐等相應的配套茶器、茶具。所著《茶經》,其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以及文字精確性均堪稱典範。乾隆皇帝評價說:「陸羽《茶經》太精討」,《四庫全書·茶經提要》肯定說:「言茶莫精於(陸)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
所謂「儉德」,是倡導為人質樸內斂的高尚品格,恰如《老子》所講的「上德不德」、「上德若谷」、「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強調人的善良本性、優良品質應該包含在本體之中,自然而然,無需有意外露、特意張揚。從而倡導質樸無華、自然純真,不虛誇浮躁、不巧言令色、不追求奢華。
陸羽認為茶就具有這樣的自然品性,他在(《茶經·五之煮》)中講:「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是說茶內含物質豐富,飲茶不宜過量。仔細思考陸羽其言,道理頗深。茶,若看其表,只是普通的樹葉,既沒有花那樣鮮豔亮麗,也沒有花的香氣浮動,但它樸素的外表下具有豐富的內含物質,無論藥用、食用、飲用都能給人提供保健營養、增進能量, 為人降脂、消熱、去積食、提精神。經過茶師們的巧手加工,還可揉制出感覺不同的香氣和味道,吸引人們去細心品味、精心體悟,甚至還能誘導人追求茶中之禪、茶中之道、茶中之厚德。
不僅如此,陸羽還強調了茶純粹高潔的品性,陸羽以「雜以卉莽,飲之成疾。」告誡人們,茶葉不可摻雜,雜則變質,濁氣異味不能接近,近則汙染。因而陸羽由茶及人,用「最宜」二字表達了茶之品性與茶人品德的緊密聯繫,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充分表達了陸羽追求茶人與茶和諧統一的理念,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感嘆:「天育萬物,皆有至妙」。天地賦予茶的高潔品性決定了只有品行高尚、精行儉德之人才能真心愛茶、靜心品茶、專心制茶、護茶、研究茶、傳播茶。
中國人發現茶,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中國人用巧手製做茶,是對人類健康生活的一大奉獻。迄今為至,中國茶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沒有那個國家能夠超越;中國茶產品在全世界的主導地位沒有那個國家能夠顛覆。中國茶、中國茶文化這種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對世界的影響力,在我國浩瀚的傳統文化寶庫中亦是屈指可數的珍寶之一。其力量的源泉又在何處?我認為就在陸羽所倡導的「精行儉德」的茶人品格和道德追求。
陸羽在《茶經》中強調和他在茶事方面的作為,生生不息的影響著、鞭策著一代代茶人前進的步伐:堅守根本、不斷創新,淡泊名利、刻苦求精。茶人們長期以來亦農、亦工、亦商,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堅持種植,在效益低微的狀況下堅持經營。茶人中許多有志之士還不畏艱辛,不斷革新技術、不斷創新產品、不斷擴大茶的對外貿易。這種不懈的努力使中國茶始終保持引領世界茶行業先進地位。至今,綠茶被世人公認為最佳保健飲品,中國茶依然佔據主流。
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精行儉德」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是中國茶人所崇尚的道德標準,是中國茶人精神的光輝旗幟。我們研究茶文化、弘揚茶文化應該高舉這面旗幟,力求在這種精神力量的影響之下,創造出更多像中國茶一樣為世人交口稱讚的好產品貢獻人類,以展現中國人高超的智慧和中國人奇妙的創造。陸羽所倡導的「精行儉德」,不僅是茶人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標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極為可貴的閃光點。
弘揚「精行儉德」,對於建設創新型社會,對於形成節儉、清廉的社會新風,對於培養人們質樸內斂、高潔純粹、高尚品德,對於倡導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將發揮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倡導精行儉德的作風和品德對於抵制虛浮奢華、弄虛作假、粗製濫造等不正之風也將形成強勁的衝擊力。陸羽《茶經》不僅是留給世人的一部茶科技寶典,也飽含著茶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高尚品德,其後者的寶貴价值更應該讓我們珍視、珍重。(作者 李樹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