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模:精行儉德——陸羽的理想人格

2020-12-16 西部網三農

茶聖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特別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精行儉德」四字,極其精煉的表達了陸羽理想的茶人品格,表達了陸羽所崇尚的道德標準。

所謂「精行」,旨在強調人的做事態度和從業原則——精益求精。陸羽指出:「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可見他對茶葉加工的嚴格要求和做事「求精」的準則。陸羽所謂的「精行」不僅是針對茶葉加工而言,應該理解為人的言行標準,包括思維縝密、語言嚴謹、處事得當、做工精細,不可粗枝大葉,不可馬馬虎虎。

陸羽對茶深入細緻的研究,充分體現了他做事「求精」的準則。他自幼愛茶,為研究茶,從青年時代就離開家鄉荊楚大地,沿漢江、長江、淮河流域到十多個產茶州縣的茶園、茶場,對茶樹的生長環境、茶園的培育管理、茶葉的採摘、加工工藝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到中年時代,又深入到江南東、西兩道主要產茶區湖州、常州、蘇州、杭州、越州等地仔細考察、深入研究,甚至結茅為廬,長年居住在湖州、蘇州茶山之上,既對當地茶葉栽培經驗、製作工藝、茶器使用、烹煮方法、水品選用、飲茶方式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同時對唐代以前我國茶葉生產發展歷史潛心研究。

不但如此,他還自己創行了一套「陸羽煎茶法」,並親自設計製造了煎茶風爐等相應的配套茶器、茶具。所著《茶經》,其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以及文字精確性均堪稱典範。乾隆皇帝評價說:「陸羽《茶經》太精討」,《四庫全書·茶經提要》肯定說:「言茶莫精於(陸)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

所謂「儉德」,是倡導為人質樸內斂的高尚品格,恰如《老子》所講的「上德不德」、「上德若谷」、「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強調人的善良本性、優良品質應該包含在本體之中,自然而然,無需有意外露、特意張揚。從而倡導質樸無華、自然純真,不虛誇浮躁、不巧言令色、不追求奢華。

陸羽認為茶就具有這樣的自然品性,他在(《茶經·五之煮》)中講:「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是說茶內含物質豐富,飲茶不宜過量。仔細思考陸羽其言,道理頗深。茶,若看其表,只是普通的樹葉,既沒有花那樣鮮豔亮麗,也沒有花的香氣浮動,但它樸素的外表下具有豐富的內含物質,無論藥用、食用、飲用都能給人提供保健營養、增進能量, 為人降脂、消熱、去積食、提精神。經過茶師們的巧手加工,還可揉制出感覺不同的香氣和味道,吸引人們去細心品味、精心體悟,甚至還能誘導人追求茶中之禪、茶中之道、茶中之厚德。

不僅如此,陸羽還強調了茶純粹高潔的品性,陸羽以「雜以卉莽,飲之成疾。」告誡人們,茶葉不可摻雜,雜則變質,濁氣異味不能接近,近則汙染。因而陸羽由茶及人,用「最宜」二字表達了茶之品性與茶人品德的緊密聯繫,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充分表達了陸羽追求茶人與茶和諧統一的理念,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感嘆:「天育萬物,皆有至妙」。天地賦予茶的高潔品性決定了只有品行高尚、精行儉德之人才能真心愛茶、靜心品茶、專心制茶、護茶、研究茶、傳播茶。

中國人發現茶,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中國人用巧手製做茶,是對人類健康生活的一大奉獻。迄今為至,中國茶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沒有那個國家能夠超越;中國茶產品在全世界的主導地位沒有那個國家能夠顛覆。中國茶、中國茶文化這種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對世界的影響力,在我國浩瀚的傳統文化寶庫中亦是屈指可數的珍寶之一。其力量的源泉又在何處?我認為就在陸羽所倡導的「精行儉德」的茶人品格和道德追求。

陸羽在《茶經》中強調和他在茶事方面的作為,生生不息的影響著、鞭策著一代代茶人前進的步伐:堅守根本、不斷創新,淡泊名利、刻苦求精。茶人們長期以來亦農、亦工、亦商,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堅持種植,在效益低微的狀況下堅持經營。茶人中許多有志之士還不畏艱辛,不斷革新技術、不斷創新產品、不斷擴大茶的對外貿易。這種不懈的努力使中國茶始終保持引領世界茶行業先進地位。至今,綠茶被世人公認為最佳保健飲品,中國茶依然佔據主流。

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精行儉德」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是中國茶人所崇尚的道德標準,是中國茶人精神的光輝旗幟。我們研究茶文化、弘揚茶文化應該高舉這面旗幟,力求在這種精神力量的影響之下,創造出更多像中國茶一樣為世人交口稱讚的好產品貢獻人類,以展現中國人高超的智慧和中國人奇妙的創造。陸羽所倡導的「精行儉德」,不僅是茶人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標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極為可貴的閃光點。

弘揚「精行儉德」,對於建設創新型社會,對於形成節儉、清廉的社會新風,對於培養人們質樸內斂、高潔純粹、高尚品德,對於倡導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將發揮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倡導精行儉德的作風和品德對於抵制虛浮奢華、弄虛作假、粗製濫造等不正之風也將形成強勁的衝擊力。陸羽《茶經》不僅是留給世人的一部茶科技寶典,也飽含著茶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高尚品德,其後者的寶貴价值更應該讓我們珍視、珍重。(作者 李樹模)

相關焦點

  • 【禪藝茶道】陸羽《茶經》要點
    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嗜好茶葉的陸羽煮茶,或根據陸羽對宜興貢茶的推薦「.野人陸羽以為茶香甘冠於他境,或薦於上。棲筠(李棲筠常州刺史)從之,始進萬兩」便認為陸羽已成為茶事權威。沒有《茶經》的出世,難成為社會權威。這樣推斷還是不夠全面的,因為陸羽擅長煮茶、品茶名聞各地也可成為一個權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書,才可以成為專家。
  • 陸羽:貌醜且口吃的棄嬰 攜茶爐獨行野外寫"茶經"
    天門是中俄萬裡茶道中,漢口西行途中的重要一站,更以「陸羽故裡」聞名。  陸羽(733—803年),字鴻漸,其著《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茶學專著。後世尊陸羽為「茶聖」。毛澤東稱讚《茶經》,「這也是中國人對世界做的貢獻」。  貌醜且口吃的棄嬰  史載,陸羽降生於竟陵龍蓋寺(今天門西塔寺)。
  • 儉則約,儉生廉,儉為立身之德
    儉則約,儉生廉,儉為立身之德「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之為德,由來已久。上古堯舜之時,就對節儉的作用給予高度肯定。相傳虞舜曾稱讚夏禹:「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大禹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穿短打布衣,住茅草屋,為後人所稱道。
  • 儒家的溫、良、恭、儉、讓,與正直而溫和的人格有何關聯?
    可見,德是周人政治文化之聚焦,如王國維先生所言:「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詩經》不遺餘力宣傳德,出現「德」字的詩句就75處,頻率頗高。周文王正因《詩經》著力「宣之以德」故《左傳》所記「季札觀樂」,特別以「德」為《詩》「三百」之評價標準。如評《邶》、《鄘》、《衛》:「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 中國傳統哲學的理想人格論及其現代意義
    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眼中,理想的人格或理想的完人通常被稱為「君子」「賢人」「聖人」。所謂「君子」「聖人」,按照朱熹的界定,「聖人,神明不測之號。君子,才德出眾之名。」。《莊子·天下》云:「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然慈仁,謂之君子」;「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孟子云:「聖者,人倫之至也。」
  • 字裡行間|儉以養廉:非儉無以養廉 非廉無以養德
    其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以養德」指節儉可以培養良好的德行,因為「廉」亦是一種高尚品質,且對於為官者尤為重要,於是人們便慢慢把儉和廉聯繫在一起,便有了「儉以養廉」,強調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
  • 皎然:茶聖陸羽的忘年知交
    陸羽與皎然堪稱中國茶道的雙子星,陸羽一生致力於茶學研究與著述,三卷《茶經》開啟了中國的茶業時代;皎然則文思飄逸、文採斐然,將茶與文學緊密結合,首開茶詩千古佳作之先河,並積極推廣「以茶代酒」,組織、倡導茶會。前者可謂茶業、茶學之神,後者可謂茶道、茶文化之祖。
  • 陸羽《茶經》中蘊含的中國茶道智慧
    (一)「精行儉德」的人文追求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開宗明義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陸羽是最早把人的品行與茶事活動聯繫到一起的人。「精行儉德」是陸羽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這四個字可理解為行為專誠,德行謙卑,不放縱自己。只有做到「精行儉德」,才可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所以陸羽把這一思想貫穿於《茶經》全文。(二)「中和」是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經》中的「中和」思想集中反映在第四章烹飲器具中。陸羽為文,文風簡約,語句勁健,惜墨如金。但是惜墨如金的陸羽卻不惜用244個字來描述他所設計的風爐。風爐是唐代煮茶燒水的小爐子。
  • 中國文化02-儒釋道的人格理想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人格理想。比如君子人格、紳士人格、酒神人格、武士人格等等,它們都代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追求和信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最神秘色彩的儒、釋、道,也分別都有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推崇的是君子人格。
  • 跟著「茶聖」陸羽感悟茶道
    但是陸羽自幼勤奮好學,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獲得了一身的學問,並做到了詩文俱佳。他一生淡泊功名,曾一度被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他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茶。他不僅喜歡喝茶,還喜歡研究茶,甚至還喜歡種茶。他早年的經歷是艱苦而豐富的。唐朝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陸羽決定今生專事茶業。
  • 陸羽茶經—茶有「九難」
    點擊題目下藍色「賞茶」關注我哦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陸羽的意思,是說從採摘到品飲的九道過程,要做好都不容易,比較費事。陸羽說它們「難」,難在哪裡?先說第一難「造」。「造」,即茶葉的採摘、製造。
  • 陸羽《茶經》全文 茶經書院
    朋友燕處,意有所行輒去,人疑其多嗔。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隱苕溪,自稱桑薴翁,闔門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裴回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故時謂今接輿也。久之,詔拜羽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貞元末,卒。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復廣著茶之功。
  • 「兩漢重君子、魏晉貴名士」,漫談中國士人理想人格的轉型
    也就是說,人格是由人的氣質、性格、智慧、道德、能力、理想等形成的一個綜合體系,它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與傳統文化中所奠定的一個相對穩定但並非僵化的個人特質。人格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客觀現實等,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那麼,什麼是理想人格呢?
  • 深度調查:「精德」為納粹翻案的下場!
    法國:用法律遏制「精德」興風作浪在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危機四伏的最後時刻,法國社會人心惶惶,「精德」們趁亂得到公開宣揚納粹主義的機會。這群人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瘋狂攻擊二戰期間的法國抵抗運動。「精德」莫裡斯·巴代什污衊抵抗運動戰士是「反合法政權的叛亂者」,還出書抨擊紐倫堡審判和否認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儘管巴代什因此被判入獄一年,但時任法國總統勒內·科蒂卻頒發特赦令讓他免遭監禁。
  • 茶聖陸羽的佛化人生 | 領讀
    唐代以後,不少遷客騷人想在陸羽的基礎上續寫《茶經》,如南宋的陸遊在「遙遙桑薴家風在,重補《茶經》又一篇」、「汗青未絕《茶經》筆」等詩句中,都表達這一意願。而宋代蔡襄撰《茶錄》二卷,是因為蔡襄認為陸羽的《茶經》不載閩茶。再如,清代最大茶書《續茶經》,作者陸延燦撰於1734年,全書分正文三卷、附錄一卷,約七萬字。其目次依照《茶經》,分為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