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青城山?

2020-11-14 龐尼西的旅途故事


「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杜甫


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與青龍崗之間


十月,一個難得的晴日

陰雨綿綿的成都

仿佛已經下了一個世紀的雨

太陽對於成都人來說

就像過節一樣的歡樂


這時候,從成都往西遠眺

那是伴隨晨曦逐漸顯現的連綿群山

每年總會有那麼十多二十天

可以在自家陽臺上

望見數百公裡外的雪山


成都第一峰大雪塘與蜀山之後么妹峰

相對之下,青城山則非常不起眼


窗含西嶺千秋雪

那是詩人蒼老的眺望

觸動的卻是鄉情

是東歸的江船

說到底,雪山之於成都還是太過遙遠


而茫茫雪山之前,成都平原的盡頭

有一座林木青翠、四季常綠的幽山

諸峰環峙,狀若城廓

算不得直通雲霄

卻也曲徑通幽,丹梯千級

這就是青城山


無人機視角下的青城第一峰


成都之於青城山

就像杭州之於西湖

是天府之國獨有的隱逸氣質

造就了兩者相得益彰的精神世界


印象中的青城山,單一個"幽"字

水流潺潺,林深木密

匍匐於犬牙山道

但見層巒疊嶂,遮天蔽日


擲筆槽,兩巖斷裂,下臨深谷


忘情於山幽谷謐

不自覺便會以為尋得理想

做一個馳騁江湖的夢

那是生根發芽的信仰


青城山作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

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

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

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

直到成為道教的「第五洞天」


建福宮,傳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處

創建於唐開元12年


《道德經》上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麼青城之道是什麼?


從張道陵的天師道

到杜光庭的上清道

再到如今的全真道龍門派

青城之道隨著時間鬥轉星移

不變的卻是道家追求自然的理想


屋頂的神仙世界


在道家思想的浸潤下

青城山的建築也平添幾分仙氣

不固守於傳統意義上的中軸線

依山就勢,竭盡全力的融入周圍的環境


雖然大多數時候青城山都和成都一樣

籠罩在陰鬱的天氣之中,氤氳而潮溼

但是極少的晴日裡,陽光穿透幽密的山林

照進宮觀的現實,就連瓦片上的青苔

也讓這些沉悶的建築學會了呼吸


天然圖畫,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


去青城山,似乎成了成都人的慣例

可能是長假,可能是周末,但更可能是晴天

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探訪青城山了

只是突然覺得長大之後

那些身邊的風景反而變得陌生起來

明明對於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瞭然於心

卻不自覺的告訴自己

上一次的探訪已經是十數年前


當記憶逐漸模糊的時候

慶幸,時間給予了重啟的本能

而這一切,就像青城之道

所謂萬物歸於自然

大抵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心境

現實讓人生處於暫停鍵

那麼在一個不期而遇的時刻

該遇見的總會遇見

於清幽曲徑處

還好它一直都在


百年裡的幾個照面


從月城湖拾級而上,漸漸遠離朝山之客,雖然山路緊挨著陡峭的丈人峰修建,卻只緣身在此山中,前面是望不到盡頭的山路與遮天蔽日的林木,尋道觀不遇亦無眺望之所,孤獨的上山路,不作停留,亦能走路帶風。


漫漫的上山路,尋仙的儀式感


約摸1小時的光景,上行至纜車交匯處,剛才還空無一人的山路,此刻已回歸如常,登山客在此集結,目標便是上清宮。上清宮大概算是青城山人氣最旺的道觀,無論是徒步登山,還是乘坐纜車,最終都會交匯於此。此處海拔1180米,也是青城山海拔最高的宮觀,再往上百餘臺階便可抵達青城極頂——老君閣(海拔1260米)。上清宮始建於晉代,歷經興廢,現存殿宇多建於清同治年間,算來距今也近200年歷史。


人間煙火氣


上清宮的山門現在已經成為青城山的標誌性景觀,基本上所有的青城山宣傳照都有它的身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清宮山門匾額的「上清宮」三個大字竟出自蔣公之手,落款為「蔣中正 二十九年」。蔣公其實極少給廟宇宮觀題字,再加上建國後的風風雨雨,能夠保存至今,恐怕也是僅見的珍貴。據說這幅題字,就出自1940年蔣公偕同夫人登山之際,那日蔣公心情大好,於是易心瑩道長便恭請蔣公為剛竣工的上清宮山門題寫。


上清宮山門,1940年落成


步入上清宮,依山而建的宮觀,規模宏大,俯仰間穿過重重樓觀,便來到上清宮香火最旺的三清殿,焚香至此,青煙嫋嫋。殿前道士念念有詞,身後塑像金身護體,應為三清神像,只是看起來略新,應是後世重塑。


神明的天上宮闕


三清殿側沿著小路穿過麻姑池,便可進入文武殿,廟堂並無太多看處,如今更是被一賣畫老者所佔。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殿堂之下還有一方庭院,樹木成蔭,繁花盛開,而庭院中陋室外寫就「張大千故居」五字。當然,名人的加持,總歸為世人所愛,也難怪上清宮外會有于右任手書的對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


1942-1945年,張大千曾寓居青城山上清宮


國畫大師張大千曾在上清宮寓居四年多,作畫千餘幅,留下了著名的《青城山十景》、《花蕊夫人像》等畫像,青城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成為了畫中的一部分。曾在四川省博物館有幸一睹先生畫作,印象最深的卻是先生傳奇的一生,大概每一個藝術家都有不羈的執念,只是先生之後再未返歸大陸。


一覽眾山小?


從上清宮側殿穿出,即可尋得青城山的極頂之路,此時山勢漸緩,抬頭即得見閣樓。東華殿是老君閣下的附屬宮觀,想來地震後一年重登青城山,此地還處於一片瓦礫之中,如今已是煥然一新。雖然感覺汶川地震就像是剛發生不久的事情,其實想來已是十年有餘,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時間隨著年歲的增長,竟也變得越來越快。


地震後重建的東華殿,主祀東華帝君


行至老君閣,已是青城之巔,只是所謂一覽眾山小,在青城山是不成立的。除了東邊是一望無際的成都平原,其餘方向皆陷於茫茫群山之中,因為對於更廣闊的的川西而言,青城山不過只是個起點罷了。想來蜀中諸名山,其實都處於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交接處,也許在古人看來,再往大山裡面走,無異於身處不毛,既不利於修行,也無法縱情山水。


老君閣俯瞰成都平原

都江堰融創樂園和成灌高鐵清晰可見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來青城山的時候,父親曾說青城山最高峰被稱為呼應亭,可觀日出、雲海與聖燈,當然以我雨神的自嘲來說,日出什麼的,在青城山從未奢望過,只是甚至都沒有見過呼應亭,因為90年代的青城山,其實已經改亭建閣了,是的,就是老君閣。


老君閣,位於青城絕頂,海拔1260米


今人所建古代建築的通病就是,遠看雖然氣勢磅礴,卻極度不耐看,缺少對於自然的敬畏之情,老君閣亦如是。雖然地震後重建的老君閣,比90年代初建的老君閣更加高大堅固,樓中甚至還有數層樓高的老子造像,但真的很難說有多少神聖的意味。

當然,登臨老君閣的樂趣還在於俯瞰與遠眺,加上無人機環顧四周,似乎可以得到一個更清晰的青城諸峰群像。



青城第一峰——老霄頂


臥牛山


趙公山,青城山最高峰,海拔2434米

丈人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離開老君閣,便開始了漫漫的下山路,如果說月城湖-丈人峰一線是百折不撓的丹梯直上,那麼天師洞一線的山路,就像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樂章,千迴百轉,訴盡衷腸。但是無論是哪邊的山路,幾乎都少有人至,人們總是豪情萬丈,誓要踏遍名山大川,然而真正爬山之人,卻是寥寥。


拐,青城山最陡峭的一段山路


朝陽洞大概是青城山上僅有的名副其實的「洞」,所謂洞天福地,雖不一定是正兒八經的洞穴,但神仙居住之地,總給人以無限遐想。朝陽洞便居於山林深處,有大小兩洞,亦可容納百餘人,正合清幽妙境之意。


朝陽洞,傳為上古寧封棲真處


洞口正對東方,應該是朝陽之名來由,不過此間谷幽林密,陽光其實很難能照入現實。清幽雅致處,只是懸崖絕壁、水滴石穿,高大的銀杏樹,與滿地的金黃。清光緒年間,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黃雲鵠在《小朝陽洞記》中寫道:「青城勝概,不可枚舉,而餘獨愛朝陽洞。」


深山銀杏,一葉知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朝陽洞相傳是上古寧封棲真處。不過從直觀上來說,朝陽洞建築並非有著經年而來的滄桑,上世紀80年代,青城山道教協會於此處依巖傍洞,擴建宮觀及琅環仙館,所以要說古意悠長,朝陽洞遠比不上天師洞、上清宮等,但是清幽之深卻是獨此一處。


為蔣氏夫婦興建的琅環仙館


據說,蔣公當年攀登青城山時大好的心情,就是來源於四川省政府為蔣氏夫婦在朝陽洞邊修建的別墅——琅環仙館。只是如今大門緊鎖,唯有滿地落葉,沉浸著一絲悲秋。在這裡偶遇兩隻喵星人,山野之中也是難得,兩隻小貓前後呼應,卻不相見,就像捉迷藏一樣。


喵星人的世界你永遠不懂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真武宮的探訪算是一個意外,雖然青城山古建築群國保名錄中赫然在冊,但是青城山的地圖裡面怎麼也找不到這裡。

從老君閣俯瞰祖師殿,高大的銀杏樹是標誌


從朝陽洞繼續下山,便來到了訪寧橋。祖師殿屬於隱藏支線,需從訪寧橋,離開主線,儘管路牌上寫的只有200米,但實際遠不止,峰迴路轉的隱藏在大山深處,漫長的山路與青苔,滴水成蔭,大概這才是山幽青城該有的樣子。


青苔,幽意的趣味


從後門進入祖師殿,第一眼就特別喜歡,高大的銀杏樹與依山而建的道觀,金黃色的銀杏葉落滿整個庭院,好一個深山古觀。


銀杏的庭院


走上臺階一眼就看見主殿院落門楣上「真武宮」幾個大字,原來真武宮就是祖師殿呀,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也太低調了。回想剛才在老君閣俯瞰到的一處非常漂亮的山中道觀,應該就是這裡,幾棵古老的銀杏樹與一旁的懸崖絕壁,當時還誤認為是天師洞。


低調的真武宮,在地圖上竟然都沒有名字


走進真武宮,只有一個道姑在修整屋簷,安靜的道觀裡,就像穿越了時間一樣,當然,如今所見的真武宮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算不得歷史悠久,百餘年的光影,亦是深山之中的時光機,記錄著幽謐山林的往昔。

山林中的秋意


不忍打攪這份寧靜,沿著臺階重新走回朝拜的正路,回望道觀,終於看見了「祖師殿」之名。


祖師殿始建於晉代,背靠軒轅峰,面對白雲溪


永遠的C位


從祖師殿一路下行至天師洞,已是黃昏暮色。作為青城山最著名,也是最大的道觀,天師洞比想像的還要大,依山而建在半山清幽處,穿過重重殿宇,就像走入道家奇幻詭譎的世界觀,恰合修仙之意,歷史上除了天師張道陵,還有孫思邈和杜光庭都曾來此修道。


天師洞又稱常道觀

198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天師洞,初名延慶觀,隋大業年間(605年—618年)始建,唐改稱常道觀,宋改名昭慶觀,現存建築清康熙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 1920年—1939年經彭椿仙改建而成。


青城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


三清殿為天師洞主殿,大殿連同唐碑早在1980年就進入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三清殿前天師洞的碑刻大概是兒時唯一的記憶,此番再次拜訪,夕陽剛好透過山後林間,照得幽靜深處的宮觀亦是一片暖色,觀中銀杏更是一片金黃,其中最大一棵千年銀杏傳為天師手植。


觀中一棵巨大的銀杏,相傳是張天師手植


道士們正圍觀著一桌牌局,青城山好像從來就不是隔絕世外的超然之境,滿滿的人間煙火氣,亦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種詮釋。


莊嚴的殿堂與曲折環繞的外廊

隨地形高低錯落,把殿宇樓閣連成一片


走出天師洞

青城山的探訪也到了尾聲

青城之道是什麼

似乎終於有了些眉目

就像青城山和成都

眺望與回歸

在這個特別的年月

發酵出一種熟悉的自然之味


- END -

相關焦點

  • 青城天下幽:青城山
    嗨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驢友小編,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景點是:青城山。聽到青城山,小編首先想到的是那句歌詞「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這首歌大家都聽過吧!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青城山地理位置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稱「丈人山」。
  • 青城山,此生願為青城客
    每當這種時候,心頭泛起夏日青城山的幽然恬靜,忍不住就想前往隱居些時日,讓那裡的青山綠水好空氣對每日在城市中吸進汙濁和廢氣的身體來一次徹底的清洗。有時候,禁不住突發奇想,過去的青城山是否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翻閱青城山的歷史,名山大川與文人墨客的相遇最讓人心動。
  • 青城山青城人家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適合中老年人休閒旅遊的地方青城山青城人家在這裡可以打會麻將,散散步,喝喝小酒,很是休閒到了飯點老闆一聲,吃飯咯吃飯咯,感覺還沒餓就要吃飯了不用做飯不用想吃什麼,沒有了城市裡的吃水馬龍,多了一份休閒於自在。如果你們也喜歡休閒的生活,就要去來這裡感受一下。
  • 「青城山下白素貞」——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歌中的青城山就在四川。 青城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是道教發祥地,在這裡你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異與樂趣,還可以感受到古老的中國宗教文化。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
  • 青城山風光
    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故為「青城」山。[1]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並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
  • 青城天下幽,道教名山青城山
    前序緣起青城山 與 都江堰 在腦海中的記憶實在是太深刻了少時愛國畫,所以從國畫中也時常看到青城天下幽這個概念,以至於這個概念吸引我十多年今天可以來 青城山 ,算是完我夢了最初就是在以下這幅國畫中認識 青城山
  • 青城山,多少人心中的神秘之山
    我國有很多著名的山,或因自然風景而引人入勝,或因人文景觀而讓人心馳神往。青城山,既有「青城天下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在許多人的心中,它還帶有一些神秘感。唐開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始有青城山稱謂。
  • 成都遊——青城山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先來青城山看看。青城山位於成都的西北方位約68公裡處,再往北就是汶川,所以在2008.5.12汶川地震時,青城山和都江堰都受了重創,青城山是澳門援建的,現在已經很少有地震的痕跡了。青城山是道教的第五名山,是道家的發源地之一,史上多個道教流派在此修煉。
  • 問道青城山,悟道青城溪村,值了!
    2個多小時的路程猶如一根線, 一頭連著重慶城、一頭連著青城山,一頭是全副武裝上陣重慶城,一頭是解甲歸田問道青城山。在老張的心目中,青城山、都江堰,是他未來要養老的地方,當所有民宿都住過一次,新鮮過一次,有個想法在老張心裡生根、發芽,越來越強烈:不再當青城山的過客和遊客。
  • 青城山別墅路在何方?
    然而,由於產品定位的迷失,如今的青城山正在成為高端住宅的「重災區」。現狀年需求量僅7萬方青城高端住宅「冬眠」近日,某地產圈內人士爆出猛料:今年整個青城板塊的別墅年需求量僅7萬平方米。這是一個令人恐懼的數據,因為即便是一個面積500畝的中型項目,推盤面積都不會低於這個數,而目前囤積在青城山區域的別墅項目早已超過20個。
  • 遊青城山
    遊青城山   成都市晉陽小學三年級2班黃麒淇  國慶節,爸爸媽媽帶我去登青城山。  來到青城山大門,抬頭一望:啊,山門真氣派,在那高高的山門閣上,懸著一塊巨大的匾,匾上寫著3個鎦金大字——青城山。  青城山的景色真美呀!
  • 青城山遊記(前山)
    說起青城山,相信大家有很多畫面浮現腦海,比如青蔥的樹林、幽靜的山澗、青煙嫋嫋的道觀,還有就是那句「青城山下白素貞「的歌詞。去過青城山的大多喜愛她的幽、她的靜、她那遠離喧囂的感覺。青城山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分前山和後山,距離都江堰市非常近,遊覽完都江堰神奇的景觀之後就可以直接前往青城山。
  • 青城山下白素貞的青城山旅遊攻略來啦!
    青城山因為新白娘子傳奇而火遍大江南北,想不想來一次慕名之旅?但是,成都是個慢節奏的城市,你去耍一定要慢!走青城山,不去耍個兩天一夜都對不起那麼悠閒的地方。成都到青城山有高鐵,15元,不到一個小時車程。青城山的前山:山清水秀,看山看水;後山:燒香拜佛。前山爬山真的很一般,比起峨眉山,青城山真的太好爬了,甚至你再坐個索道。像我這樣的運動廢都能輕鬆來回。說下我的青城山自由行,2日遊。
  • 成都人鍾愛的青城山,到底有什麼魔力
    古時候人們常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對於想進來的人很難,但對於四川人而言,山就是他們的天然保護傘,把範圍縮小一點。今天咱們來說說眾山之中成都人尤為鍾愛的青城山,青城山在成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西湖之於杭州府,夫子廟之於南京,周莊之於蘇州,故宮之於北京一樣。
  • 在青城山、白素貞、青城山上部長黃麻下
    青城山簡介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內,距成都68公裡,距都江堰市16公裡。有36山峰,諸峰被36山峰,諸峰包圍,主峰海拔1620米,林木青翠常綠,故名「西蜀第一山」。青城山以其與世隔絕的丹梯千層和纏繞路徑而聞名,在四川中,他與劍門、峨眉和夔門之雄的危險一樣著名。說到青城山,很多人都會哼出「青城山下白素貞」這個句子,白娘子的傳說非常流行,因此青城山作為白娘子的誕生地似乎很出名,但事實並非如此。
  • 問道青城山||瞎遊記
    青城山遊記古話說: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作為慢遊者,一天的時間來不及兩個地方都逛,各種糾結選擇後,我們去了青城山。青城山的旅遊景點,分為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更多具備道家的景點,而後山更多的是自然景觀。
  • 成都青城山走一走,欣賞青城山的美景
    導語:成都青城山走一走,欣賞青城山的美景我很慶幸有著著女友陪著一起在外面打拼,我和女友都是在學校認識了然後交往的,我們是同一屆的,所以畢業的時候也是一起畢業的,現在我們都在成都工作。現在放假了,雖然只是國慶假期,但在工作中能有著7天的休息是時間是非常難得的,我和女友都非常開心,因為我們終於可以去附近的青城山玩了。雖然我們沒怎麼逛過成都,但是還是知道離著都江堰不遠的青城山了,再加上我們之前一直沒有逛過,所以我們不想浪費這難得的假期,就計劃去青城山玩玩了。
  • 「青城山」此生願做青城客,一個適合旅遊的地方
    清晨微雨,青城前山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卷。我仿佛看到,1932 年的黃賓虹在初春清晨的山路漫步,突遇暴雨,在雨中且行且坐,盡賞雨中青城美景,歸來後靈感驟發,終得十餘幅《青城煙雨》; 194年的丁聰在青城山偶遇徐悲鴻,並由此得到先生賞識。青城山上發生過太多這樣的故事,只恨自己生得太晚,如今只能沿青城山的幽靜小道尋訪大師的仙蹤。
  • 巴蜀第一山-青城山(後山)攻略
    青城後山景區位於青城山後,都江堰市泰安鄉境內。問道選擇前山,觀景選擇後山,這是大多數遊客的心得體會。後山自然風光迷人,繞著山間的溪水,一路飛瀑和水潭,遊客可沿山道而行,山花爛漫,飛瀑流泉不絕。青城後山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後山售票處海拔:海拔都是大家能承受的範圍,有運動能力的老人小孩均可到達路線:成都——青城山,可選擇以下幾種出行方式(1)汽車票:成都新南門汽車站——青城山站,每天都有,大約10分鐘一班,票價25元,車程約
  • 青城山旅遊最新攻略
    上周末,作為已經在成都工作了2年的小編終於來到了大名鼎鼎的道教聖地——青城山。因此,把一些最新的青城山第一手遊玩攻略在這裡告訴大家。自駕:可以開導航,但是不要導航到遊客中心,那個似乎已經廢掉了,導航到「青城山觀光車停車場」的位置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