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曠世大洋路

2021-02-21 澳洲通

五年前,老方曾到訪澳洲,走過這條位於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線、鑲嵌於遼闊平原與雨林中、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海岸公路:大洋路。

1918年,五萬餘名澳洲士兵從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歸來,蕭條中的澳洲正備受失業率的困擾。次年,政府安排老兵們在此開荒築路,數千名工人與參戰老兵在這片少有人煙、四際荒蕪的海岸線上,勞作十三個年頭,忙碌而寂寞,陪伴他們的只有不絕的塵土、和來自南洋的風.

十三年,海岸公路修成貫通,沿著西海岸的懸崖峭壁伸展蜿蜒。老兵們的背後,是六萬餘名(一次大戰中計有六萬餘名澳洲將士陣亡)殞命沙場的澳洲將士。於是,銘記這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成為這條道路的至高名義,它被正式命名為Great Ocean Road——大洋路(在英語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Great War 」)。一條路,見證一場曠世戰爭。一條路,也將南洋西岸鬼斧神工的美景呈現在世人眼前。這片海岸平原上,火山錐、湖泊與火口湖星羅棋布,南太平洋吹來的風帶著水汽降臨於此,讓這裡樹木高聳、天高雲淡、空氣溼涼。

墨爾本漫長的冬已逝。九月末,早春,定下三天自駕行程,去親歷這條縱貫海岸的GREAT OCEAN ROAD.

【行程概覽】

自駕路線:(墨爾本)—Geelong(吉朗)—Queenscliff(昆斯克裡夫)—Torquay(託基)—Anglesea(安格爾西)—Lorne(洛恩)—Apolle Bay(阿波羅貝)—Port Campbell(坎貝爾)—Warrnambool(瓦南布爾)—Colac(克拉克)—Melbourne(墨爾本)

全程預計850KM、為時三天。



清晨七時半,從墨爾本東南居所出發,一路駛上M1 公路,穿越市區而過。從西向駛離市區的瞬間,高樓退去,視野疏朗,田野漸次鋪陳. 一個多小時後,到達此行第一站:Geelong(吉朗)。

Geelong,海港小城,一百七十多年前,幾與墨爾本同時開始初建。原住民稱呼這裡Jillong,意為「土地與崖」。時任州總督理察·伯克賦予其Geelong 這個名字,史實就此展開。最初的小鎮命脈,維繫於農業與製造業,七十多年歲月裡,Geelong 不曾擴容,兩萬餘居民與小鎮相守,直到二十世紀初. 即便今日,Geelong由鎮到市,居民亦不足三十萬。

一千餘平方公裡的Geelong城,氣質內斂樸素,卻擁有奢華的英國皇家貴族學校。最傳統的英國皇家教育制度、英式長裙與燕尾服的校裝、古典文學與皇家教程. 查爾斯王子的中學時代留存與此。

雖然在地理界定上,Geelong並未被納入大洋路的範疇,但這似乎並不影響人們對它的鐘愛。口口相傳中,人們更樂於把Geelong 看成大洋路啟程之地,因為從這裡起,繁華漸退、天地始闊。

Geelong,這個在淘金熱中發展起來的小城,澳大利亞重要的商港,悠悠光陰中,始終不緊不慢地前行,沙灘、碼頭、考究但不張揚的房舍建築. 這個城,淡定地守著它的一方港灣,小鎮風貌,一如往昔.



3、逐浪天堂 QUEENSCILFF & TORQUAY

離開Geelong,驅車向東南二十餘公裡。到達海岸,便是QUEENSCILFF(昆斯克裡夫)。這裡是菲利普港海灣的守衛者,亦是早年間的導航船基地。十九世紀建成的QUEENSCILFF,作為重要的海路要塞,保護著墨爾本與Geelong之間的運輸路線免受入侵,亦導引船隻安全通過危險四伏的菲利普港海角。這段被人稱作「安息地」的海上航線,百十來年間,曾有兩百多艘過往船隻沉沒、長眠海底。

如今,QUEENSCILFF的海角設有渡輪,與海灣的另一頭連接。這個十九世紀鼎盛的風雅小鎮,如今,依舊是人們趨之若鶩的度假天堂.

在Geelong外圍駛上B100公路(大洋路),不多時到達TORQUAY(託基)。這個小小的鎮子,擁有世界衝浪聖地的盛名,平靜的灣口,不受大洋湧浪的侵犯,優良的定點起浪條件因而造就。這裡的每一片沙灘,都恰到好處地避開海風,成為親水者的戲浪天堂。年年,TORQUAY(託基)的世界衝浪錦標賽,聚集天下頂級衝浪選手,逐浪翻飛。

時近中午,我們在鎮上的魚薯店買妥午餐,走幾步便是衝浪沙灘。早春料峭,海風中涼意仍在,但岸上的孩子們已迫不及待換上衝浪服,拖著碩大的滑板奔向大海。不遠處的浪尖,人們閃展騰挪、騰飛於浪.

衝浪、潛水、垂釣、帆板. 一切與海洋有關的消遣,百來年盛行在生氣蓬勃的TORQUAY小鎮。澳大利亞綿延三萬餘公裡的海岸線上,如是海灘無計其數,澳洲八成以上的人口倚海而居。

TORQUAY(託基),大洋路地理概念上的起點,海天姿色初現,276公裡曠世之路漸次鋪程.


Torquay鎮 / 魚薯午餐:AUD 17.80 / 三人份


車過TORQUAY (託基)後,便正式駛入鑲嵌在崖壁之上的海岸公路。右側是峭立山崖,左側,無垠的南太平洋隨著彎道的變化、在視線中時隱時現。

不足半小時,Anglesea (安格爾西)映入眼前。小鎮玲瓏細巧,左右不過兩三條馬路的區域,稍不留神就會一駛而過。我們在鎮上的諮詢中心停留,河海口小小的木屋裡,工作人員只一位老婦人,她拿來地圖,熱心地一邊標註、一邊向我們解釋路線。

謝過老婦人,繼續驅車向前。從Anglesea(安格爾西)到Aireys Inlet(艾爾斯河口)這一段十公裡見長的路,皆屬Point Addis海洋國家公園,海灘連接成群、比比皆是。不多會兒,燈塔的標識牌在前。

燈塔,是一種奇妙的建築。它不與他物簇擁,獨獨駐守於海岸,孤寂且執著地與風浪為伴,引航船隻、躲避險要。兩千多年前,為了導引亞歷山大港的船隻航行,地中海法羅斯島上建起世界上第一座燈塔。從此,夜的海岸線上,星火綿續不斷。最初的燈塔,完全由明火照明,其後改用蠟燭,再後更新為電力照明.

當人們沉夢酣暢的時候,或許並不曾知曉,黑夜的震懾力是如何神秘而強大。至今,世上仍有1500 多座燈塔徹夜點亮,唯其不卑不亢的光芒,照亮汪洋前路、安定夜航者前行的心。

澳大利亞海岸沿線,燈塔眾多,眼下的這座,雖非澳洲最古老的燈塔,但亦屬早期所建,百餘年佇立,仍頭戴「紅冠」、通體純白,被人美譽為「白皇后燈塔」。

燈塔下,豎著一塊指示牌,告訴人們一旁的高地下,就是Eagle Rock海洋保護區的Eagle Rock(鷹巖)。

巖石斑駁,佇立於淺灘,海水通透漸藍。次第波瀾中,驚見海豚相逐相戲,潛浪而過.

離開燈塔的時候,我和小方邊走邊聊。小方說:每座燈塔都是有故事的。故事裡,總有一個駭浪驚天的黑夜,虛掩著的門扉後,總能不期而遇一位鬚髮銀白的老人,海風吹皺他額角的皺紋,海天一線的風塵中,透出嘴角的淺笑、睿智而深邃的目光.


離開燈塔,下一站Lorne(洛恩)小鎮。這一段大洋路嵌在崖石最外端,以最大限度與南太平洋擦肩而過。午後陽光肆意,透過天窗毫無吝嗇地灑在身上。抬頭向天,掠過的是藍得驚豔的天色、與如絮雲朵,南太平洋濤聲入耳.

一入Lorne(洛恩)鎮,一種不一樣的氣息蕩漾而來。與其它小鎮相較,Lorne(洛恩)透出一份別致,悠閒與安逸中,懷藏著掩不住的摩登,一種有節有制、恰如其分的奔放。

泊了車,我們沿鎮上不足千米的主幹道踱步。一面緩坡、一面海水。路邊的滑板場地,幾個男孩子正騎著車撒歡,一旁鞦韆飛蕩。

街邊草坪,葵花鸚鵡成群,一點不懼生地繞著人飛翔。我們在木凳上落座,它們亦就停駐在桌角,彼此顧盼,煞是有趣。葵花鸚鵡在澳洲多見,但仍屬保護鳥類,人們眷顧它,常有餵食,卻從不剝奪它們飛翔的自由。或因由這份疼惜與眷愛,即便天涯在側,鳥兒們亦不肯遠行,彼此共生共處,才是最樂活的天堂。

大洋路一帶,Lorne(洛恩)鎮的位置得天獨厚。面朝大海,身後的山谷即是The Great Otway National Park(奧特韋國家公園),人類最後一片純淨海域、與多樣性的森林資源,營造出冬不涼、夏不燥的氣候,慷慨地滋養這個人口千餘的小鎮。

此行大洋路,從Lorne(洛恩)穿行而過,短短的時日裡,記住了它所有的美好。終會再來,續溫海的味道、尋一段人間綠野仙蹤.





穿過Lorne(洛恩)小鎮,大洋路繼續在南洋邊際蜿蜒。每轉過幾個彎便是一處觀景臺,走走停停,無論向前抑或回首,這道嵌在崖壁上的曠世公路,在沉默中透出一種遮掩不住的氣質. 不禁輕嘆,當年,那些退伍老兵為謀生計,在這渺無人煙的大洋懸崖劈山開荒,生生鑿出這條綿長道路,十三個年頭,數千個日夜,堆砌而出的、是一種怎樣的蒼涼與落寞歲月。他們何曾知道,這個當時境況下不得不為之的築路工程,如今,正成為世人織夢追逐的海洋天堂。

從Lorne(洛恩)到Apollo Bay(阿波羅灣)的這一段,大洋路仿佛騰駕於海上,曲曲繞繞的路,少有車輛往來,調響了些車裡的音樂,浪濤聲仍穿透而入、織成迷人的混合聽覺。四十多公裡的路,有如貼地飛翔.

黃昏漸近的時候,我們抵達Apollo Bay (阿波羅灣),這亦是今晚的宿地。世上叫做阿波羅的地方遠不止一兩處,我想,大抵都是因由希臘神祇的緣故吧。

小鎮纖巧。一個緩緩的山坡、一灣馬蹄形的海灘,黃昏的Apollo Bay (阿波羅灣)安靜寧和。這是一個魚鎮,近海處捕魚、垂釣,不遠處牧場成片、牛羊如星散落。Apollo Bay (阿波羅灣)不比Lorne (洛恩)般新潮,卻自多了一份閒情雅致,倚靠著舒緩連綿的奧特韋山脈,令它更多了些從容與恬淡。

Apollo Bay(阿波羅灣)的位置幾近大洋路的中點,恰到好處的距離,使這個只有兩千餘居民的小鎮,成為大洋路行程中適宜的落腳地。

住處是之前從網絡上預定的MOTEL。MOTEL在澳洲遍布,預定與入住的手續都極簡易,服務臺的大男孩拿到我們列印好的預訂單,只用老方的駕照確認了下身份,即取了鑰匙給我們,無需押金,這就算完成入住手續了。房間四人位,一張雙人床、一架上下鋪,一進屋,小方就挑中了上鋪。盥洗室在走廊盡頭,雖是公用,但卻亦清新潔淨,浴區的設計頗貼心,每間淋浴房外均有獨立的更衣區。次日的退房手續則更為容易,只消在離開時,將鑰匙還給服務臺即成,查房等一應程序全無,人與人之間的互尊與信任在細節上彰顯無遺。

安頓好行李,出門散步。一個拐彎就是海灘,黃昏的海邊,灘涂色澤銀亮。少了白天的豔、夕陽下的海顯出不一樣的厚沉。沙地上,幾株馬蹄蓮盛放.

餘暉已斜,MOTEL 路對面就有一家THAIHOUSE,落座點餐,一間由老外打理的泰式餐廳,中規中矩,菜式倒亦精緻合口。

回到MOTEL ,天色已暗沉下來,大堂一側的公用廚房燈火已亮,透過落地玻璃望進去,三五個住客正在煮食,談笑得歡。

入夜,天空星光繁布,海灣的浪濤聲漸起,居於屋內仍清晰可辨。枕濤而臥、一夜清夢.

阿波羅,一個與神話有關的名字。司掌光明、青春與音樂的阿波羅神,代表光輝璀璨,代表最英俊的一種美。我想,這一方Apollo Bay(阿波羅灣),當得起這個完美的名字.






從吉布森臺階,到十二門徒石,是比鄰的距離。五年前,老方曾來過此地,正是他帶回的海岸照片,令我們對澳大利亞生出一份尚且陌生的好感。

事實上,行走於大洋路,十二門徒石絕非最美麗的景,但它卻稱冠於世,甚而成為澳大利亞這個南洋國度的標誌性景觀,其中的深意,必定是在的。

十二,是一個聖潔的數字。聖經中說,在曠野的以琳(「以琳」源自《聖經》出埃及記:「到了以琳,在那裡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他們就在那裡的水邊安營.」)有十二股活泉供人解渴. 我不知,這矗立於岸的十二門徒石可有天意使然?

十二門徒,凸於南太平洋海岸的十二塊砂巖礁石。如同十二位守護海岸的鐵面戰士,又如同虔誠向主的十二門徒、天之使者。海水與風浪的衝蝕,讓它們漸與大陸分離,風化使它們成為斷壁。泥土色的石礫斷崖,看得見光陰的雙手的磨捏,海浪不倦地衝擊,斷崖上的橫向傷痕清晰可見。

天意盡好,如何抵禦時間的刀。十二巖石如今僅剩七座,第五座的坍塌近在五年前,2005年第四座巖石崩塌時,恰有一對母子目睹,小男孩在一分鐘內拍下兩張照片,前一張裡巖石尚在,而後一張竟已香消石殞.

人在十二門徒石,無需提點、便能感受歲月的力量。我不知道,在最初的最初,這裡究竟矗立著多少座這樣的砂巖石壁,或遠遠不止十二座,更多的那些,在過去佇立,在過去坍塌,我們從未曾謀面,卻已成永訣. 科學研究者說,終有一天,十二門徒石會全部消失,但在那之前,它們還將矗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澳洲坎貝爾港國家公園(十二門徒石所在地)發言人則說:「該處永遠都會是十二門徒石,無論有多少『門徒』來來去去,它仍是獨一無二。」相較而言,我欣然於後者. 沒有人知道,在未來,這裡是否還會有崖石從海岸掙脫,成為新的「門徒」,但這並不打緊,對於光陰,我們究竟懂得多少.

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人眼中的十二門徒石,漸離大陸,形單影隻,又有誰能意會、它們在海底深處仍彼此相握的手. 每年,超過150萬人次前往親見十二門徒石的容顏,我們所見到的瞬間,便是歷史.

【又記】

次日凌晨,天仍黑沉,我們便起身再往,期待見賞十二門徒石的日出。車行半路、天作風雨。在公路旁的停車場靜待雨停。我說:去看一眼晨曦中的門徒吧. 於是,看見與豔陽下迥然不同的十二門徒。

黎明酣夢顛倒,誰知風景壯闊不息.





次日凌晨 / 風雨中的十二門徒石


左圖:第四座坍塌的門徒石(2005.07.03)/ 右圖:攝於2012.09.27


10、遺世獨立 美鎮坎貝爾PORT CAMPBELL

大洋路最精彩的沉船海岸,石灰巖懸崖綿延四十公裡。距離十二門徒十來分鐘的車程,是一座玲瓏至極的小鎮:PORT CAMPBELL(坎貝爾港),它嵌於十二門徒石與倫敦橋之間,是沉船海岸這一段的中間點,亦是今晚我們的宿地。

抵達坎貝爾,正值中午。小鎮僅一條主街,放慢車速尋找門牌號,一不留神就已駛出了鎮子。

買了午餐,在海灣草地上席地而坐。豔陽正嬌,三兩個孩子在草地上換妥了泳衣,撒著歡兒地往海裡奔去。不知是否嗅到食物的香,海鷗成群飛來,落在我們腳邊討要吃食。一羽個頭稍大些的海鷗,似乎是這片地盤的統領者,凡有其它海鷗飛來,它便振翅而起、不留情面地驅逐。

世上本沒有這塊玲瓏之地。幾千萬年前,死去的海洋生物富含鈣質的外殼,在海底慢慢沉積,漸漸地、數百米厚的石灰巖層形成,它隨冰川運動露出海面,風雨雕琢改其容顏,成為今日模樣。

午餐後,循著指引牌找到今晚借宿的 MOTEL,店主是位老人家,熱情提點我們,今晚將雨,要抓緊下午的時間好好盡興。辭別店主,我們繼續往前、行走大洋路,謀面此行最美麗的景致(後文詳述),直至夜幕深沉才折返。屆時,鎮上已一片沉寂,唯一家餐廳仍有燈火,且客流熱鬧,那日的晚餐便在此歡享。

深藏天然峽谷地帶的坎貝爾港,遠避風浪,寧靜、安定。鎮上居民不過兩百餘人,朝來夕往的過客卻無盡其數,這個恬淡到只有一條主街、幾家店鋪、一片草地、一泓海灣的鎮,守著世上最美的海岸地帶,綻放出一種不能言說的、遺世笑容.




午餐:魚薯套餐 AUD 18.00 / 三人份


夜宿:MOTEL / AUD 140.00


晚餐:牛排餐、芝士雞肉餐、芝士海鮮餐 AUD 78.00

在坎貝爾港稍作停頓,我們繼續驅車向前。坎貝爾身處沉船海岸最中心的位置,一邊是十二門徒巖,一邊則是更為密集的礁崖海岸。

澳大利亞,這塊世上最古老的大陸,卻擁有著最年輕的生命力。從早年的流放、到淘金浪潮,不過一百餘年。這段歲月裡,大批船隻載著罪犯、淘金者、拓墾移民從海上登陸,大洋路此段便是最主要的登陸點。南洋海岸,荒涼崎嶇、暗礁出沒,風起霧鎖的惡劣天氣裡,航行危機四伏。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四十年間,百餘公裡的海岸線上,近百艘船隻先後失事沉沒,吞噬它們的、皆是險象叢生的風暴天氣 .

兩百年前,英國航海探險家馬修·弗林德斯曾環繞澳大利亞航行探險,發現眾多新的地區、為之命名,並繪製出世上首幅澳洲地圖。這位身經百戰的拓險者,如此言述沉船海岸:「我很少能看到比這裡更可怕的一段海岸線. 」

駛離坎貝爾,沿途觀景臺接連不斷,行車幾分鐘便能做一回停留。順著木棧道深入海灣,滿眼皆是攝人心魄的景致.

今日大洋路,景致疏朗壯闊,潮漲潮汐之間,波濤進退自如。沉船海岸,這個昔日吞噬無數生命的險峻岸口,任歲月如何遷移,都從未停止過容顏的更易。這條南洋海岸的輪廓線,萬千年間悄然變化不止,岸礁漸從大陸分離開去、又在風浪中塌陷、消逝無形。而今我們站立過的岸礁邊緣,不知哪一天亦將分離出去,此生可望、卻再不能及.

自然,便是此等力量,在時時的幻化中,造就一份亙古不變。



訊源:網易博客三味小築

分享:請點右上角,再選

關注:請點擊標題下的 澳洲通,再選擇 關注

澳洲通微信號:au-news)提供匯率、優惠查詢及郵包追蹤等服務,可發送H至我們顯示有關詳情(需關注後)。



相關焦點

  • 大洋路十二門徒石 正在消逝的風景
    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沿海,墨爾本的西部,有一條被稱為大洋之路的絕佳旅遊路線。
  • 墨爾本——大洋路十二門徒巖
    墨爾本 是 維多利亞州 首府,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墨爾本 是南半球最負勝名的文化名城,以紀念 英國 首相威廉·蘭姆--第二代 墨爾本 子爵而命名,1847年由 英國 維多利亞 女王宣告 墨爾本 市(City of Melbourne)成立。 墨爾本 曾是 澳大利亞 聯邦 維多利亞州 的首府,城市綠地率高達40%。
  • 澳大利亞大洋路旅遊指南,難得的旅遊體驗
    大洋路位於墨爾本西部,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的一條行車公路,全長約276公裡,建於懸崖峭壁中間,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海濱公路。另外,大洋路的海岸風光是全球最佳的觀賞地點之一,它還被許多旅遊愛好者列入到人生必去的清單之中。
  • 自駕暢遊澳洲大洋路
    ,我們叫它做大洋路。一般來說,墨爾本每天都有大洋路旅遊團來到這裡參觀,當天去當天回。這種趕鴨式的旅遊,你是不可能把大洋路的美景看個透,盡收眼中、心底的。於是,我們在今年的農曆新年,自駕車,用了差不多三天的時間,暢遊了大洋路。
  • 大洋路空蕩蕩!周邊商戶快虧垮了!澳洲政府疾呼大家快來旅遊……
    連往日裡忙個沒停指揮旅遊巴士的交通管制員今年都能提前下班了。澳媒報導稱,這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危機造成的,旅行禁令使得大洋路景區旅遊行業每月出現300萬澳元的缺口,維州標誌性的大洋路正在被國際遊客們遺棄。
  • 關於澳大利亞大洋路的旅遊攻略,快來收藏吧
    歡迎來到(魚兒旅行記),今天將和大家分享(關於澳大利亞大洋路的旅遊攻略,快來收藏吧),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在大洋路上,由於沿途的海景很美,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適合自駕車的沿海道路,是自駕車旅遊的首選地方。許多遊客都說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能與之競爭。因為即使你花了五天的時間在海路上開車,你也不會感到睏倦,你仍會覺得時間總是過得太快,希望一直開在海路上聽歌。今天,小編將介紹這個迷人的大洋路。
  • 遊記:大洋路兩日行
    2018年6月27日星期三大洋路兩日遊清晨5:00左右就醒透,躺到床上休息到6:00多出發,坐墨爾本城鐵前往宏城旅行社旅遊大巴發車點。畢竟是陌生不熟悉的地方必須得提早出發。趕到宏城旅行社的門口時間尚早,買了杯熱咖啡。
  • 被N多人吹爆的大洋路,是澳大利亞旅遊的「標配」
    提起澳大利亞旅遊,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 難忘的澳洲大洋路自駕之旅
    早就聽說自駕澳洲大洋路是人生必去的旅行,經過半年的精心準備終於在今年的1月開始了這次旅行。
  • 澳大利亞大洋路
    大洋路,號稱「世界上最美的沿海公路」,是無數人來澳洲旅行的夢想之地。沿途穿越懸崖峭壁,田園森林,美景不斷,尖叫連連。
  • 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城市墨爾本,選擇一個景點隨便玩,我選大洋路!
    說到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城市,腦海中出現了很多城市,恍惚間定格在了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它不僅是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城市,還是國際化大都市,墨爾本是無論你是自助遊、自由行、自駕遊,還是跟團旅遊,還是奇其他的方式,以下幾個景點你不能錯過。
  • 墨爾本大洋路自駕二日遊!領略這絕美的海岸線
    旅遊計劃總是改了又改還是沒有邁出步伐?
  • 墨爾本大洋路:長達300公裡的絕美海岸公路
    號稱此生必去美景之一——墨爾本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以絕美海岸公路、壯麗的十二使徒巖、絕美的洛克阿德大峽谷聞名世界。大洋路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西部,這個國家自然公園對遊客開放。到大洋路旅行,最適合的旅遊方式是自駕遊。從墨爾本出發,沿海岸線走到終點用時需四個多小時;走內陸高速雖可省一個多小時,但會錯失好多只能在海岸線才看得到的風光!這裡有眾多美不勝收的風景,還會穿越多處海灘,在旅途路上還能看到許多美麗的歐洲小鎮。
  • 大洋路,有了駕照再出發,墨爾本大洋路自駕全攻略
    有朋友跟團去了大洋路,回國以後跟我抱怨說坐了四個小時大巴,只在十二門徒待了50分鐘,我內心只有四個字「暴殄天物」。作為世界上最美公路之一的大洋路,我大概去了六七次,從未厭倦,因為每一次都能遇見不同的風景。
  • 墨爾本大洋路自駕遊攻略
    墨爾本大洋路自駕遊攻略帶你領略十二門徒、淘金鎮、企鵝島等景點。坐上墨爾本房車,開啟大洋路自駕四日遊之旅,去到那些迷人的景點,盡情的去感受這場輕鬆自由的自駕旅行打卡方式,喜歡的朋友可千萬不容錯過(微信:ajiongmei)中的景色哦!
  • 【澳洲】大洋路. 燈塔
    澳洲是一個只有三百年歷史的國家,實在沒有什麼歷史值得研究。但是,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四面環海,所以優美的風景一直是其驕傲的地方,而唯一能讓我感受到澳洲歷史的東西,就是沿海岸線的三四百座燈塔。如果不是因為限速,不是因為欣賞沿途的美景,一天就可以跑個來回。路上車很少,而且幾乎一半是房車。大概是因為復活節期間放假的原因,多數人都在出門旅行。
  • 大洋路自駕攻略
    而我更期待再度踏上這段行程,奔向當年未曾抵達的終極目的地阿德萊德,在巴羅薩河谷的甘醇中回味大洋路的美。大洋路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南部,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這條沿海公路歷時14年修建完工,迷人的海岸線蜿蜒276公裡,壯麗的懸崖海景和瑰麗的落日景致令人屏息,十二使徒巖、倫敦斷橋、洛克阿德大峽谷等巨石景觀更是鬼斧神工。
  • 【澳大利亞】大洋路自駕,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澳大利亞的大洋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海濱公路,它蜿蜒經過了海灘、懸崖、雨林和小鎮,它還被無數旅遊愛好者列入到人生必去的地方清單之中。
  • 大洋路是一生中必去的自駕線路之
    大洋路是一生中必去的自駕線路之一,大部分的人都是墨爾本出發,我們是一大早從阿德萊德出發,沒有走高速,繞到大洋路上,自駕體驗這條美麗的公路。當天下起了小雨,給我們的自駕增加了難度,但是非常值得。在路上可以感受到美麗的澳大利亞,漫漫無際的農場、葡萄園,依海而建的大洋路,一切都是那麼震撼的壯美。
  • 大洋路是一生中必去的自駕線路之一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大洋路是一生中必去的自駕線路之一,大部分的人都是墨爾本出發,我們是一大早從阿德萊德出發,沒有走高速,繞到大洋路上,自駕體驗這條美麗的公路。當天下起了小雨,給我們的自駕增加了難度,但是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