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地區抗戰電影《江城1943》首映 盡顯貴州抗日精神

2020-12-25 天眼新聞

10月9日,一部反映貴州銅仁地區抗戰歷史故事的電影《江城1943》在銅仁市中南門古城啟動首映儀式。電影《江城1943》是由銅仁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家吳松青編劇,國內資深導演趙洪紀執導,著名演員樊少皇、魏潔,鄭心潼,佟小虎領銜主演。

影片根據貴州銅仁地區的真實歷史題材改變,在銅仁市真景實地進行拍攝。展示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貴州銅仁有志之士抗日救國「同仇敵愾赴國難、仁義傳統樹豐碑」的真實畫面,是一部大型紅色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講述了歷史上抗日戰爭最困難的1943年,江城銅仁的進步青年、愛國商人聯合地下黨員,為支持共產黨的抗日部隊,積極籌集戰略物資和醫療藥品與敵對特務鬥智鬥勇的故事。

銅仁本地實景拍攝的第一部在全國院線上演的電影電影《江城1943》,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之作,希望通過影片能對本土影視文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貴州,了解貴州這段紅色的歷史,更希望貴州本地的觀眾在觀看這部電影時,能激發起內心深處那一份對當地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景仰。

據了解,電影《江城1943》將於10月18日登陸全國院線上演。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舒涵

編輯 劉添元

編審 肖慧

相關焦點

  • 電影《江城1943》舉辦首映 盡顯貴州抗日精神
    電影《江城1943》舉辦首映電影《江城1943》舉辦首映海報網易娛樂10月10日報導 由北京至成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北京東方藝海文化傳播公司聯合出品的院線電影《江城1943》於10月9日在銅仁市碧江區中南門舉辦首映,銅仁市委宣傳部陳小燕部長、導演趙洪紀,
  • 銅仁抗戰電影《江城1943》本月18日全國上映
    銅仁抗戰電影《江城1943》本月18日全國上映 發布時間:2019-10-11 16:27:35      來源:銅仁日報   10月9日,一部根據真實歷史題材改編
  • 紅色愛國電影《江城1943》舉辦首映禮
    時光網訊電影《江城1943》於10月9日在貴州省銅仁市舉辦首映禮,銅仁市委宣傳部部長陳小燕、以及導演趙洪紀,演員鄭心曈、佟小虎等出席了首映禮。這部紅色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講述了歷史上抗日戰爭最困難的1943年,江城銅仁的進步青年、愛國商人聯合地下黨員,為支持共產黨的抗日部隊,積極籌集戰略物資和醫療藥品與敵對特務鬥智鬥勇的故事。影片《江城1943》講述的是一段埋藏在歷史中的民族故事,中華民族在建立之初經歷了異常動蕩的歲月,其中值得銘記的名字數不勝數,但還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也在為了自己的家園奮鬥。
  • 電影《江城1943》正式上映 保家衛國義不容辭
    海報網易娛樂10月18日報導 電影《江城1943》將於今日上映。電影選址貴州銅仁的中南門古城,導演通過大量實景切換,真實再現了錦江兒女抗日救國『同仇敵愾赴國難、仁義傳統樹豐碑』的革命精神。片中充滿濃鬱地域文化和愛國主義情懷,在詮釋革命故事的同時,帶領大家深入解讀時代浪潮下的革命精神。
  • 魏潔《江城1943》「大叔控」戀上樊少皇
    網易娛樂6月27日報導 近日,由樊少皇、魏潔領銜主演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江城1943》殺青。「江城」取材銅仁歷史    魏潔「戀上」樊少皇據了解,電影《江城1943》是由我市作家吳青松同志創作並擔任編劇,國內資深導演趙洪紀執導。影片根據銅仁真實歷史題材改變,採用銅仁真景實物進行拍攝,展示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銅仁有志之士抗日救國「同仇敵愾赴國難、仁義傳統樹豐碑」的真實畫面,是一部大型紅色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
  • 《江城1943》熱拍 高藝搭檔樊少皇巾幗不讓鬚眉
    騰訊娛樂訊 由北京至誠鴻雁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作家吳青松編劇,國內資深導演趙洪紀執導,樊少皇、高藝等主演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江城1943》近日在銅仁熱拍。  影片根據銅仁真實歷史題材改變,採用銅仁真景實物進行拍攝,展示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銅仁有志之士抗日救國「同仇敵愾赴國難、仁義傳統樹豐碑」的真實畫面,是一部大型紅色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
  • 《江城1943》定檔10·18 樊少皇為信念而戰 重現革命崢嶸歲月
    電影《江城1943》定檔10月18日上映,暨時樊少皇主演的愛國商人楊建業將於全國各大影院與大家見面。影片講述的是一段埋藏在歷史中的崢嶸革命歲月,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戰爭愈發激烈,大後方的社會各界愛國人士前僕後繼地加入到戰鬥中來,江城銅仁的愛國商人楊建業、進步青年龔玉婷聯合地下黨員,為支持共產黨的抗日部隊,積極籌集戰略物資和醫療藥品與敵對特務鬥智鬥勇,為自己的家園奮鬥。
  • 上映一周內口碑攀升,《江城1943》究竟魅力何在
    由北京東方藝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至成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趙洪紀導演的革命電影《江城1943》已於10月18日登陸院線,自上映以來,影片頻頻帶來驚喜。懸疑複雜的諜戰情節,牽出一代革命人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影片內涵,印證著華夏民族的家國觀念。
  • 電影《芙蓉渡》在長首映,11日全國公映
    人民網長沙9月10日電 近日,紅色題材和抗日勵志電影《芙蓉渡》在長沙首映,該片將於9月11日在全國公映。《芙蓉渡》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由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中共嘉禾縣委、嘉禾縣人民政府、湖南湘繡城影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 貴州最後的抗日白衣天使藍運瑜元旦喜迎101歲生日
    (101歲的貴州最後抗日戰地服務團老兵藍運瑜。)2017年新年第一天,貴州抗日白衣天使藍運瑜,喜迎101歲生日,來自貴陽、遵義、黔南、黔東南、安順、畢節、銅仁及六盤水本地的100多名志願者,以及遵義的九旬遠徵軍抗戰老兵汪再祥也不辭辛勞趕到六盤水,歡聚一堂為藍運瑜祝壽。
  • 抗戰勝利75周年最值得觀看的8部國產抗日電影
    不過,我們今天在這裡只是從國產抗日電影的角度來銘記歷史,不忘使命!那麼,國產抗日題材的電影有哪些呢?影迷們都會說國產抗日電視劇倒是不少,比如《亮劍》和《雪豹》等,但這方面的電影卻屈指可數,把8月21日上映的《八佰》算在內,可能也沒有幾部。
  • 臺灣少數民族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在臺首映
    新華網臺北9月4日電(記者李寒芳 李凱)耗資新臺幣7億元的《賽德克·巴萊》結束在威尼斯影展的首映式後,於4日晚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前舉行盛大的首映會。《賽德克·巴萊》由吳宇森監製、曾執導過《海角七號》的臺灣青年導演魏德聖導演。講述1930年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莫那魯道,率領部族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發動霧社起義的故事。
  • 抗戰勝利75周年!推薦《八佰》《風聲》等十大抗日電影
    抗戰勝利最近迎來75周年,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緬懷革命先烈。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心情更是沉痛,接下來讓小編懷著沉痛的心情為大家盤點十大經典抗日電影。1.《紅高粱》本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敢恨的民族精神,張藝謀豪放濃烈的影像風格,也非常嘆為觀止,本片曾獲得柏林金熊獎,鞏俐、姜文表演也如虎添翼。3.
  • 電影《獅子吼》首映!六位大和尚組團談感受、導演吐槽、主演有話說!
    2020年11月25日晚,佛門大電影《獅子吼》舉辦首映儀式,這是一部佛教愛國題材電影。描寫了佛門高僧巨贊法師,「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愛國事跡。全國八大寺院共同參與攝製,近300名僧人本色出演。在首映儀式上,鳳凰網佛教對話了六位方丈住持級法師以及原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先生,暢談觀影感受。
  • 全民族抗戰與中國電影發展
    中國電影不僅通過自身的傳播特性去表現抗戰、宣傳抗戰,在精神層面不斷鼓舞抵抗軍民的戰鬥士氣,並在文化藝術領域積極展開反帝反侵略、反奴化宣傳的文藝鬥爭,而且使得人民群眾對電影的認識方式發生了轉移。從此之後,中國人對電影的認識已然超越了其作為藝術門類的固有邊界,中國電影的教育引導功能被重視起來。
  • 抗戰篇!忻縣抗日英雄趙正午的抗日思想
    數年前,華夏民意網援引作家張來源所著《遊擊英雄趙正午》內容,綜合編輯發布忻府區抗日英雄趙正午的故事。今天發文探討忻縣抗日英雄趙正午的抗日思想,而關於趙正午的抗日思想至今似乎無人提及,然而作為忻州抗日歷史人物的趙正午,回顧其抗日事跡也有抗日的思想或者說思路。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12月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東縱精神耀鵬城
    這是抗戰時期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最重要的一個稅站——小梅沙稅站忙碌的情景。為抗戰提供堅實保障的稅站東江縱隊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活躍於寶安、東莞、惠陽等地,是華南抗日戰場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
  • 貴州-銅仁
    初識銅仁,是在大一暑假,22小時的火車,在銅仁一半山的村落裡住了一個多月。住的地方是原始的茅屋泥房,沒有寬帶,廁所也是原始的茅坑,洗澡熱水要自己燒,門口沒多遠有條山裡流出來的小溪,清澈甘甜,村裡的交通不是很發達,真正的遠離喧囂。
  • 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區淪於敵手,日軍佔領了山西境內大中城市及鐵路和公路幹線,廣大農村地區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呂梁山、太行山等山脈為依託開闢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展開全面的遊擊戰爭,並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抵抗遙相呼應,互為依存,共同支撐了華北持久抗戰和全中國持久抗戰大局。  抗戰時期,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關心民眾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