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這篇東西的時候,我已經飢腸轆轆啦!3歲養成的口味, 30歲、60歲都不會變!作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這些平時幾乎充斥三餐的東西,即使一禮拜不吃,就會念想著那個味道!這些食物已經不是純碎進到肚子裡,而是已經刻在骨子裡了!正宗上海人就應該吃過這100樣東西!
小籠饅頭
毫無疑問,小籠饅頭是上海第一小吃。上海人無論有餡無餡的包子均稱為饅頭。小籠包在20年前,上海人把小籠包稱為小籠饅頭。所以現在街面上但凡以湯包稱呼小籠饅頭的,均不是本地品牌或上海本地傳統風味。
生煎饅頭
真正的上海生煎是用發酵後的精白麵粉作皮,發酵不用發酵粉,而是用老酵面混合新麵團發成。所以老早點心店,如果同時出售鍋貼和生煎,那就是大店了,因為需要兩個點心師傅,一個料理髮面生煎,一個料理死面鍋貼。
小餛飩
上海小餛飩主要指的是鮮肉小餛飩,小餛飩講究的是皮,要求薄如紙,半透明,露出裡面粉紅色的餡料來,餡料為新鮮豬肉,不加醬油也不以多取勝,裹在摺疊若花的皮子裡助口感和鮮味。
大餛飩
上海大餛飩是既能管飽又可做點心的上海家常食品。與上海人熱愛鮮肉餡點心的習慣略有不同的是,上海大餛飩是以菜肉餡為主的,最著名的是薺菜鮮肉大餛飩。
鍋貼
上海鍋貼不是煎餃,皮用開水和面擀成,餡料不加醬油,白湯。老早上海鍋貼呈細細彎彎的月牙形,現在幾乎都變得胖乎乎了。
牛肉煎包
牛肉煎包是清真食品,煎包皮是發麵,兩面煎,純牛肉餡,現在市面上差不多已經絕跡了…
糯米燒麥
上海的糯米燒賣甜中帶鹹,鹹中帶鮮。豬肉粒、加醬油、白糖、料酒炒得加入蒸熟的糯米拌勻做餡料。用料細膩點燒賣還會加上香菇粒、蝦米,是上海最大眾早點之一。
大餅
上海早點四大金剛之首便是大餅。典型早點就是一副大餅油條,大餅對摺夾一根油條,大餅外殼脆,可以折斷,內層韌,不斷。配豆漿,鹹甜都是隨個人喜好。
羌餅
羌餅是回族食品,分油羌餅和硬羌餅兩種。油羌餅發酵足,油水足,香又鬆軟,比較常見。硬羌餅不用油,水分少,咬嚼勁,耐飢,不常見。羌餅用鍋同生煎,一鍋一餅,無餡,表面撒芝麻,切成一角一角出售。現在羌餅不多見了,被後期之秀東北千層餅取代了。
蔥油餅
蔥油餅真是工藝複雜利潤薄的東西, 如今麵團裡摻點蔥花菜油的都叫蔥油餅,而真正的蔥油餅在上海幾乎蹤跡全無。正宗的上海蔥油餅的工藝還是很複雜,先將麵團和上油酥,攤開,抹上板油,撒蔥花和粗鹽。捲起後做成餅坯,再擀平。先在爐火鐵板上兩面烤下,再放在大餅爐子裡,刷上油烘烤,再翻面刷油烘烤,兩面金黃色至脆出爐。
包腳布
用麵粉和雞蛋調成麵糊,在平底鍋上攤成麵餅,加雞蛋,搗碎攤勻,抹上甜麵醬,辣醬,撒蔥花,加油條,裹成卷狀即成。上海人有個俗稱它包腳布,其實也叫山東雜糧餅。
老虎腳爪
老虎腳爪源於江蘇鹽城,是將和好的麵團,揉搓成圓狀,然後在麵團上分切三刀,即成「爪子」。放入烤爐烘烤約20分鐘,外脆內軟,帶甜味,原來是大餅攤頭利用爐火餘溫製作的心,現在也越來越少見了。
麻餅
又名黃金大麻餅,發好的圓形麵餅上籠蒸熟後,撒上芝麻,過一下油出鍋。表面鬆脆,內裡鬆軟多孔,一層層的。一般無餡,也有豆沙和棗泥的。
蟹殼黃
蟹殼黃是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圓形餅,餅面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烘製而成。餡料有鹹有甜,鹹的有蔥油、鮮肉、火腿、蟹粉、蝦仁等,圓形;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橢圓形。
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製作的主要原料有麵粉,豬油,花生油,芝麻。所用的麵粉必須是中筋,強筋和弱筋卻不宜製作,所用芝麻必須去皮,去皮的芝麻不得改變它的色澤與形狀,一般有鹹甜兩種口味,講究的做法是以上等肉鬆作為餡料!
蘿蔔絲酥餅
上海的蘿蔔絲酥餅也不同於粵菜,是揚州師傅發明的,餡心為白蘿蔔絲、蔥白粒、火腿末、豬板油粒、味精、白糖和精鹽。酥皮作法類似眉毛酥,圓形,刷雞蛋液,用中火炸至酥餅浮在油麵呈淡黃色即可。
棗泥酥餅
棗泥酥餅,上海地區漢族小吃。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棗泥為餡,經油炸成熟的麵食。其色澤金黃,小巧玲瓏,外皮酥鬆,餡香甜可口。
鮮肉月餅
鮮肉月餅是所有鹹味月餅中最好吃的!餡完全是由一大團鮮肉(豬肉)組成,皮脆而粉,又潛伏著幾分韌,豐腴的肉汁慢慢滲透其間,可謂一絕。
米飯餅
大米粉調成糊,略發酵,傾倒米漿放在大平底鍋的中央凹處,中火,蓋蓋烘烤10分鐘即成,底面金黃,面白,略略甜中帶酸。現在有些米飯餅還會加入酒釀,一股酒釀香,配上油條,也是出奇的搭。
陽春麵
陽春麵是上海名氣最大的麵條了。正因為沒有澆頭,所以對湯底要求非常高。陽春麵也有紅白湯之分。正宗上海陽春麵是白湯。陽春麵常見於街頭巷尾,是最親民的麵食。
雪菜肉絲麵
雪菜肉絲麵是名氣僅次於陽春麵的上海面,需要先煸炒肥肉絲,再抄雪裡蕻,最後加瘦肉絲炒成澆頭直接放在湯麵即成。舊時上海滄浪亭麵館的雪菜肉絲麵最佳。
大排面
大排面是真正的上海特色面,帶骨大排要用刀背把大排的肉質細細橫豎剁剁松,醃上一個小時,再拖上蛋清和澱粉下油鍋煎至兩面泛黃,然後加水加料紅燒,最後用紅燒的湯汁澆進另鍋煮好的麵條裡,蓋上大排和碧綠的青菜心,即成上海人最解饞的湯麵。
燜肉麵
燜肉麵是蘇幫面的當家葷面。也有紅白湯之分,蘇幫面以紅湯,上海本幫面也白湯,老上海以德興館最為著名。
鱔絲面
上海本幫面有鱔糊面,用鱔絲、茭白絲,重油、重糖、重醬勾水澱粉炒成加上蔥花、蒜末和胡椒粉即成,其實就是小量的本幫名菜響油鱔糊。鱔絲面不是鱔糊面,炒鱔絲不用茭白絲,不勾芡或薄芡。鱔魚在六七月份最佳,此時去吃鱔絲面也是最好的。
辣肉麵
辣肉是上海特色澆頭,肉丁斷生後入鍋加醬油、自製辣椒粉和糖煸炒即成。推薦四如春和萬壽齋的。
八寶辣醬面
八寶辣醬是在炒辣醬的原料(辣醬、豆瓣醬和甜麵醬)上用蝦仁、雞肉、鴨肫、豬腿肉、肚子、開洋、香菇、筍片等八樣主要原料烹製。是炸醬麵的高級版,一般小麵館不做,只有在飯店才吃得到。
蔥油開洋面
上海的蔥油開洋拌麵是沒有蔥的。蔥已經在熬蔥油的時候全部光榮犧牲了。如果一碗麵上滿是翠綠可人的蔥葉,多半是外地路數,且不說味道怎樣,肯定不是上海的。南方人吃蔥,會熱油淋一下,去掉生臭氣,而不是直接地撒上菜餚。拌麵的面,是要有點彈牙的勁道,不能過軟。煮到火候撈出瀝乾,拌上熬好的蔥油和開洋鮮汁醬油,那就是一碗地道的上海蔥油開洋拌麵。
爆魚面
爆魚面的澆頭爆魚,上海又叫燻魚,事實上爆魚和燻魚在製作工藝上有差別的。上海燻魚在青魚塊炸好後充分浸入醬汁,味重濃鬱,口感有韌勁。蘇幫面的爆魚味淡,更突出爆魚的皮脆柔嫩。上海爆魚面推薦德興館。
大腸面
紅燒大腸,大腸的處理是門技術苦力活,否則滿盤盡毀。大腸面推薦大腸面和香閣麗麵館。
冷麵
上海人的夏天總是伴隨著一碗冷麵開始的。爽口的冷麵,淋上被包裹了花生醬的濃鬱醬汁,並且在醋和辣油的精心調味後,麵條的口感更加豐富和有層次。
鮮肉大包
如今滿街包子,一口醬油湯,掩蓋了豬肉的好壞,滿嘴油膩,絕非上海鮮肉大包。正宗的上海鮮肉大包乃是白湯,不加醬油和蔥,只用鹽,糖,薑末調味。肉餡呈荔枝丁,三肥七瘦,皮不可過薄也不可過厚,以肉汁浸潤厚度一半多為佳。
菜包子
老上海人喜歡一個肉饅頭一個菜饅頭搭配做早餐,葷素皆有。菜包子的餡料需用青菜焯水過涼切碎,不可過細,得顆粒狀。推薦老字號綠楊邨。
豆沙包
豆沙包即餡心為紅豆沙,上海豆沙包沒有收褶,光滑如饅頭。老克勒喜歡去杏花樓吃。
叉燒包
叉燒包順應上海市場,個子仿佛鮮肉大包,開口褶,甜餡。推薦好泳包子。
刀切饅頭
小型的淡饅頭,以前上海人配粥,分甜鹹兩種,甜的配白砂糖;鹹的配醬菜。後來有油炸刀切饅頭,配白糖。現在餐廳油炸和蒸饅頭一起上的,稱為黃金饅頭,配煉乳。
蔥油花卷
花卷南北皆有,上海勝在香蔥和油,要用粗。現在很多師傅還會用火腿丁卷到花卷裡去。
油條
正宗上海油條是不加明礬,加少量小蘇打,不以龐大為目的。油條乃上海早點的百搭。不僅單獨吃,也可和大餅是絕配,還可分身老油條和粢飯糰、豆漿、豆花、泡飯相配合,可以蘸醬油,也可蘸白糖,是早餐四大金剛之一。
粢飯糕
粢飯糕一般和油條攤並存,長方形仿佛撲克,油炸後,外層金黃,脆,內層白色粢飯糕軟糯可口,上海人用以早餐配甜豆漿。
油墩子
油墩子一般都是下午在弄堂口開張,放上一隻煤爐,上面支一口小鐵鍋,鍋內是冒著熱氣的食油,旁邊放著一大盆稀麵糊和一大盆拌了蔥花的蘿蔔絲。賣油墩子的人舀一勺麵糊,倒入橢圓形鐵製模子晃勻,然後放入蔥花蘿蔔絲,再舀一勺麵糊鋪在蘿蔔絲上面,隨後放入油鍋中烹炸。這種物美價廉的美食,外脆裡嫩,油而不膩,人見人愛,老一輩的上海人把油墩子當作下午的點心。
春卷
上海春卷,主要是黃芽菜、肉絲、香菇絲包出的春卷,稱三絲春卷,考究點,還要放冬筍絲,在7成熱的油中煎炸2分鐘即可。蘸辣醬油或醋吃。還有甜春卷,豆沙餡的。
麻球
上海最著名的大眾化傳統名點。上海麻球用水磨糯米乾粉,加白糖拌勻擦透,靜置發酵,至糖分被米粉吸收、粉團發軟即可。 粉團摘成每個約40克的生坯,稍加揉捏後將其搓圓,用大拇指在中間按捏成碗形,包入豆沙餡,捏攏收口,滾上芝麻,即成生坯。 鍋內加花生油,用中火燒至七八成熱時,放入生坯炸3-4分鐘,待外殼發硬時,撈出瀝油即成。
麻油撒子
麻油撒子是老上海人的零食了。最喜歡看師傅將醒好的麵團用手指慢慢拉出細細的連續的細面,繞老繞去的,技術含量很高似地,放入燒熱的芝麻油中炸透,脆脆的,香極了!
咖喱餃
咖喱餃是上海獨創的中西結合的小點心。餡料是豬肉糜加咖喱粉炒制而成。
糯米糖餃
也叫糯米餃,糯米粉炸成棕黃色後出鍋裹上糖霜。現在市面上幾乎很少見了。
甜漿和淡漿
甜漿是現磨豆漿加砂糖配粢飯糕或其他,淡漿不加糖配大餅油條。
鹹漿
上海鹹漿是在現磨豆漿裡依次放入油條片、榨菜末、蝦皮、蔥花、紫菜、鮮醬油、辣油,燙,量足。配淡饅頭早餐,非盛在粗瓷大碗中大聲吃喝不可。現在還是霍山路夜市那家正宗些。
豆腐花
上海豆腐花的配料和鹹漿差不多,只是少了油條片。主角換成了豆腐。
臭豆腐
上海人對臭豆腐有句俗語:「聞聞臭,吃吃香」。臭豆腐就像是奶酪。你需要愛上它才能享受它。搭配上辣椒醬、甜麵醬,小塊狀的豆腐四個為一份。豆腐炸出來也是金燦燦的,真是飄香四溢的「臭」味兒。
蘭花豆腐乾
豆腐乾以花刀30度斜切兩面,竹籤撐開,略風乾,再在油鍋裡炸幹至金黃,放入水中加醬油、生薑,糖,桂皮八角,大火煮沸,轉小火熬煮。上海街頭其實喜歡同五香茶葉蛋一起燒制,其味更佳。
炒年糕
上海人喜歡將寧波年糕切成片後再加工,炒年糕有紅白兩種,紅要加醬油,最好吃的是小菠菜肉絲炒年糕,常見的白色炒年糕還有韭黃肉絲炒年糕、青菜肉絲炒年糕、薺菜肉絲炒年糕。
湯年糕
我喜歡吃炒年糕,不喜歡湯年糕,家父喜歡,但為我計,都是先為我炒好一份,然後用餘料做湯年糕。為人子不覺得,後為人父後,才覺父恩深厚。父親最喜歡爛糊肉絲湯年糕,即黃芽菜肉絲,此外也有用青菜肉絲做的。
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
紅燒肉
紅燒肉是著名的本幫菜,充分體現了本幫菜「濃油赤醬」的特點。色澤紅亮誘人,肥瘦相間,肥而不膩,入口酥軟即化。
紅燒大排
大排本是上海獨有,帶骨裡脊,最好2分肥膘。無論是配飯還是作為面澆頭,都是絕嗲!
糖醋小排
糖醋小排是上海人喜歡吃的菜之中最常見的,色澤油亮,口味酸甜,冷熱皆宜。
油爆蝦
油爆蝦通常選用中小型蝦,用旺火菜籽油鍋炸蝦,燒好後蝦外脆內嫩,一吃就是一盤的節奏!
燻魚
上海燻魚不是燻制出來的,是醃製出來的。青魚、草魚都可以做,但講究的是用活殺烏青中段,切成一釐米厚的魚塊。
四喜烤麩
烤麩要先過水,再油炸下,下鍋同醬油、八角、茴香;花生仁、黑木耳、扁尖筍、金針菜(四喜)同燒,最後加鹽和白糖出鍋,冷熱皆可食用。
醃篤鮮
春筍上市了就要吃醃篤鮮了,口味鹹鮮,湯白汁濃,肉質酥肥,筍清香脆嫩,鮮味濃厚。
八寶飯
八寶飯就像是上海人的甜品,年飯後最後的壓軸甜品就是八寶飯!
豬油菜飯
所謂豬油菜飯先將青菜炒一下,放入待煮的米飯中,還可加入鹹肉,攪拌均勻後煮熟後淋上熟豬油配骨頭湯食用。老上海是美味齋最有名!
泡飯
泡飯是老上海人最離不開的東西,配以榨菜蘿蔔乾,一碗下去也就意味著一天的開始!
蓋澆飯
蓋澆飯是如此普及,之後又化身盒飯和快餐便當,最受歡迎的澆頭,自然是紅燒大排,魚香肉絲,紅燒獅子頭,當然搭配素菜是不二的上海小青菜。
炒飯
小時候什麼事是一碗蛋炒飯解決不了的?多放一個蛋都可以偷偷開心!考究點的還放香腸。
血糯米粥
血糯米代替普通糯米熬製而成。
桂花赤豆粥
燜熟的赤豆加入糯米粥同煮,最後加紅糖和幹桂花,是上海普通小吃,首創於城隍廟。
八寶粥
上海的八寶粥是從臘八粥演變而來的,所謂八寶是糯米、桂圓、紅棗、芡實、蓮子、薏仁、赤豆和冰糖,也有加銀耳、核桃仁或枸杞。
雞粥
用雞汁原湯加白粳米,大火燒沸,轉用小火燜煮至粥稠即成。以醬油、鹽、白糖、蔥薑末等調料佐食。
單檔和雙檔
通俗點就是油麵筋百葉包湯,單檔是油麵筋百葉包各一,雙檔則是各二。
油豆腐粉絲湯
油豆腐粉絲湯是很有特色的上海特色小吃。鍋內湯汁翻滾,煮著鐵絲網勺裡的線粉,聞一聞,香氣四溢。
骨頭湯
大骨熬製,加蔥花和豬油,配菜飯和各類蓋澆飯。加黃豆就黃豆骨頭湯,更鮮。
雞鴨血湯
雞鴨血湯是上海城隍廟特色小吃的代表,最初是在20世紀早期由一位叫許福泉的小販首創。是上海人搭配生煎、鍋貼的黃金搭檔!
咖喱牛肉湯
上海的咖喱牛肉湯是生煎和鍋貼的重要配湯。不僅加香菜,更要加小香蔥,濃鬱芬芳。放滷牛肉片的是咖喱牛肉湯,不放的是牛肉清湯。以前大壺春的咖喱牛肉湯絕贊。
小牛湯
味香齋的咖喱牛肉湯名曰小牛湯,配麻醬拌麵。好友強生強調他家是小牛肉熬製的故名,我覺得從成本考慮,不現實。
羅宋湯
羅宋指的是RUSSIA,十月革命後,大量白俄進入上海,此湯被上海人改良後便流行,成為上海西餐的標配。
慄子蛋糕
80、90年代,慄子蛋糕為上海獨有之物,凱司令最佳。軋的極其細膩的慄醬,用手多加揉擦,邊擦邊加糖水和奶油膏,成品放入裱花用的擠射管,交叉重疊擠成小條,小條相互間留有空隙,堆成蛋糕形狀。最後將鮮奶油膏擠在慄子醬的表面和周圍,一勺下去,細膩的慄泥與奶油的綿密融合在一起,這味道,是幾代上海人心中難以忘記的回憶。
摜奶油(奶油杯)
上海人喜歡吃奶製品,一度還要分「鮮奶油派」和「摜奶油派」。摜奶油又稱攪打稀奶油,是把新鮮奶油添加穩定劑後再經過加入蔗糖和空氣等工序後製成的一種乳製品,放了塑料杯中可以直接吃。
鮮奶小方
永遠簡單的一小塊鮮奶蛋糕上,點綴一顆新鮮的櫻桃,至今沒有另一件西式糕點,能取代「奶油小方」在上海人心目中的位置。
哈鬥
其實它就是上海人的手指泡芙。一層又一層疊蓋的硬酥皮裡,包裹著鮮奶油。吃哈鬥的時候,一口咬下去,有巧克力,有酥皮麵包,還有奶油,仿佛什麼都有了。
奶油蛋筒
奶油蛋筒尤其受女孩子歡迎,被做成冰淇淋形狀,筒身播撒上一點白糖晶體,吃起來可能稍微有點甜,對於嗜甜如命的人來說真是老鼠掉進米缸了,奶油蛋筒現在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見了。
蝴蝶酥
上海改良自法式點心Palmier,用高筋和低筋麵粉加黃油油酥烘焙製作而成,成品呈現蝴蝶狀故名,表面細細砂糖但酥中卻略帶鹹,膨鬆酥脆可口。國際飯店西餅屋最好。
杏仁排
用黃油、香草香精、打發糖粉和雞蛋,加杏仁粉拌勻,篩入低筋麵粉,拌勻,擀成餅底。烤10分鐘,抹上拌有焦糖醬的杏仁片,再烤15分鐘就得。上海哈爾濱食品廠和泰康食品商店比較好。
拿破崙
拿破崙也是上海著名的西點,很多西點屋都有。一層夾一層奶油,三十多層,在老上海實屬高檔點心,老克勒還喜歡配上一杯咖啡。
桃酥餅
桃酥沒有奶油蛋糕那麼華麗,其實就是一塊大曲奇,其貌不揚的,吃起來也不會有那種,好吃到叫人說不出話的感受,但它是一道讓人信賴的點心,有踏踏實實的能量,是人間儉樸的味道。
別司忌
不懂的人,聽到「別司忌」的名字,以為是洋貨,如果真這麼以為,難麼儂要變「洋盤」了。 別司忌,是由英文的「biscuit」(餅乾)而得來!全中國只有上海才有可能有這樣一種點心。
冰糕
冰糕界於冰淇淋和蛋糕之間,用奶香四溢的摜奶油加上核桃仁製作而成,買回家要立刻放進冰箱,是上海灘最早的冰淇淋之一。
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時令小吃,亦是寒食節的傳統冷食,青團用漿麥草汁或青艾汁或綠色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餡或芝麻餡而成,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
金團
蒸熟的豆沙糯米糰子或者芝麻糰子外頭裹上黃色的幹豆粉就是金團。
雙釀團
雙釀團的所謂雙釀是指一團包兩餡,上海以豆沙餡和芝麻餡疊用,每個糕團劑子先包豆沙,攏口後再包芝麻餡。成品透明,隱約可見豆沙餡心,甜糯香美。
芝麻湯糰
上海人喜歡寧波湯糰,久而久之視為本地小吃。咬一口就流出來滿滿的黑洋砂,真是不能更幸福!
鮮肉湯糰
芝麻湯糰自是寧波湯糰最好,上海本地湯糰則粗獷得多,個大,餡料也豐富,有鮮肉、菜肉、豆沙和棗泥的。四川路上四新食苑專擅此道。芝麻湯糰是園的,一頭尖的是鮮肉,兩頭尖的是豆沙的,我喜歡鮮肉的。美新和盛興點心店也可一試。
酒釀圓子
酒釀圓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甜而醇的酒釀,配上糯而Q的小圓子,考究點的圓子還有各種味道的餡料,上桌前撒一圈桂花,飄香四溢,未嘗心已醉。
定勝糕
定勝糕是用粳米粉,糯米粉加紅曲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拌勻放入模子蒸熟,呈紅色。上海的定勝糕淵源來自杭州,始於南宋,不是常熟。上海最著名的是沈大成和喬家柵兩家老字號。
條頭糕
條頭糕又名豆沙條頭糕,以玫瑰細沙作為餡料,裹以纖薄糯米粉團,是著名上海糕點。外面撒糖桂花即為桂花條頭糕,創新作法是撒上椰蓉,號稱雪花條頭糕。
重陽糕
重陽吃糕始於唐朝,糕粉為鑲粉,白糖400克,紅綠瓜絲、香草、香精各少許,餡料為豆沙,面料為玫瑰花、核桃肉、瓜子仁。
桂花拉糕
將白糖用熱水溶化,放入糯米粉中調製成糊狀,倒入塗過油的盤內,上籠蒸熟,冷卻後撒上白糖、桂花,切成菱形小塊即成,色澤玉白,香甜糯滑。城隍廟綠波廊餐廳名點。
綠豆糕
上海的綠豆糕始於清朝,以綠豆粉、糯米粉、白糖、植物油柔糅合成糕粉,餡料為玫瑰豆沙,上籠蒸熟即成。老字號當推五芳齋和老大房。
赤豆糕
上海赤豆糕除了原味外還有玫瑰赤豆糕和桂花赤豆糕,糕粉為糯米粉,粳米粉,白糖,紅曲粉和豆沙拌合,蒸時加豬油,加玫瑰或桂花即成玫瑰赤豆糕和桂花赤豆糕。上海最著名的為五芳齋和老半齋。利苑也有赤豆糕,味道不錯但風味已不同。
橘紅糕
橘紅糕最早源於南潯,是冬季時令小吃,配料為炒糯米粉、 綿白糖、糖桔皮、糖玫瑰花和紅曲米粉。成品為一釐米見方的小塊,一盒紅白色橘紅糕各半,造型玲瓏,剔透如玉,糯滑可口,甜韌適中,玫瑰桔香,糯而不粘,甜而不膩。
雲片糕
雲片糕的糕粉很講究,糯米要碾去米皮,留下米心。磨得極細,連續過篩,綿細如面,炒熟,且要保持白淨,然後存放半年後拌合極細的砂糖使用。摻合豬油、欖仁、芝麻、香料拌勻,壓縮成形。最後由鋒利的大方刀,切成片片,薄如書頁即成。
海棠糕
色呈紫醬紅,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軟。
來源:上海沃畫報
【免責聲明】我們旨在分享閱讀,文字和圖片均來源網絡,對正文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行為,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參考閱讀。我們支持原創保護版權,限種種原因如有侵犯版權或不實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我們對原文作者深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