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yl陪你每天認識一個新物種
(總第1139篇)
好好學習 天天想上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兩棲綱 Amphibia
目:無尾目 Anura
科:樹蛙科 Rhacophoridae
屬:樹蛙屬 Rhacophorus
種:諸羅樹蛙 R. arvalis
▲諸羅樹蛙,攝影者:洪子倫,日期:2013/08/25
物種介紹 Introduction
中文名:諸羅樹蛙(拼音:zhū luó shù wā);
英文名:Farmland green treefrog;
學名:Zhangixalus arvalis(Lue, Lai, and Chen, 1995)。
▲攝影者:李鵬翔,日期:2006/06/17
諸羅樹蛙(原學名:Rhacophorus arvalis),樹蛙科,體型中等,分布在臺灣嘉義雲林一帶的竹林;果園、低洼積水處。為1995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所鑑定樹蛙科新種的樹蛙,因為首次發現的地點在嘉義,便以嘉義舊名諸羅來命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一隻被蚊子叮咬的諸羅樹蛙
體長:3.9-6.4釐米
習性:其棲息的地點都與人類農耕有關
分布:主要分布於臺灣嘉義、雲林、臺南
▲諸羅樹蛙側視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諸羅樹蛙是一種中型樹蛙,成年的雄蛙吻肛長平均39~46mm、體重5.8g,雌蛙長60-64mm左右、體重15.0g。吻鈍尖,眶間微突,瞳孔橫置,,黑色,虹膜呈草綠色,舌略長,有關節下瘤,皮膚略粗糙,背部黃綠色,腹部為白色或淡粉紅色,由吻端至四肢全緣均鑲上白邊。指、趾蹼為桃紅色,吸盤發達。體背麵皮膚上有痣粒,沿前臂和跗部的後外側各有一條窄而光滑的稜狀膚褶,肛上方有一條窄膚褶。
▲諸羅樹蛙爬行
生態習性 Ecological Habit
由諸羅樹蛙胃含物,成蛙在竹林與水田中以覓食昆蟲綱動物為主,其中以鱗翅目及雙翅目數量最多。
諸羅樹蛙棲息的地點都與人類農耕有關,常見於受幹擾的低地(海拔低於1000米)農業區,那裡盛行傳統的耕作方式。如荔枝園、芒果園、甘蔗園、鳳梨園、麻竹林、番石榴園、香蕉園、柑桔園、檳榔園及水田等。除了晚間配對時會降到地面產卵外,其他時間經常棲息於樹上。
▲諸羅樹蛙一定程度上也會根據環境改變體色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Breed
諸羅樹蛙的繁殖季節約從每年3月開始直到同年8月底結束。繁殖時,雄性會在樹冠附近的樹枝或樹葉上聚集起來鳴叫,雌蛙受雄蛙鳴聲吸引而主動接近雄蛙,雌蛙會「聆聽」蛙鳴,並對這些雄蛙進行精心挑選。
▲攝影者:李鵬翔,日期:2009/09/16
以古坑地區的諸羅樹蛙為例:鳴叫通常從下午4點間開始,若下雨中午2點偶爾也會聽到1~2聲,然而真正集體鳴唱的高峰則出現在晚間7點左右,而雌蛙通常於晚間9點後,才會容易被發現。晚間9到10點可發現它們開始進行配對,到了晚間11點鳴叫漸漸停止後,始入池產卵,大約清晨兩點它們才回竹林,逐漸向上攀爬。在野外的調查中發現,雌、雄的被發現的比例約 1:8。
▲抱對中的諸羅樹蛙(下雌上雄)
配對成後,雌蛙會背負雄蛙到地面找尋產卵點,產卵的地點都是在農耕地的積水處,尤其是有草本植物或落葉覆蓋的遮蔽下;雌雄蛙合力用後腳踩打出直徑約7釐米厚度約4釐米的圓形白色卵泡,受精卵則產於其中。產卵所需時間平均為92.6±21.1分鐘,配對形成至產卵結束所需時間平均為501±59.9分鐘,雌蛙背負雄蛙移動距離平均為1032±851.4公分。卵泡內卵粒數平均為386±97.1顆。一隻雄蛙可多次交配,配對系統屬於典型群集展示的一夫多妻制。雄蛙的交配成功與其在實驗樣區累積停留天數和捕捉次數有顯著相關,形成配對的雌雄蛙間具有體型相配情形。
▲尋找產卵地的諸羅樹蛙
諸羅樹蛙的卵泡在遮蔽物的覆蓋下,能保持卵的水分,剛受精的卵呈現乳黃色,卵粒直徑約只有2.5mm,在夏天的環境下,卵粒約經3-4天即可孵化成為蝌蚪。
▲諸羅樹蛙的泡巢和卵
諸羅樹蛙的蝌蚪外型較為圓鈍,體背呈現褐色且散布著不規則形狀的黑斑,而腹部則為銀白色。落入水中的蝌蚪通常以腐葉為食,受精卵在實驗室24℃下約經一周可變成蝌蚪,蝌蚪變態成小蛙則需50幾天。
▲諸羅樹蛙的蝌蚪
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諸羅樹蛙目前分布的地點局限在雲林(鬥六市、鬥南鎮、古坑鄉)、嘉義(大林鎮、民雄鄉、梅山鄉、竹崎鄉以及嘉義市)、臺南(麻豆區)等縣市的部分地區。若以水系來看,它則分布於虎尾溪、北港溪以南,曾文溪以北的範圍。臺南市永康糖廠為曾文溪以南的首次發現,目前在新北市四崁水也有發現紀錄。2007年6月27日發現於永康三崁店,此次發現把諸羅樹蛙的棲息地往南延伸至鹽水溪南岸,其族群數量估計2000隻以上,是目前發現單一面積族群量最大的棲息地,但因面臨開發,急需保護。
保護 Conservation
諸羅樹蛙種群較為分散。它們所面臨的危機包含:棲地碎裂化、棲地汙染、開發造成棲地破壞、耕作型態改變、氣候變遷影響等。其中農作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極大。保護措施包括保持傳統的農業做法;「嘉義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以友善農耕方式契作,搭配生態調查與棲地環境改善工作,保育珍貴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目標;《臺灣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其列為「瀕危物種」,與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定一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指導多位研究生進行諸羅樹蛙的研究,例如:《諸羅樹蛙生殖行為之研究》(莊鎮碩,2000);《諸羅樹蛙集體展示行為之研究》(謝煒智2004);《棲地零碎化對諸羅樹蛙族群遺傳結構的影響》(盧建名,2005);《諸羅樹蛙的鳴聲研究》(許浩瑩,2007)。臺南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偕同當地保育團體舉辦多場有關諸羅樹蛙:棲地保育、動物短距離移棲與座談會等活動。此外,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的陳清圳也偕同臺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多次諸羅樹蛙棲地研究、保育等活動。特有生物中心進行兩棲類調查研究時,在1995年雲林發現諸羅樹蛙;1998年在臺南發現諸羅樹蛙;於1997年進行古坑地區諸羅樹蛙生活史研。
🔎🐾延伸閱讀:
杜利樹蛙 (Jade tree frog)
綠紋樹蛙(Green and golden bell frog)
【rlyl物種說】作為《rlyl的自然世界》常設專欄,每天將為你詳細介紹一個動物物種!希望在這裡,你能收穫到知識和快樂
From:Wikipedia
Editor:r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