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教孩子寫作業,是很多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特別是數學作業,不知道是不是孩子不開竅,連最簡單的都不會做,要麼就是題目太難,弄得家長一肚子火,孩子一肚子委屈。
有一次,孫儷讓鄧超教兒子數學,鄧超教著教著,變成了自己直接把題都做好了,還向孫儷求贊。
結果孫儷發話了,我讓你教兒子數學題,你卻自己把答案都做好了,還讓我表揚你?我還得給它擦掉,讓他重做。
這一幕溫馨而不失趣味,可以看出孫儷的內心是深感無奈的,畢竟數學這門課,絕不能「越俎代庖」,長此以往,孩子只會對大人產生依賴感,未來遇到那種難度比較大的作業時,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
不過,說實話,孩子數學能力的培養,父母確實從小就要開始培養。
著名學前教育專家何秋光曾說過:
數學差的孩子,其思維邏輯性比較差,推理或空間想像力都比較弱,行萬事都很難!
關於孩子的數學能力,不同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樣的,這種能力上的差距,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比如,同樣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你問他3+4等於多少時,回答都是7,再問7是如何得來之時,不同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
有孩子說,因為7可以分為3和4,所以3+4=7;
也有孩子說,伸出4個手指,然後往上數5、6、7;
也有孩子馬上伸出3個手指,右手伸出4個手指,逐一點數手指後得出7。
從結果上來說,他們的回答是正確的,但其解決問題的水平是高低不同的。有的孩子思維已經達到概念級水平了,有的還處在全直觀階段。
說到底,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化、符號化和結構化的學科,如果孩子沒辦法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掌握數學思維的相關技巧,孩子則有可能會對數學失去興趣。
曾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數學專業的痴學者遊斯彬,在《我是演說家》中,他曾表示,數學絕不僅僅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更是人類認知世界最底層的思維方式。如果能運用好數學,其威力能勝過百萬雄兵。」
《最強大腦》中,曾出現了一位年僅12歲的孩子,他叫孫奕東,被稱為」天才少年」,十足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有數不清的獎項和廣泛的愛好,特別對數學很感興趣。她母親說,孩子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但就是比較擅長數學思維,喜歡思考。
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張夢南,寫代碼製作了《最強大腦》報名通道,隨手一試,卻闖入了全國30強的故事更成了佳話。
當被問到是否比別人智商更高時,張夢南說,「自己之所以比別人更聰明,主要得益於其獨特的邏輯思維方式。」
以上這些「天才」之所以能成為「最強大腦」,這背後靠的,絕不是憑超高的智商,而是優異的數學思維能力。
有家長時常疑惑:一個有數學思維能力的孩子,是不是就是會做數學題,玩個數獨魔方就可以了?
當然不是,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離不開數學思維。
比如,和別人交談時,那些說話邏輯非常清晰,學習或生活中的各項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的孩子,一般都很受他人喜歡。
這些都是有數學思維的體現,有良好數學思維的孩子,不僅學習和辦事的效率高效,與人溝通交流也會相對更加容易。
也就是說,數學思維能力對孩子未來人生難易程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一般來說,6-12歲的孩子,正是數學思維培養的好時期,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學習能力提升非常快,如果我們引導得當,會逐漸拉開與其他孩子的差距,畢竟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人生從此「開掛」呢?
可問題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數學比較抽象,該怎麼學好,很多家長都會有個誤區,認為多做題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但實際情況卻是:給孩子買了很多題,也報了輔導班,但孩子的數學成績還是上不去。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數學之王」的蘇步青教授認為,學習數學的第一步,是要弄清楚數學基本概念,及每個基本概念是如何印出來的,所以,學數學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數學書籍。他曾說,一本數學書中的某些內容,有時要反覆讀多遍才行。
華羅庚,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之稱,中學時,喜歡讀書,於是數學老師推薦了一些數學書籍讓他閱讀,沒想到的是,卻讓他越來越喜歡數學,而之後,他掌握的技巧也越來越多,這都為他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在刷題方面,咱們很多孩子,與華羅庚及蘇步青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可能在閱讀數學書籍數量上,卻相差甚遠。
由此看來,一本合適的數學書籍,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建立更完善的數學思維。
劉薰宇,著名數學家,橫跨民國和新中國,曾擔任過多所大學和中學數學教師或校長,我國中小學版的數學教材就是由他審定,其發表了不少教育方面的論文。
他說,要學好數學,可以用圖解法來解答各類算術問題。於是他寫了一本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科普書,名為《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主要是想告訴孩子們,如何用圖解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正所謂萬物皆數學,只有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劉薰宇把大家日常生活中那枯燥、繁瑣而令人頭痛的數學題材和算法巧妙書寫後,變成了趣味豐富、令人愛讀的文字了。
這套《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一共三本,它和其它書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與文學相結合,情景交融,特別幽默。
比如,
數學裡面什麼是」八仙過海」、什麼是「韓信點兵」?
王老頭子一生到底賣了多少個湯圓?
如果我們有十二根手指頭,又該如何記數呢?
對那些精深的數學理論,用類似上面的以文學的方式來呈現,實在別有一番味道。
比如,書中對一道數學題,是這麼引出來的:
這本來是咱們的一個老題目,它還有一個別致的名稱,叫」韓信點兵」,它的算法,有這麼一首詩: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二一枝,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說,劉薰宇先生寫過很多通俗易懂和有趣的數學文章,他寫的一篇有關智力測驗的文章,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排列和奇偶排列。
連著名畫家豐子愷,也坦言,自己從未嘗試過數學的趣味,也從未遨遊過數學的世界,實在是損失,不過,當我看了這書裡的幾篇文章,頓時茅塞頓開,因為他富有趣味題材,讓我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到數學的世界中去了。
你看,孩子學數學,倘若僅僅停留在會做題上,這完全是對數學「大材小用」。
用一套圖解法來解決算術問題,不僅貼近生活,也更貼近實際,而且它打通了代數和幾何,對於孩子未來學習其它理工科目或統計學,都是大有益處的。
這套原價99元的書,618期間只要59元即可擁有,16開大本,圖文並茂,關鍵是它傳遞給孩子的是一整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升的是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很喜歡數學,那就讓孩子看看這套書,其實,不是你報了奧數班,多做幾套奧數題,孩子就能把數學學好的,關鍵是要提升解決數學的能力,掌握數學問題思考的方法,這才是他應該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