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奧數課,多刷幾套題孩子就能學好數學?蘇步青:這樣做才重要

2020-12-14 思維發掘

這教孩子寫作業,是很多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特別是數學作業,不知道是不是孩子不開竅,連最簡單的都不會做,要麼就是題目太難,弄得家長一肚子火,孩子一肚子委屈。

有一次,孫儷讓鄧超教兒子數學,鄧超教著教著,變成了自己直接把題都做好了,還向孫儷求贊。



結果孫儷發話了,我讓你教兒子數學題,你卻自己把答案都做好了,還讓我表揚你?我還得給它擦掉,讓他重做。


這一幕溫馨而不失趣味,可以看出孫儷的內心是深感無奈的,畢竟數學這門課,絕不能「越俎代庖」,長此以往,孩子只會對大人產生依賴感,未來遇到那種難度比較大的作業時,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

不過,說實話,孩子數學能力的培養,父母確實從小就要開始培養。

著名學前教育專家何秋光曾說過:

數學差的孩子,其思維邏輯性比較差,推理或空間想像力都比較弱,行萬事都很難!


關於孩子的數學能力,不同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樣的,這種能力上的差距,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比如,同樣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你問他3+4等於多少時,回答都是7,再問7是如何得來之時,不同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

有孩子說,因為7可以分為3和4,所以3+4=7;

也有孩子說,伸出4個手指,然後往上數5、6、7;

也有孩子馬上伸出3個手指,右手伸出4個手指,逐一點數手指後得出7。

從結果上來說,他們的回答是正確的,但其解決問題的水平是高低不同的。有的孩子思維已經達到概念級水平了,有的還處在全直觀階段。

說到底,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化、符號化和結構化的學科,如果孩子沒辦法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掌握數學思維的相關技巧,孩子則有可能會對數學失去興趣。

01 學好數學到底有多牛?

曾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數學專業的痴學者遊斯彬,在《我是演說家》中,他曾表示,數學絕不僅僅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更是人類認知世界最底層的思維方式。如果能運用好數學,其威力能勝過百萬雄兵。」

《最強大腦》中,曾出現了一位年僅12歲的孩子,他叫孫奕東,被稱為」天才少年」,十足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有數不清的獎項和廣泛的愛好,特別對數學很感興趣。她母親說,孩子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但就是比較擅長數學思維,喜歡思考。

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張夢南,寫代碼製作了《最強大腦》報名通道,隨手一試,卻闖入了全國30強的故事更成了佳話。

當被問到是否比別人智商更高時,張夢南說,「自己之所以比別人更聰明,主要得益於其獨特的邏輯思維方式。」

以上這些「天才」之所以能成為「最強大腦」,這背後靠的,絕不是憑超高的智商,而是優異的數學思維能力。


02 有數學思維的孩子,不只影響數學成績,更影響了人生的維度

有家長時常疑惑:一個有數學思維能力的孩子,是不是就是會做數學題,玩個數獨魔方就可以了?

當然不是,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離不開數學思維。

比如,和別人交談時,那些說話邏輯非常清晰,學習或生活中的各項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的孩子,一般都很受他人喜歡。

這些都是有數學思維的體現,有良好數學思維的孩子,不僅學習和辦事的效率高效,與人溝通交流也會相對更加容易。

也就是說,數學思維能力對孩子未來人生難易程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一般來說,6-12歲的孩子,正是數學思維培養的好時期,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學習能力提升非常快,如果我們引導得當,會逐漸拉開與其他孩子的差距,畢竟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人生從此「開掛」呢?

可問題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02 數學該怎麼學,很多父母都比較困惑

數學比較抽象,該怎麼學好,很多家長都會有個誤區,認為多做題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但實際情況卻是:給孩子買了很多題,也報了輔導班,但孩子的數學成績還是上不去。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數學之王」的蘇步青教授認為,學習數學的第一步,是要弄清楚數學基本概念,及每個基本概念是如何印出來的,所以,學數學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數學書籍。他曾說,一本數學書中的某些內容,有時要反覆讀多遍才行。

華羅庚,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之稱,中學時,喜歡讀書,於是數學老師推薦了一些數學書籍讓他閱讀,沒想到的是,卻讓他越來越喜歡數學,而之後,他掌握的技巧也越來越多,這都為他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在刷題方面,咱們很多孩子,與華羅庚及蘇步青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可能在閱讀數學書籍數量上,卻相差甚遠。

由此看來,一本合適的數學書籍,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建立更完善的數學思維。

劉薰宇,著名數學家,橫跨民國和新中國,曾擔任過多所大學和中學數學教師或校長,我國中小學版的數學教材就是由他審定,其發表了不少教育方面的論文。

他說,要學好數學,可以用圖解法來解答各類算術問題。於是他寫了一本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科普書,名為《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主要是想告訴孩子們,如何用圖解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正所謂萬物皆數學,只有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劉薰宇把大家日常生活中那枯燥、繁瑣而令人頭痛的數學題材和算法巧妙書寫後,變成了趣味豐富、令人愛讀的文字了。

這套《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一共三本,它和其它書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與文學相結合,情景交融,特別幽默。

比如,

數學裡面什麼是」八仙過海」、什麼是「韓信點兵」?


王老頭子一生到底賣了多少個湯圓?


如果我們有十二根手指頭,又該如何記數呢?


對那些精深的數學理論,用類似上面的以文學的方式來呈現,實在別有一番味道。

比如,書中對一道數學題,是這麼引出來的:

這本來是咱們的一個老題目,它還有一個別致的名稱,叫」韓信點兵」,它的算法,有這麼一首詩: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二一枝,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說,劉薰宇先生寫過很多通俗易懂和有趣的數學文章,他寫的一篇有關智力測驗的文章,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排列和奇偶排列。

連著名畫家豐子愷,也坦言,自己從未嘗試過數學的趣味,也從未遨遊過數學的世界,實在是損失,不過,當我看了這書裡的幾篇文章,頓時茅塞頓開,因為他富有趣味題材,讓我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到數學的世界中去了。

你看,孩子學數學,倘若僅僅停留在會做題上,這完全是對數學「大材小用」。

用一套圖解法來解決算術問題,不僅貼近生活,也更貼近實際,而且它打通了代數和幾何,對於孩子未來學習其它理工科目或統計學,都是大有益處的。

這套原價99元的書,618期間只要59元即可擁有,16開大本,圖文並茂,關鍵是它傳遞給孩子的是一整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升的是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很喜歡數學,那就讓孩子看看這套書,其實,不是你報了奧數班,多做幾套奧數題,孩子就能把數學學好的,關鍵是要提升解決數學的能力,掌握數學問題思考的方法,這才是他應該具備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好好的數學思維課,最後都成了奧數班?
    為什麼好好的數學思維課,最後都成了奧數班?   答案可以講出很多:奧數要考試,思維不考;培訓機構掛羊頭賣狗肉;等等……   還有一個簡單的理由:奧數課好上,思維課不好上。
  • 數學老師:學數學你要背公式,送你一個成語
    學好數學肯定是不能夠通過「背公式」的,這點按說應該沒有人會質疑才是。比如小學學過奧數的孩子他們會比較早就掌握了「裂項公式」:由於小學整個課內階段正常情況是不會學這個公式,自然也不太可能會出這樣的題目。所以即便是當時已經會了但是時間久了也會忘記。
  • 三年級下數學每次想考滿分?這份全冊同步練習題,家長列印給孩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全冊同步練習題,幫助孩子每次直上99眾所周知,三年級對於小學階段來說是非常關鍵的,這個階段不僅課程有一些變化,孩子本身也有很大的改變,就拿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在三年級孩子的思維必須得有很大的轉變,否則在面對應用題時就常常容易出錯
  • 數學帝葛軍表示,數學成績差,不是天賦不夠而是沒找對方法
    「數學」從初中開始就是很多學生的噩夢,更嚴重點的,有從小學二年級出現應用題開始,就已經敗了,因為數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非常高,並不是多做點題就能學會的,這就為什麼很多孩子已經很努力了,其他科目成績也不錯,但是數學就是不見成效,漸漸的數學讓很多學生都心生恐懼,甚至厭學。
  • 抗戰時期,蘇步青拒絕美國、日本優厚待遇,堅決為中國培養人才
    他家幾代人都是農民,父親自然靠務農為生。蘇步青很小的時候就幫父母割草餵豬放牛。甚至在山上砍柴,在市場上賣蔬菜。蘇步青從小就喜歡讀書和學習。儘管家裡條件差,蘇步青還是不在乎。他一直吵著要上學。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輩子都是農民。
  • 「三年級的轉折」奧數學習是不是越早越好?
    如果基礎不夠紮實,讓你去學你也學不好的,搞不好還讓孩子更加討厭數學學習或者是喪失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孩子竟然被激發出了各種好奇心,變得喜歡上了數學……只不過這事兒我個人這麼說但是心裡卻真的不覺得這個概率有多大。
  • 淺談英語新加坡奧數-古北夢樹
    中國數學的特點是,第一,老師重視題海戰術,重複刷題量大,通過這樣大量的練習,提升了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第二,書面化考試很多,弱化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而英國美國等西方數學的特點是,非常重視在探索中去學習,讓孩子總結第一手的實踐經驗,從教材設計、教案準備上,都充分挖掘孩子動手實踐的機會,從而提升孩子在思考上的能力。
  • 80後數學家許晨陽:我們的奧數世界一流,數學研究並不是
    許晨陽:我上北大,對我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個影響,上了大學之後,我才發現,大學的數學和中學的數學完全兩回事。中學的數學很漂亮、很精緻,但是人類的數學裡都是一兩千年以前大家知道的東西,但是大學數學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中學數學強調技巧,大學數學首先強調思想,再強調技巧。
  • 小學五年級奧數題,求正方形面積,能做出來的絕對是學霸
    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數學思維的培養,聽起來挺玄乎,但是卻是事實。為了鍛鍊孩子的數學思維,很多家長將孩子送去學習奧數,因為據說奧數可以鍛鍊孩子的數學思維。現在有很多網友認為,奧數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很多題型的解題方法已經套路化,孩子很多時候也是根據老師講的套路解題,而沒有充分調動孩子的思考能力。那學習奧數是不是就完全沒有好處了呢?當然也不是,還是有很多奧數題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比如下面這道奧數題,據說只有不到5%的學生能做出來,能做出來的絕對是學霸。
  • 數學教師談:學好小學數學,關鍵點是什麼?「四問四答」說觀點
    一問:如何看待小學階段數學刷題答:小學階段學數學,不是單純去追求成績高低,而是要學會怎樣去理解數學,培養數學思維。有些家長喜歡讓孩子多刷題,其實,數學題何曾能做完?關鍵是要通過有效的習題訓練,去反思在解題過程中的方法,總結經驗,變通成自己能夠「隨手拈來」的知識。
  • 小升初數學,行程問題壓軸題,可用這12道題徹底徵服,可列印
    小升初難度大在這些數學壓軸題中,行程問題幾乎佔一半。前幾年的考試,小升初數學壓軸題幾乎都是行程問題。這兩年孩子們刷題厲害了,壓軸題中行程問題只能佔到一半左右,另一半主要是數論和材料閱讀題。原因很簡單,這些初中,就是考孩子的能力,考大家沒有充分準備的內容。那麼如何徹底徵服這種行程問題壓軸題呢,重慶餘老師公眾號研究發現,只要能夠熟練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組,就能夠解決這一類問題。下面我用12道重慶小升初中的真題,來說明這個問題。
  • 小學五、六年級,暑假提前學初中數學,和學奧數,如何選?
    但是,對於數學學習,大家卻各有各的想法,有的家長急於為孩子報班,想讓孩子提高培優。有的家長想來一大堆書,逼孩子刷題。那麼,究竟哪種數學學習方式,更好呢?家長們的意見分為兩類:第一類:複習舊知就好。小學五、六年級,數學內容比較難,在這個暑假,別著急提高了,就把前面學過的兩冊課本,再用心複習一下。畢竟,課本上的知識點和難點,通過期末考試並不能全部展現出來,許多學校的期末考試題,相對簡單,適合全體同學,有一些比較難理解的重點知識,在期末考試中並未顯現出來。因此,才有必要回頭再複習一下。複習方式呢,主要以做題為主。
  • 3年級"牛娃"跨級獲奧數杯賽大滿貫 小時候最愛玩老黃曆
    談起王晴,他的奧數老師延小兵讚不絕口:「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別強,題目一說就懂,更關鍵的是,不管再難的題目,只要他做過的,下次一定都會做。」  延小兵說,學奧數很重要的是學習習慣:「比如上課是否認真聽講,下課後是否能複習透,其實複習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課上老師講的題目複述給家長聽,但不是每個家長都願意花這個時間。」延老師認為,在這些關鍵點上,王晴本人和他的家長都做得很好。
  • 加拿大奧數之外 溫哥華還有什麼數學課外班?
    在北美基礎教育中,數學被極度地輕視。北美沒有師範類院校,沒有專門培養數學老師的機構,K到12年級的老師也不要求必須有數學的相關學習背景,大多數地區不規定數學課的最低教學時間,二三年級的學生便被鼓勵用計算器算兩位數的加減法,而乘除法還不知道幾年級才學。
  • 關於奧數和杯賽,全國的數學老師們聚集杭州,掏心窩地拿出一些乾貨
    肯定是小學數學。即便杭州紛紛關停奧數比賽,但家長們對奧數依然樂此不疲。杭州拱墅區少年宮社區學院聯合支部副書記張敏,前段時間做了一個調查,共收到1080份有效問卷,涉及28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浙江佔72.22%。調查顯示,孩子沒有上過幼小銜接類培訓班,不屬於「零起點」的佔50.28%,也就是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就選擇了讓孩子在幼兒園就開始搶跑。
  •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
    數學語言中有個術語是「顯然」,指某樣事物非常容易被理解,不需要過多解釋,有些恃才傲物的意思。比如,矩陣是顯然的,微分中值定理是顯然的,以及,「有天賦就能學好數學」也是顯然的。數院在北大以刻苦出名,宿舍11點鐘斷電,很多同學會端著小板凳到樓道裡借光看書。
  • 媒體對話「三年級才開數學課」小學校長:學生數學並不比誰差
    這意味著:在一二年級砍掉數學課,就可能涉嫌違法。可他在72歲時又冒了這個「大不韙」:實驗班的學生一二年級不上數學課,三年級開始上。騰出來的課時上說話、閱讀、藝體、常識等課程。3年多過去了,實驗班的「小白鼠」已上四年級,數學平均分比普通班高出11.5分;語文平均分比普通班高15.3分。
  • 如何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學好數學?特級教師支招,遵循數學認知規律...
    孩子數學學習有困難,家長應該留意觀察,尋找原因。因為有些導致學習出錯的原因,老師在課堂上較難發現。老師應建議家長,首先教孩子分辨鞋子的左右腳,體會穿對了更舒服的感覺。以後每天自己先把鞋子放好,再伸腳去穿。這樣從生活細節入手,沒多久偏旁、數字顛倒的現象就消失了。
  • 給孩子「魔法棒」,網課數學老師硬核提分40
    廣熙爸爸媽媽經過篩選給兒子在一起學網校報了線上數學課。對於當時選擇在網上補習的決定,廣熙媽媽說,孩子在家就可以上課,這樣既不耽誤孩子正常上學,還能免去去線下培訓班的來回接送,大人孩子都能節省時間,也不受天氣的影響,而且線上教育也逐漸成為趨勢,孩子非常認可這樣的補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