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身硬度是購買球桿時的重要選項。那些刻在桿身上用來標記硬度的英文字母,其實是不同英文單詞的縮寫。而不同品牌的桿身,在判定硬度的標準和標記方式上亦有差別。在市面上,我們通常能看到的產品中,硬度可以大致分為五個等級:
特硬(Extra Stiff,標記為「X」);硬(Stiff,標記為「S」);普通(Regular,標記為「R」);軟(Amateur,標記為「A」);特軟(Ladies,標記為「L」)。
在這五個等級中間還可以衍生出一些更細化的劃分。例如在X與S中間有SX,在S和R中間有SR等。為了適應最大量消費者的需求,除了女子杆會使用L硬度桿身外,市面上大部分球桿的桿身硬度主要都集中在R、SR與S這三個級別中。
硬度標記有水分
儘管大多數品牌的桿身都會使用上述這些英文字母來標記桿身硬度(個別品牌會使用桿頭速度來標記),但每個品牌採用的測量標準卻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甲品牌的S桿身,到了乙品牌處可能只會標記為R的硬度。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家廠商採用的測量方法不同。(下文會介紹幾個常見的測量方法。)二是球具廠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虛榮心,往往將桿身標記成更高的硬度等級。總體而言,目前市面上不少品牌的套杆桿身的硬度都存在水分。
球桿桿身硬度的測量方法
常用的測試桿身硬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垂吊法、公斤法、CPM測定法。
垂吊法——固定桿身末端(握把處),在桿身前端垂掛一個額定重量的砝碼,然後依照桿身的彎曲程度來對硬度進行辨別。
公斤法——固定桿身兩端,讓桿身產生彎曲,在彎曲處放置一公斤稱,測量桿身彎曲產生的張力,從而判定桿身的硬度。
CPM法——固定桿身末端,撥動桿頭,讓球桿振動,然後通過專門的機器記錄下桿身一分鐘的振動次數。次數越多,硬度越高。反之,桿身越軟。
硬度對擊球的影響
球桿桿身就如同一把弓。如果將硬弓和軟弓拉到同樣的形變程度,拉硬弓所需要的能量肯定要更大,其射出的弓箭也會更遠。這放在球桿上也一樣。硬桿身能製造更遠的飛行距離,當然,前提是你有足夠的力量「拉」動它。如果你的力量不足,無法將弓拉到足夠的幅度,射出的箭自然也會軟弱無力。這就是為什麼職業球手都會選用較硬的桿身。除了擊球距離,桿身還會對桿頭速度、擊球方向、飛行彈道及手感反饋造成直接影響。
桿身越軟,讓它產生形變所需的力量就越少,但擊球方向的穩定性就越差。因為球桿在揮動時的形變大,其在擊球瞬間桿頭回復到方正狀態的機率就越低。杆面不能以瞄球時的方正狀態觸球,便造成出球方向與瞄準方向的偏差。同樣由於形變的原因,越軟的桿身會造出越高的彈道。而從手感上看,越硬的桿身反饋越強烈,越軟的則越柔順。
硬度選擇的考慮因素
對於桿身硬度的選擇,很多人會籠統地認為,力量足的球手就選擇硬桿身,反之選擇軟桿身。其實決定適合自己的桿身硬度還需考慮更多因素。如桿頭速度、揮桿節奏、揮桿方式、年齡、打球頻率、傷病等。通常而言,一般以鍛鍊身體、娛樂休閒為目的球友在選擇桿身硬度時,應遵循「就軟不就硬」的原則,即既可選擇R,也可選擇SR時,優先考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