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宜賓6月6日訊(楊玉林 胡先映 攝影報導) 6月5日,全國規模化集約化蠶桑基地建設交流會在宜賓珙縣舉行。來自全國十五省、市桑蠶專家、企業負責人百餘人到珙縣實地參觀學習交流。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主辦,四川省蠶絲學會、四川省絲綢協會協辦。在本次交流會上,宜賓市首個 「宜賓市桑蠶產業技術研究院」授牌成立。
來自全國各地的蠶桑繭絲綢行業知名專家、蠶桑基地負責人、蠶農等來到珙縣孝兒鎮寶興村和仁義鄉桂香村,參觀了當地的桑園、文化廣場、桑蠶文化展廳、桑枝食用菌產業基地等。參觀現場,來賓們紛紛向當地的蠶農了解種植養殖模式、年產值等,並對珙縣的蠶桑產業發展表示肯定和讚賞。
據了解,2017年,四川珙縣桑園種植總面積達到17.2萬畝,蠶業一二三產業鏈融合發展綜合產值達10.35億元。該縣規模化發展桑蠶業,集約化經營模式,走出一條桑蠶產業鏈融合發展道路, 早已在行業內享譽國內。
從桑葉到桑枝,當地農戶把桑樹的「全身」都利用了起來。珙縣沐灘鎮中山村4社的蠶農熊興信、仁義鄉楊花軍桑枝食用菌示範園負責人楊花軍等,就對桑蠶的綜合利用進行了經驗交流。
熊興信說,他家裡有人口8人,勞動力5人,從事栽桑養蠶有10多年的歷史。「過去只是單一的養蠶,效益較低。2009 年後,除逐步擴大養蠶規模和提高小蠶共育水平外,我開始探索桑園地綜合利用,在桑園林下種植竹蓀、大球菌菇、雞腿菇,杏孢菇、木耳等菌菇作物。」
熊興信介紹, 「2017年,我的家庭農場走以栽桑養蠶為主的綜合利用、多元發展的路子,取得了比較好的收益,每畝桑園產值達到3.4萬元,共計實現產值510.42萬元,扣除生產經營成本後,實現純收入215萬元。」
宜賓市首個「宜賓市桑蠶產業技術研究院」授牌成立
據了解,桑蠶產業是珙縣農民脫貧致富奔康的支柱產業之一,珙縣依託蠶桑產業興旺發展助推鄉村振興,不斷夯實和鞏固了農民脫貧奔康的堅實基礎。
2017年,該縣桑園總面積達到17.2萬畝,發種16.61萬張、生產鮮繭7223噸,同比增長2.7%和5.7%,新建標準化生產基地1.75萬畝;全縣從事桑蠶業發展的貧困戶和蠶農戶均增收4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收260元,桑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產值達10.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