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處,柳梢青,清明至。與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期間,祭掃方式更趨多元,鮮花祭祀、集體代祭、網絡祭祀等綠色祭祀新風興起。為文明有序開展清明節祭掃,柯橋區積極推行雲端祭奠、免費代客祭掃等服務,為這個特殊的春天增添了一道文明新風景。
追思故人,志願者當起寄思「信客」
2020年4月4日,清明節,這一天對於柯巖街道裡莊村14歲的女孩兒何佳楠來說,顯得有些特殊——她和爸爸何興華一大早起來,洗淨雙手,樸衣簡行,他們要去村裡的公墓當一回「信客」。
何興華是裡莊村村幹部,常年負責村內的森林消防巡邏,柯橋區規模最大的公墓柯巖街道安樂園就是他的「常駐地」。與往年清明節人潮熙攘的景象不同,這天安樂園內人聲寥寥。父女倆在門口與另外5名村民志願者匯合,懷抱花束,手持擦布,神情肅穆地穿梭在整潔有序的墓區。
「爸爸守護了公墓十多年了,我每年清明節都幫爸爸來管理。」何佳楠說,「以前車多人也多,要幫忙維持秩序,還要收拾地上的祭品垃圾、果皮紙屑。今年是第一次幫別人送鮮花,需要鄭重一些。」說著,她拉了拉衣角,跟上大部隊。
這支「信客隊」來到指定墓區,站定後深深鞠上一躬,輕輕擦拭墓碑,再獻上寄託哀思的鮮花。整套代客祭掃流程都安排得妥妥噹噹。「所有的感情,都在這束花裡了。我們不僅是送花人,更是傳遞思念的『信客』。」何興華若有所思。
「感謝志願者們,在這個特殊時期,你們所做的一切,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市民沈女士預約了給爺爺的代祭祀,當天上午,她特意打電話來,向志願者表達了謝意。
「以往,園區在清明節期間將迎來近5萬人次的人流量。今年因疫情防控要求,我們從3月20號開始進行了封閉式管理,對前來祭掃的人員進行了勸返。」裡莊村黨支部書記吳榮興告訴記者,村民志願者自發用莊重而簡潔的方式為預約人員代為祭掃,傳達他們對親人的哀思之情,讓逝者安心,讓村民放心。
「鮮花祭」「雲祭祀」,祭祀新風漸升溫
近年來,我區不遺餘力推動清明節移風易俗,從減少煙花爆竹燃放到倡導鮮花祭掃,再到倡導網絡祭掃,煙燻、火燎、爆竹聲不再是人們對清明節的期待方式。
「不管歲月如何流逝,對您的思念從未改變。」家住柯橋城區湖西路瓜渚風情的市民陳先生,今年雖然沒能回老家,卻通過在柯橋傳媒集團發布的「萬枝鮮花寄情思」小程序上的「親人祭祀」服務,寫下對外婆的思念。
別樣的祭奠,同樣的緬懷。進入小程序後,伴隨著感傷緬懷的背景音樂,記者在首頁的留言板看到,情深意切的留言緩緩滾動播放:「親愛的老爸,願您在那邊一切安好!」「想外婆,十幾年過去了,今年以這種特殊的形式來紀念您」「很慶幸你仍在我伸手即可觸碰到的地方」……活動開展以來,已有近4000名市民輕觸螢屏,將綿綿的思念傳遞到另外一個時空。
哀思「上雲」,素花寄情。與往年上山燒紙錢、點香燭等情況不同,今年,鮮花祭祀新風也逐漸升溫。採訪中,不少市民告訴記者,在社會各界的倡導下,綠色、健康、安全的祭祀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以「輕環保」「心主義」的姿態,去參與流傳千年的追思節。「比如,朗誦一首詩歌、寫下一段寄語、獻上一束鮮花,都能讓清明追思變得更加溫馨、更加方便、更有意義。」市民陳先生表示。
據了解,本次「萬枝鮮花寄情思」綠色文明祭掃大型公益活動由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區民政局、柯橋傳媒集團與「海豐花卉」聯合舉辦。連日來,主辦方組織全區7個公墓園區陸續開展雲上祭奠、代客祭掃等活動,送出了近3000餘束鮮花。
「心祭」重於「形祭」,讓文明祭祀成為常態
那麼,祭祀新風會成為趨勢嗎?
有網友留言,「雖然疫情『限制』了我們的腳步,卻給了我們對生活新的思路,這不失為另一種儀式感。」還有不少市民列舉了種種祭祀陋習帶來的弊端:因燃燒蠟燭或燒紙錢等祭祀活動引發森林火災;清明期間人流急劇增多加重交通管理負擔;祭品使用後無人問津等不文明行為屢次發生……也有部分市民認為新式祭掃缺乏儀式感,不如現場祭掃體驗感強。
「清明節,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節點,用來標註奉獻與感恩、逝去與銘記、過往和未來。」民俗專家、原魯迅紀念館館長裘士雄表示,清明節之於我們的意義,在於如何表達對生命的敬重,對先輩的感恩,對歷史的回望和對傳統精神的傳承,從而找到當代人的心靈根底。
「連接生者與逝者的是真情和思念,而不一定是固定的場合和儀式。」在很多殯葬行業業內人士看來,「雲祭祀」並非疫情期間的應急之舉,而是未來殯葬行業服務的發展方向。
區民政局殯葬事務管理所相關負責人田剛強告訴記者,「網際網路技術的日臻成熟讓清明祭掃更加文明,還能通過還原紀念場景、實現記憶保存等方式實現。今年我區接受『雲祭掃』『代祭掃』等綠色祭掃方式的民眾較去年同期明顯激增。」
「春祭應重於心,而不拘於行。因此,作為一種文明、綠色的祭祀方式,『雲祭祀』應當被大力提倡。」專家們建議,要充分挖掘節日文化內涵,讓「雲祭祀」成為祭祀常態。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倡導文明祭掃既是疫情防控需要,也是時代所趨。隨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雲祭掃」的行列,踐行文明、綠色的生活理念,也為柯橋的文明風尚進行了新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