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Nature重磅揭秘,科學家們在腫瘤裡發現了什麼?

2020-12-21 陳根

文/陳根

早在100多年前,人類就在腫瘤中發現了細菌的存在。一些人認為,這表明細菌在腫瘤的微環境裡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則指出,這些細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難確認它們真的來自腫瘤樣本,還是來自外部的汙染。

100多年後看,醫學的進步終於在這若干的疑問後面給出了科學的答案。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關於癌症研究的最新論文發現,在人類的腫瘤裡,存在許多細菌,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這些細菌看似具有腫瘤特異性——不同的腫瘤樣本,細菌的種類也有區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領銜的科研團隊主導了這場對於理解腫瘤的微生物組有著重要意義的研究,它也因此登上了本期《科學》雜誌的封面。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樣本裡都含有細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腫瘤內找到的細菌,大多數都位於細胞內,無論是癌細胞,還是免疫細胞,研究人員們都在它們的身體裡找到了細菌。

為什麼會在腫瘤裡發現細菌?這些不同部位的細菌會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嗎?它們又是否會影響到抗腫瘤藥物的代謝?這些發現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未解的問題。

《科學》雜誌對此論文進行了專文解讀,就為什麼會在腫瘤裡發現細菌,科學家們做了幾種假設。第一種假設認為,人體組織可能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無菌」,而是一直存在少量的細菌。檢測出某些能產毒素的細菌,可能預示著細胞處於一種炎症狀態,這可能促進癌變。而當腫瘤真的出現後,一方面會對周圍組織進行破壞,另一方面又會抑制免疫力,反過來促進細菌在體內亂竄,跑到原本應該無菌的位置。

當然,考慮到許多細菌都存在於細胞內,另一種可能性認為,這些細菌沒法「自由」流竄到腫瘤和周邊組織,而是被其他免疫細胞和/或癌細胞「搬運」過來的。

腫瘤微環境是腫瘤細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複雜環境,它是現代腫瘤生物學的一個關鍵和核心的問題。這不僅對於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腫瘤的診斷、防治和預後亦有著重要的作用。

解讀指出,即便這些細菌和腫瘤的發生有著關聯,目前我們也很難去有效針對這些細菌,如果細菌住在腫瘤細胞裡,一般的抗生素其實是很難進入的。

當然,即便目前沒有好的殺菌方法,這項研究依舊極其重要。更好地理解腫瘤微環境,就能更好地理解癌症發生和進展的機理。這有望帶來全新的精準治療和診斷方法。

相關焦點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 Nature封面: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成功恢復與年齡有關的視覺喪失
    逆轉衰老時鐘的技術2006 年,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通過將 4 個基因插入到成體細胞的 DNA 中,就能夠使其變成多功能幹細胞。山中伸彌也因這一重磅發現,而獲得 201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在這種叫「惡魔」的動物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2006年,科學家們發現並證實,袋獾的面部腫瘤會「傳染」,研究結果登上了頂尖學術期刊Nature(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然而神奇的是,為了拯救這一物種而長期追蹤「惡魔」的科學家們注意到,就在近幾年,一些幸運兒在感染上致命的DFTD後,面部腫瘤竟然在自行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了!
  • PNAS:傳染的癌症,科學家發現了第二種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6年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1996年第一次在袋獾中發現「袋獾面部腫瘤」(Devil Facial而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另外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腫瘤,這種腫瘤與之前的袋獾面部腫瘤在遺傳性和組織特性上並不相同,研究者將這種新型的可傳染的腫瘤稱之為DFT2。
  • 胖是禍害,科學家首次發現肥胖會重塑腫瘤微環境代謝
    利用多組學方法,科學家們發現,在高脂飲食的條件下,癌細胞可以靈活地上調游離脂肪酸途徑,更多地攝取脂質,間接地抑制了CD8+T細胞的腫瘤浸潤和抗腫瘤功能。通過基因幹預癌細胞的代謝重編程,可以緩解「營養物質的緊缺」,並促進免疫系統重掌大權。
  • Nature子刊: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採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
  • 2017年度巨獻:癌症免疫療法重磅級研究解讀
    癌症免疫療法即是通過調動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免疫細胞)來抵禦、殺死腫瘤細胞,是近年來腫瘤治療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也是當前癌症研究領域中的熱點之一。那麼2017年科學家們在癌症免疫療法研究領域中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呢?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Nature子刊:挑戰常規!提出腫瘤轉移新理論
    他們的發現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新的治療策略阻止黑色素瘤擴散。關於癌症如何擴散的一種普遍持有的理論是腫瘤細胞從原發性腫瘤中脫落下來,在血液中遷移,到達其他的器官,並且附著在其中和長成新的腫瘤。但是這種理論一直存在的問題是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有時具有短的壽命,而且人們對這些細胞如何離開血液和附著到器官上缺乏理解。
  • 深入解讀腫瘤的發病機制及未來療法展望
    2019年7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幾十年來,腫瘤被視為惡性、不規則生長的組織,其與機體中正常有序的生理系統存在明顯差別,這種觀點就塑造了科學家們治療癌症的方法,如果腫瘤足夠小就能夠有效對其切除,或用放療方法消滅腫瘤,亦或者是使用精確定向的藥物來靶向治療癌症;然而這種觀點一直在不斷變化著,如今科學家們意識到,癌症實際上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而腫瘤只是宿主機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 Nature:如何通過輕鬆按下代謝開關就能有效減緩腫瘤的生長和進展?
    2020年8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名為絲氨酸軟脂醯轉移酶(SPT,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的酶類或能作為一種代謝反應開關來抑制腫瘤的生長。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腫瘤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腫瘤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3:51 美國哈佛大學Todd R. Golub、Xin J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人類腫瘤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 《科學》發現糖漿會促進腫瘤生長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刊登了一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小鼠模型中,富含果糖的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會促進腫瘤的生長!
  • 陳根:化療的有效代替,致死癌細胞並保護健康細胞
    文/陳根由於癌症在基因水平上的千變萬化,至今,醫學上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和手段仍非常有限。事實上,除了免疫治療,放療和化療依舊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為此,慕尼黑大學(LMU)的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種納米顆粒,其可以選擇性地在腫瘤內部釋放藥物,而與此同時在健康細胞中安全地將藥物鎖起來。其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上。這是一類由磷酸鈣和檸檬酸鹽組成的新型非晶態納米顆粒。
  • 科學家繪製出患者來源腫瘤異種移植物在傳代過程中拷貝數保守性的...
    科學家繪製出患者來源腫瘤異種移植物在傳代過程中拷貝數保守性的分析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4:49 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effrey H.
  • 研究發現腫瘤可利用TRAIL啟動傷口修復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Molecular Cell上,來自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某些腫瘤劫持免疫系統並幫助自己的方式,這些腫瘤可以讓免疫系統幫助自己而非殺傷自己。據悉,聖三一學院斯莫菲特遺傳研究所的Conor Henry博士在醫學遺傳學教授Seamus Martin的領導下發現一種在許多腫瘤中高表達的叫做TRAIL的分子可以發揮上述效應,使腫瘤發送炎性傷口修覆信號。事實上,TRAIL作為死亡配體,通常傳遞細胞死亡的信號,但研究人員卻發現它也可以從腫瘤細胞中發出傷口修復的信號。
  • 【Nature合作刊】突破!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
    近日,有科學家研究了在磷脂存在下αS如何錯誤摺疊,同時他們還觀察到了一系列以前從未見過的錯摺疊蛋白質結構。這一發現或許標誌著帕金森研究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結果他們發現了一系列以前從未發現過的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結構。這些錯誤摺疊的αS纖維比以前報導的要大,並形狀各異:有扁平帶狀、長長的波浪螺旋狀、以及更緊湊更大的結構。
  • Nature:終於逮到你了!腫瘤幹細胞
    癌症研究人員可以測定腫瘤細胞基因組的序列,掃描其異常的基因活性,剖析其突變的蛋白質和研究它們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的生長,但研究者一直無法跟蹤細胞形成腫瘤的過程。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這樣的觀點:一小部分細胞驅動腫瘤的生長,而想要治癒癌症可能需要將這些所謂腫瘤幹細胞清除。目前還無法確認,這些從腦瘤,腸癌和皮膚癌研究的結論是否適用於其他類型腫瘤,但是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路易斯·帕拉達認為,如果它們適用於其他腫瘤,"將深刻地改變目前的化療療效評價和臨床療法的制定標準"。 不僅是看某種療法是否縮小腫瘤,研究人員將更關注是否殺死了正確的細胞。
  • Nature:驚人發現!戒酒藥物「雙硫侖」或能有效殺滅癌細胞!
    2017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多個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用於治療酒精上癮的藥物戒酒硫 (安塔布司或雙硫侖)或許能有效抵禦癌症,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鑑別出了藥物戒酒硫發揮抗腫瘤效應的潛在分子機制。
  • 陳根:流產基因溯源,竟與尼安德特人有關
    文/陳根人類的基因在不斷變化,並且這種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育能力,這是目前醫學領域一直在研究的課題。這項研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基因變體,就是編碼孕酮受體的基因變體。這項研究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這之前,我們已知的,現代人類中最古老的基因變異的痕跡可以追溯到中國發現的一個4萬年前的個體。但這次通過對古代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的檢查,發現該變異體可被追溯到10萬年前。
  • 科學家們在亞馬遜雨林裡發現淡水河豚 系新品種
    原標題:科學家們在亞馬遜雨林裡發現淡水河豚 系新品種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月25日報導,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有一條兩千多公裡的長河:阿拉瓜亞河,其生物多樣性的規模幾乎佔了世界總數的一半。其水域穿越巴西中部,進入大西洋,在其中一條支流中有一種未知的豚類,被命名為阿拉瓜亞豚(Inia Araguia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