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林/石湖天鏡閣島主
有這樣一首描述石湖天鏡閣的五律:石湖真境界,微雨送人遊。橋擷行春影,閣涵天鏡秋。靈川發秀木,孤嶼渡危舟。閒靄山蒸處,江風飛一鷗。青階黛瓦,朱楹碧篆,一花一草,一廊一柱,似乎穿越千年,回到古老的年代。鄒小林,天鏡閣島主,為我們講述天鏡閣的前世今生。
■ 文/徐雯軼
■ 圖/尚品攝影
徐徐清風,泛舟湖上,碧波悠悠,心亦悠悠。小舟駛向湖心,登上湖心小島,我們便來到了天鏡閣。步入天鏡閣內,清雅古韻撲面而來,滿牆的書畫散發著悠然墨香,古架上成列著玉石、核雕、紫砂壺等藝術精品。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率直隨性的島主鄒小林,他為我們衝泡了一壺香茗,在醇柔的茶香中開始詳述起天鏡閣的前世今生。
琉璃世界 世外桃源
天鏡閣,原為範成大石湖別墅內的諸多景點之一。現在的天鏡閣根據歷史記載和資料圖片重新修復。佔地面積兩千多平方米,閣高18米。整體建築布局就如同一個「口」字,從天鏡閣往東、西兩側,分別有廊與閣相連,廊中部各有小軒一處,北部則有過廳三間。
從遊船碼頭坐船,幾分鐘便到了天鏡閣南碼頭。
雕花隔窗,青石地磚,白玉圍欄,楊柳依依。
在鄒小林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天鏡閣。倚在天鏡閣的漢白玉欄杆旁,清風徐來,水波拍岸。岸上綠柳成蔭,湖中碧波蕩漾,不遠處的上方山綠意蔥蘢,行春橋如一道白練橫臥水波之上,偶有小舟在湖中悠然而行,一切恍如一副山水畫。
鄒小林有著深深的文化情結,並結識了一群私交甚好的蘇州藝友,而與「天鏡閣」結緣也是一件非常偶然也相當幸運的事。在成為這裡的島主之後,鄒小林在天鏡閣的自然風貌基礎上,將其修繕一番。「為了保持天鏡閣的天然風貌,我並沒有做太多的改變,我相信,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裝飾。」
「每當中秋月圓之時,天鏡閣變成了石湖最佳賞月之處,天上一方明月,水中亦有一輪圓月,聽一聽石湖碧波輕柔的濤聲依舊,品一品絲竹崑曲評彈的姑蘇韻味,我很多朋友都喜歡來這裡放鬆。」
為文化守一方淨土
鄒小林在與他的藝術家朋友們的交往過程中,了解到民間手工藝的生存狀態。「許多傳統技藝在沒落,這是令人惋惜的事情。雖然近些年來,文化之風有盛行之勢,不過保護民間手工藝仍舊勢在必行。」
為此,鄒小林計劃將天鏡閣打造成一個文化展示基地,為書畫家、工藝師等藝術大師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空間。據說,這裡舉辦過錢玉清書法展、宋水官核雕展、紫砂壺展等,並且常年陳列著不少精品書畫作品。
「文化能賦予天鏡閣最強的生命力。從範成大到乾隆,如今的天鏡閣又煥然新生。我希望它能一直傳承下去,同時也能為文化提供一處孵化的溫床。」
鄒小林所作的這些努力,希望能夠使蘇州的文化在這裡生根、生長,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一筆,讓天鏡閣擁有更長久的歷史生命。「就像蘇州老字號的存在和興盛,是當時商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我的心願就是天鏡閣在將來也能成為一塊老字號招牌。」
尋一顆清澄之心
「來到這裡,人會變得無欲無求,沒有煩惱。」
大自然賦予了天鏡閣不可思議的魔力。在這裡,自然而然地拋卻一切,心如止水,時間都仿佛靜止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大自然饋贈人類太多寶貴的東西,所以,對大自然一定要保持有一顆敬畏之心。」最大的財富就是天與地,對自然敬畏,便能得到自然的饋贈。
鄒小林感慨道,人生一定要有方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一方讓自己感到快樂的私人屬地。在這裡,可以盡情地談天說地,可以與老友把酒言歡,可以詩興大發潑墨盡興,在這裡,仿佛與世隔絕,仿佛遠離了塵囂,淡忘功利,尋得心靈的一份簡單與純粹。
怡然隨性的鄒小林臉上始終帶著笑容。他全心的呵護著第三次獲得新生的天鏡閣,希望在他的努力下,讓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天鏡閣長久的綻放它的光彩。更為蘇州手工藝人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為蘇州民間手工藝的復興和發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