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出天際的「天空之鏡」,不過是幾塊拼湊的鏡子,周邊環境雜亂不堪;浪漫迷人的「普羅旺斯薰衣草花海」,其實是一小片稀稀拉拉的盆栽;刷爆朋友圈的「夢幻燈光節」,現場充斥著各種「土味皮卡丘」……近年來,各地「網紅景點」層出不窮,一些景點通過虛假宣傳「誘騙」消費者,受到市場監管部門的處罰。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旅遊業逐步復甦的背景下,旅遊景點應修煉好產品和服務的「內功」。
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紅經濟的出現,不可避免地改變了旅遊。過去,人們往往「跟著名人去旅遊」,比如唐詩宋詞裡出現過的,名人名作提到過的,主流媒體報導過的,都會引發人們循其足印而前行。可現在,很多人「跟著網紅去旅遊」,各種旅遊攻略中出現的,所謂朋友圈刷屏的,競相成了旅遊目的地。
不能武斷地認為所有「網紅景點」都是炒作出來的,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但也不可否認,現在一些「網紅景點」確實有很多問題。比如,湖南郴州市臨武縣滴水源景區,宣稱打造了國內首創的「天空之鏡」,可在事實上,這個「網紅景點」採取了「以小充大」「移花接木」等虛假宣傳手段,實際鏡面約8平方米,卻號稱「超長9D玻璃天空之鏡」;建設施工費用1.5萬元,卻號稱「斥巨資打造」;顯示有藍天白雲、彩色氣球等場景的多張圖片,更是直接從網上搜集,無一為景區實景照片。真是全假不真,誰去誰上當。
世界雖大,無外乎網上網下,網際網路已經深深改變生活,對於景點來說,努力提升網絡知名度是一件好事,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網紅」代表什麼,如何打造「網紅」。
人們期待或者說認可的「網紅景點」,應當和以往人們熟知的知名景點一樣,都是有內涵的,是通過拼產品拼服務,一步一步打造出來的。相對於傳統景點,「網紅景點」可能更具有宣傳意識,更具有傳播特徵,如果一個景點不注重網絡口碑,不打造網絡形象,只能說是身子進入了新時代,而腦袋還停留在上世紀。
打造「網紅景點」無可厚非,但必須走正路,可現在一些景點卻動起了「歪腦筋」。這些「網紅景點」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精於美容修飾,痴於投機取巧,從本質上講,都是「做圖的」,而不是「做旅遊的」。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不少網友熱衷打卡,旅遊主要就是用來拍照裝扮朋友圈,是給別人看的,只在乎「來過了」不在乎「有什麼」。網友喜歡拍照,但不是就不要旅遊體驗,誇大宣傳、虛假宣傳往往能迅速提升景點知名度,帶來客流和收入,但旅遊業的長遠發展,是建立在產品和服務基礎上的。急功近利只有蠅頭小利,弄虛作假終會作繭自縛,這麼做不僅自身經營不可持續,而且會對整個旅遊行業和消費環境帶來損害。
別讓「網紅景點」成為一個貶義詞。真正的網紅,有內涵支撐,能持續發展,而虛假宣傳做的是「一錘子買賣」,註定只能「紅一時」。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旅遊業復甦很不容易,「網紅景點」的出現說明市場潛力仍在,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是要沉得住氣,要堅持做品質,而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僭越遊客的底線。
(責編:郝晨錄、朱一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