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成敗在於精準。
「十三五」以來,廣西鎖定5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任務,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問題,瞄準深度極度貧困,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精準施策,穩紮穩打,連戰連捷,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瞄準靶心,啃硬骨頭
2015年底至2016年初,廣西圍繞「扶持誰」,開展「史上最嚴」的精準識別,找準「靶心」。
2016年,廣西瞄準54個未脫貧的貧困縣,其中33個是國家級貧困縣(含石漠化片區縣),21個是自治區級貧困縣。這些貧困縣很多村屯屬於「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地方,且集中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境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真的很難想像,這裡的路還那麼難走,產業發展還那麼難。」兩年前記者曾陪同一位央媒的同行走訪河池、百色兩市的幾個縣,他感慨萬千。2018年,自治區在確定極度貧困縣名單時,大化、都安、隆林、那坡4個縣(自治縣)貧困發生率平均高於全區約12個百分點,分別為17.60%、17.99%、14.51%、20.52%。其中,大化和都安的石山地區面積約佔本縣總面積的90%,擁有千裡邊境線的那坡縣境內93%左右是山區。同樣,極度貧困村、極度貧困戶大部分也是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屬於貧中之極。
因病、因殘、因災,缺土地、缺勞力、缺資金、缺技術,飲水困難、交通落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並存,深度貧困、極度貧困地區貧困類型多元,各類致貧因素相互交織,多維疊加。
特殊區域必須有非常之舉!從自治區黨委、政府到各市縣(區)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必勝信心:攻克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堅決啃下這些「硬骨頭」。
扶貧幹部走村入戶。
對症下藥,精準施策
確定了靶心,接著就要明確「誰來扶」的問題。廣西嚴格落實「省負總責、市縣落實、鄉村實施」的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通過擰緊責任鏈條、選派精兵強將、加大真金白銀投入、集結全社會力量,構建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
與此同時,突出打好「四大戰役」「五場硬仗」等系列「組合拳」,全力實施產業扶貧、推廣就業扶貧、實行易地扶貧搬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粵桂扶貧協作,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確保真正精準到戶、幫扶到人。
「四大戰役」顯成效——
全區支持包括貧困地區在內的110個縣(市、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項目2564個,實現每個縣有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每個鄉鎮有標準化衛生院、每個村有標準化衛生室。有全科醫生1.14萬人,鄉村醫生3.7萬人,全面消除了醫療服務「空白點」,基本實現貧困患病人口「應治盡治」和常住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覆蓋。落實「198」兜底醫療保障政策,確保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逐步完善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政策體系,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二次報銷、醫療救助、財政補助5道保障線。
教育扶貧實現「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尤其是2019年,廣西大力改善貧困地區學校硬體設施,建立起控輟保學「雙線四包」工作體系,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2%,從源頭上拔除了「窮根」。
牢牢守住「貧困戶不住危房」底線: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4類重點對象48萬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對難以籌措資金的極度貧困戶危房改造按建設成本給予兜底解決。
2018年11月至2019年底,廣西再次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大石山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大會戰、飲水安全殲滅戰,大石山區116.9萬人受益。全區實現了「有水喝」到「有好水喝」。
脫貧攻堅,隆林縣農村出行條件大為改善。
「五場硬仗」傳捷報——
廣西創新制定縣級「5+2」和貧困村「3+1」特色產業規劃,構築了「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產業扶貧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約118萬戶,覆蓋率達96.38%。
舉全區之力,將貧困群眾從「山窩窩」「石頭縫」中搬出來,並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逐步能致富」。截至2019年12月底,搬出安置建檔立卡搬遷對象16.38萬戶71萬人,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和入住任務,貧困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
目前,全區修建屯級路6.9萬公裡,2.48萬個20戶以上自然屯受益,7.19萬個20戶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砂石以上道路,硬化率達93%。
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短板弱項,積極探索各種方式搞活集體經濟,通過強化多元發展,消滅了脫貧攻堅前將近90%集體經濟「空殼村」。至今年10月底,全區所有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
粵桂扶貧協作再譜新篇。2016年以來,廣東對口幫扶廣西實現了33個國定貧困縣結對幫扶全覆蓋,兩省區在產業、勞務、人才、教育、醫療、社會扶貧、基礎設施、環保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扶貧協作,積極創新「鄉鄉、村村、村企」等基層結對幫扶模式,有力助推廣西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廣西共引導超過1萬家廣東企業到桂參與扶貧,投資額超過2800億元,帶動11.03萬貧困人口脫貧。
確保成色,精準退出
如何確保脫貧成色?廣西堅持嚴計劃、嚴標準、嚴程序、嚴評估、嚴鞏固,加強督查和評估,確保脫真貧、真脫貧。同時,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對排查出的脫貧監測戶,落實產業、就業、綜合性保障等幫扶措施,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廣西還建立一支1.7萬人的五級扶貧信息員隊伍,在全國率先開展動態調整工作。
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確定了4個極度貧困縣後,又確定了100個極度貧困村和1萬戶以上的極度貧困戶,並著手研究制定《決戰極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支持政策》,每年額外安排每縣5000萬元、每村200萬元,增派1名以上駐村工作隊員。
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率先垂範,親自掛點聯繫4個極度貧困縣。每個深度貧困縣、鄉、村明確1名領導聯繫指導,深度貧困縣分管領導原則上不再分管其他工作,集中精力抓扶貧。
明確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新增額度、各項涉農資金新增部分50%以上投向深度貧困地區,安排20個深度貧困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2.53億元、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103.4億元。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使8個未脫貧縣「雪上加霜」:有的扶貧車間停工停產,有的貧困戶擔心風險不敢外出務工;部分地區採取臨時封閉措施,致使部分生產資料運不進來、農產品賣不出去;扶貧項目進度被延後……
脫貧群眾返貧風險加大,貧困群眾脫貧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自治區黨委、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靶心不變、力度不減,既要抓住目標任務,又要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確保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落實國家掛牌督戰要求,堅持督戰一體、以戰為主,戰疫戰貧相結合,出臺超常規政策措施,支持8個貧困縣攻克最後貧困堡壘。8個縣每縣由1名自治區領導掛點督戰,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帶頭到縣調研指導,督促政策落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自治區實行每月調度,召開掛牌督戰調度會,聽取匯報、解決問題、部署工作。
自治區扶貧辦等九部門出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決勝脫貧攻堅若干措施》,明確7個方面17條硬核措施,重點支持8個縣化解疫情影響,加快脫貧攻堅重點任務落實。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特殊背景下,硬核措施發揮了巨大威力,11月20日,廣西54個貧困縣「清零」。(文字部分綜合廣西日報等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鄧建勝
作者:韋繼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