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道路乾淨整潔,一棟棟小樓錯落有致,一處處庭院芳草茵茵,一棵棵果樹扮靚村莊……走在新廟鎮池湖村的街道上,仿佛身在一幅美麗的畫中。
池湖村位於長江南岸,沿長江岸線2公裡,距城區4.5公裡,鄂燕黃二級公路穿境而過。近年來,池湖村乘著鄂州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東風,建起池湖社區,這裡既不乏城市的現代化元素,又很好地保留了鄉村風貌。生活在池湖村的村民,用一連串幸福的故事訴說著生活的美好。
池湖社區一棟棟別致的小樓。
200多戶村民住上新房秋日暖陽下,微風徐徐,桂花飄香。60歲的村民邵三弟拿起小板凳,坐在自家屋前摘菜,菜籃裡的芹菜、蘿蔔菜都是她在門前的小菜地裡種的,新鮮又環保。邵婆婆的身旁,孫子、孫女正玩著滑板車,互相追逐打鬧,溫馨的畫面讓人輕鬆愉悅。
「以前的房子住了20多年,又破又舊。現在住上新房子,門口鋪了彩磚,路寬敞了,孩子們也有了玩的場地。」邵婆婆的眉宇間滿是笑意。
2009年,池湖村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農村新社區建設試點,同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第二批城鄉一體化建設示範村。由此,池湖村統一規劃、統一基礎設施、統一公共服務、統一建築風格,建起池湖社區。像邵婆婆一樣,池湖村有200多戶村民住進了漂亮的樓房。
為進一步美化鄉村環境,池湖村以國土整治項目實施為契機,共投入資金1260萬元,先後完成池湖中路、中心一路、中心二路、池湖東路、池湖西路、景觀港路、池湖港路的建設,實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形成循環、便捷的交通網絡。
此外,村裡還鋪設了入地汙水管網,改變了昔日汙水橫流、環境髒亂的現象。
鋪設彩色步道磚、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娛樂休閒廣場、建設景觀綠化帶……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讓村民美在心頭。
「住在這兒和城裡沒什麼區別,公交車就停在家門口,出行很方便,而且生活壓力還沒有城裡人那麼大,這樣的生活挺好。」大多數村民都和邵婆婆一樣,覺得日子過得舒心比什麼都重要。
家門口實現就業要想讓老百姓的生活真正愜意,還得滿足大家「口袋鼓起來」的願望,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成為村民幸福與否的重要指標。
村民潘恆鵬今年28歲,2014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到家鄉後,很快在新都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是家鄉的變化讓我有了想回來的衝動。」
積累了幾年蔬菜種植經驗後,潘恆鵬決定自己創業。2017年,他投資13萬元,流轉20畝土地,創建池湖村宥麒蔬果種植生態園,發展蔬菜種植。
近日,記者來到潘恆鵬的生態園,只見他正拿著菜刀收割花菜,不一會兒,身旁的菜筐裡就裝滿了。「在外打工生活成本高,還常常感到孤獨。現在自己給自己幹,掙得不比以前少,心裡還踏實。」潘恆鵬的19個蔬菜大棚裡,種滿了花菜、苕尖、紅菜薹等。經過幾年的反覆學習和摸索,他總結出「搞多不如搞好」的種植經驗,種植的苕尖俏銷黃石。今後,他想做大做精,做出品牌。
如今,潘恆鵬的年收入達8萬元,還請了不少附近的村民來生態園幫忙。「想掙點錢貼補家用,而且這活我幹得來,不覺得累。」在生態園做事的村民王小青滿臉笑意地說。
潘恆鵬只是大部分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池湖村村民中的一員。池湖村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創辦了金剛石刀具工業園,陸續聚集了包括鄂信、長江精工等10餘家知名企業。300多名村民,成為園區企業職工。
「走路去車間只要十幾分鐘,十分方便。」在池湖村就近就業的村民發出這樣的感慨。
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好不好,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得聽大家的。」村幹部周剛介紹,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村「兩委」班子成員始終不忘還有一批困難群眾需要幫助。
今年40歲的村民楊振華,患有強直性脊柱炎,需要長期打針控制病情。2015年,楊振華被池湖村精準識別為扶貧戶。
在池湖碼頭,有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那是楊振華工作的地方。每天,當運輸的貨物上磅時,拄著雙拐的他便會將機器上顯示的稱重數據記錄下來,並列印成單據。「雖然我的後背不能彎曲,但雙手還能活動,我還能養家。」楊振華從未因身患疾病而抱怨生活,他不等不靠的精神感動了周剛。
當年,市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攜手,為楊振華在池湖碼頭找到一份工作,每個月有2100元收入。同時,為減輕他的家庭負擔,池湖村還為楊振華的妻子安排了公益崗位,負責村裡的環境衛生保潔。
「現在生活挺好的,有了工作,人也變得開朗了。下一步,我還想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爭取一筆創業資金,自己創業。」談及未來,楊振華有著無限憧憬。
據了解,通過就業扶貧、醫療救助、教育扶貧等方式,2019年,池湖村24戶6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記者手記
城市有時喧鬧,鄉村成了一片淨土。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鄉村跟上了城市的步伐,但因為依舊保持著自身的純淨,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是否改善,其評判標準是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實踐證明,池湖村近年來已漸漸成為老百姓心中的宜居鄉村,絕大多數村民都表示「日子過得很舒心」。
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還有什麼比乾淨整潔的環境、穩定的收入來源、淳樸的鄉風等更令人心馳神往呢!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姜婷
【來源:鄂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