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轉·發,財·神·到·家
我接回家了,你也快來吧!
財神節,中國漢族、土族等地民間祭祀財神的節日。一般是農曆七月廿二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傳說此日是財帛星君生日,但是在民間財神又有文武之分,所以逢年農曆正月初五及七月二十二便是祭祀財神爺的日子。民間通常掛燈籠放鞭炮以祈來年豐收。很多人也去中嶽廟財神閣奉請財神希望能保佑自己財運大好。
中國的民間習俗是正月初五拜財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財神生日,又叫財神節。該習俗遍及整個中國大陸,港澳臺,南亞國家及華人聚居之地。
這一天,所有的經商業戶,都要大放鞭炮,大宴賓朋,感謝財神的到來,感謝親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開開心心、歡歡喜喜,所有美好的語言一起開放。鞭炮自清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午後。中午宴賓朋,晚上親人聚,熱熱鬧鬧一整天。祭祀時,紅燭高燒,鞭炮齊鳴,用面做成元寶、聖蟲,或用錢做成錢龍,吃水餃謂之「元寶」,意謂招財進寶。
財帛星君李詭祖又稱增福相公,文財神,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詭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賜封「財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賜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賜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嬤嬤幢有祭祀李詭祖的「增福廟」和李相公墓。
財帛星君李詭祖在民間最受歡迎,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增幅財神畫像文雅非凡,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鬚,面帶笑容,左手執「如意」,右手執「聚寶盆」,寫著「招財進寶」四字。身後二童子為他打著日月障扇。左青龍,右白虎,口吐孔錢和元寶,顯得這位財神爺神通廣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而來的金銀財寶。
春節時,一般人家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
我國北方地區有在正月初一拜財神,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是日家家戶戶擺供品為財神祝壽,祈求財神賜福,保佑來年財源廣進,五穀豐登,幸福美滿。蒲松齡在他的《窮漢詞》裡面描寫了這種習俗:「大年初一,燒炷名香,三盞清茶,磕了一萬個響頭,就把財神爺爺來祝讚祝讚。忙祝讚,忙磕頭,財神在上聽緣由;聽我從頭說一遍,訴訴窮人肚裡愁。」
隋文帝年間,周村有一個姓李的掌柜,在齊州府(濟南)經營一家叫「財帛永興」絲綢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裡,一連做了3個完全相同的夢。夢中的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正在照顧生意,門外突然來了個耄耋老者,一進門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對他念叨說:「明天是我的誕辰。誰給我過,保證他財運亨通,生意興隆……」李掌柜為討個吉利,於是第二天一早就準備好香紙、供品、鞭炮,並根據夢中老者的囑咐,燃放鞭炮,奉獻香火,祭奠先祖……說來也怪,那天來看熱鬧的人不少,看完後都紛紛湧到店內買綢布,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李掌柜迎財神的事兒很快被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所以,每年陰曆的七月二十二,齊州(濟南)府的家家店鋪都效仿,流傳至今,形成了迎財神的習俗。
農曆七月二十二,是民間的財神節,這一天,還要吃水餃謂之「元寶」,意謂招財進寶。
元寶餃子的包法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