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藝術村曾是港英政府的牲畜檢疫站兼屠宰場,遷徙之後,這裡一度被曠廢30年。站在這裡,似乎能聞到昔時那股牛圈的氣息,無法想像,今天卻成為香港藝術的殿堂。
香港一直是亞洲著名的創意都市,數碼娛樂、電影等文化創意產業享有盛名。在這座快節奏的城市,它的文化創意園區是否也像商業區一樣發達熱鬧?但這座城市的高大、繁華、忙碌壟斷了我的印象,我也許該去街頭巷尾尋訪另一個香港,在那裡觸摸消費主義籠罩下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
打開20世紀初的香港地圖,發現坐落在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的是一座牲畜檢疫站。一個世紀後,棚屋下不再是牛羊,而是一群土瓜灣的藝術工作者,這個曾經的牲畜檢疫站有新名字:牛棚藝術村。曾經一段時間,文化名人在這裡開設 「牛棚書院」,定期邀請知名文化人辦講座開課,受邀的人與團體方可入內。
牛棚藝術村流露維多利亞時期農場建築物風格。
剛下巴士,分不清東南西北,問了當地的居民,他們說往前走幾步就看到。果真沒走十幾米,就看到一棟建築物,猜想就是牛棚藝術村。這裡沒有藝術村招牌,不過它有一個很顯著的標記——紅磚瓦房。
從入口進去,便看到寬闊的中庭,當中建有數堵紅磚矮牆,牆下有供牛飲水的水泥槽,在槽底系綁牛隻的鐵環仍保留至今。
這裡鄰近海邊,昔時港英政府為了屠宰的衛生,將這裡作為牲畜檢疫站兼屠宰場,遷徙之後,這裡一度被曠廢30年。站在這裡,似乎能聞到昔時那股牛圈的氣息,無法想像,今天卻成為香港藝術的殿堂。
剛進入古老的紅磚瓦房中,感覺像是進入一座空城,除了工作人員,沒見到一名旅客。紅磚矮牆、磚砌高煙囪、寬闊懸挑的屋簷、拱形門窗,這裡處處流露維多利亞時期農場建築物的風格。鬱鬱蔥蔥的植物有些已攀爬到房頂瓦面上,有些不客氣地從打開的窗戶爬入到房子裡。
紅磚房的牆外,到處可見的一些安排,都是放棄的物品,看似不經意的擺放,但已感到它的藝術氣味。通俗的幾件不鏽鋼餐具,加上一點植物,釀成藝術家們的作品。至於想表達什麼,可以在這裡慢慢想像,領會藝術家的抽象思維。
藝術村約有20個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團體駐場。
逐一走進藝術村內的單位參觀,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牛棚藝術村約有20個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團體駐場。例如13號的「錄映太奇」是由一個藝術組織於1986年成立的,放映實驗錄像藝術作品,並將香港新媒體作品存檔。隔壁14號是「1a空間」,同樣專注於當代視覺藝術,範圍包括錄像以至塗鴉,非常廣泛。1a空間亦會不定期舉辦講座及演出等活動。位於7號的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這個劇團以創意劇場作品作主打。對面的12號也是屬於它的,那是個空無一物的空間,可供租借作演出用途。
在牛棚,看到的是一群為藝術而藝術的人,他們不被商業腐蝕,不受遊人滋擾,構成香港這座繁華都市裡另類的文化空間。這裡的建築全都只有一層,在香港非常罕見。這正是牛棚藝術村的特質,不像其歷史建築,非要商業元素的嵌入才能繼續保留。牛棚藝術村不會有個夾著英文縮寫的花哨名稱,也不會有出售維港風景插畫、華而不實的時尚設計店。這裡只是一條樸實無華的藝術村 。這樣的一個地方,應該有更多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