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拾趣】對聯農耕事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0 澎湃新聞

【民俗拾趣】對聯農耕事

2020-12-17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清河縣有個「農耕文化展覽館」,它不是官辦,而是一夥老頭兒操持起來的。為首的那位名叫鄭成明,一位熱情、充滿活力的老先生,他體態微胖,年近七旬卻不顯老態,精氣神都有,他給客人們這樣介紹他的展覽館:「有一個詞叫鄉愁,我們這裡叫鄉賢,鄉賢族,辦這個展覽館,大家都是自告奮勇,人老了,是老有所樂,發揮一點餘熱,這叫啥?這就叫最美不過夕陽紅。」他給客人們介紹間,就湊上來好幾個老者,爭相插話,說起「農耕文化展覽館」,就像是絮叨他們的家事。顯然,這幫老頭兒是多麼在意他們的這個館。

據說,到這裡參觀的人,開始少,日漸多,而今已是絡繹不絕的熱鬧。身份不同的人們,帶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前來,但看過之後,都會有一種殊途同歸的感受,想起了過去,已經遙遠了的記憶又都回到了他們的面前。

展覽館的13個主題展廳裡的4000餘件舊物,犁、耙、耬、馬車、轆轤、石碾、石磙、買油的撥浪鼓、燒水的水汆子……都是老物件,從幾百年到幾十年的老物件,這些老物件,都似乎在生動地說話。人們不禁在想,也不禁在問,這麼多舊物件是怎麼弄來的?得到的答案,一是鄭成明自己出資,二是鄭成明遊說社會的募捐,總之,就是這位老先生一手籌起來的,至於他為此跑了多少腿、磨了多少嘴,人們沒有更深層次的想。

有好奇的人就問鄭成明籌辦這個展覽館的初衷,老先生不假思索地說:「懷舊。」人老了就懷念從前的日子。從前是什麼日子?這就不用解釋了,那一件件生活用物、生產用物就擺在人們的面前,這對上歲數的人,是懷舊。對年紀輕的人,是新奇。人世間的事,都是新奇和懷舊間的轉換,子子孫孫就這麼過來了。這是時代的對接,從那一頭走到這一頭,幾百年、幾十年的時光,不疏遠,也不遙遠。曾經,這些老物件,都是人們的喜怒哀樂、甜酸苦辣的生活,人們的情感在它們身上魂牽夢繞,有著全覆蓋。西哲尼採說,我們走得太快,應該停下來等等靈魂了。來到「農耕文化展覽館」的人們,不也似進駐到一個「驛站」?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中得以小憩,拾起曾經丟掉了的「靈魂」。丟掉歷史的人,必將沒有未來。

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這是說人生短暫、人生急促。但在這「忽然」之間,生活就面目全非,滄海桑田,讓人來不及究其原因。這些舊物,都是見證,當年是生活,而今是回味。那個時候是「農耕」,這個時候是「文化」,時光像個魔術師,把人們看得眼花繚亂。懷念過去,可以催化為珍惜現在。至少,這個展覽館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鄭成明親歷了清河縣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的全部旅程。那時候他年輕,在縣委工作的他跟著老領導搞改革,「摸著石頭過河」,他看到了一個最貧窮的清河成了「北方溫州」,清河人民走向了富裕的康莊大道。這時候他老了,組織了一夥老先生,可以說是發揮餘熱,也可以說找個靈魂的依託。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現在的日子再好,生活再富裕,那都不是空中樓閣,是舊時候的水車轆轤澆灌出來的,是石碾石磨打磨出來的,是木鬥老秤衡量出來的,更是改革開放初,在縣委的領導下,清河人民艱苦創業打拼出來的。顯然,鄭成明是一個講感情的人,年輕的時候,他跟著老縣委書記段連莊,經歷了那麼多難以忘懷的歲月,當他年老的時候,他更沒有忘記比他更老的段連莊書記。

「於公於人不沾不受,心清似月;為民為業敢作敢當,氣浩如虹」「何謂潔身,看段公律己。此為赤膽,見連莊為民」這是鄭成明寫的對聯,其中說到的人、提到的事,就是段連莊。

鄭成明為這個展覽館寫下了近200副對聯。每一幅對聯,都是與過往的對話。說是對聯,亦是詩句。在他的眼裡,這些老物件是一段段活著的歷史,又像是老爺爺、老奶奶一樣,慈眉善目,都修養成了一尊尊菩薩。對於鄭成明來說,堅守在「農耕文化展覽館」的歲月,也是一場人生的修行。

「二畝館八方四面,一目間萬古千秋」,人們的目光,在這裡看到了歷史的縱深,上下五千年,炎黃子孫創造的能量、生產力,撐起了民族的歷史。

「來本館,觀耬犁鋤耙,當思稼穡不易;看今朝,論衣食住行,恆念物力維艱。」這是說,人們走向小康社會時,更當珍惜曾經的艱辛,勤儉持家不能忘,艱苦樸素不能忘。珍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都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元素。

「今與千秋對話,前後無愧;人與萬物交流,愛惜如親。」中華文化,承前啟後,一脈相承,巍巍乎如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今朝和過往、人類與自然,從來就是「知己」「知音」。

一副副對聯,是心境,也是感情,是回顧,也是展望,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守望。人們當向這些「鄉賢族」們致敬,他們復活了一個歷史,也昭示了一個更加有自信的未來。

來源:《邢臺日報》

原標題:《【民俗拾趣】對聯農耕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