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老項目,包括萬科、光大、遠洋、北控、保利等在內紛紛布局高端養老機構。但記者調查發現,高端養老項目價格動輒每月過萬元甚至數萬元,高檔化趨勢明顯,這讓許多對養老項目有需求的普通市民望而卻步。(1月22日《北京青年報》)
高端養老應交由市場選擇
近年來,「高端養老」頻頻走入公眾視野。的確,每月過萬元甚至幾萬元的養老花費,即便是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是普通工薪階層很難承受的。正因為這樣,這些高端養老項目剛剛面世,就面臨著不小的批評之聲。但從市場化角度來看,這些養老機構都是民營機構,投資者按照其成本和定位制定價格無可厚非,這正是尊重市場定價規則的體現。但高端養老項目遭受的批評,還是傳遞了一種焦慮:高質高價的高端養老機構消費不起,物美價廉的公辦養老機構往往又需長期輪候,這是大多數普通家庭老年人面臨的難題。
但是,若因此將鞭子打在高端養老項目身上,還是搞錯了對象。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產業要興旺發達,需要足夠的利潤空間來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在競爭中做大蛋糕,也就自然可以照顧到普通家庭的需要。簡而言之,若不允許高端養老項目定高價,連這些項目都「無利可圖」,只會進一步制約社會資本投資養老產業的信心;反之,一部分投資者在養老市場獲得了利潤,這樣的「賺錢效應」才能激勵更多投資者進入。而從高端項目中賺到了錢的投資者,才可能用其利潤反哺大眾化養老機構,照顧到普通市民的需求,進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市場循環。【詳細】
對於養老機構高檔化趨勢,應當交由市場選擇,政策不宜過度幹預。因為如果老人對高檔養老機構的需求非常小,高檔養老機構床位空著沒老人住,失去了市場,必然會倒逼高檔養老機構降價接納更多的老人入住。事實上在人口老齡化時代,滿足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需求,這已經屬於基本的公共服務。這決定了收費偏低的中低檔養老機構,不能指望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而是需要公共財政資金來投資。【詳細】
養老項目高檔化存在隱患
高檔養老項目一般地理位置優越、設施服務較好,無疑能給入住老人帶來更好的養老體驗。不過,由於高檔養老項目服務價格高昂,只有極少數老人才能夠承受,絕大部分老人只能望而卻步。在這種情況下,養老項目高檔化或者高檔養老項目越來越多,也有不少隱患。首先,養老項目高檔化有可能拉升養老市場總體服務價格;其次,有可能出現養老床位結構性過剩而造成浪費;再次,可能會將養老項目從微利變至暴利;最後,還可能會將普通養老項目和普通老人「邊緣化」。【詳細】
當下獨生子女這一代,家裡對應著4位老人,隨著他們年歲漸老,人們已經逐步意識到養老問題的嚴峻,有時甚至感到焦慮。但現在養老市場價格居高不下,會令老人生出老無所養的恐慌、年輕人產生望而生畏的焦慮,嚴重影響家庭和睦與社會安寧。資本追逐利潤固然沒有錯,但開辦養老機構屬於民生工程,需要尊崇必要的養老責任與宏觀調控,若養老院片面逐利,忽視社會責任,公共服務角色錯位,加之管控乏力,「高價」扎堆,「平價」難尋,勢必埋下社會隱患。【詳細】
因此,政府在加強對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標準的監管基礎上,要加大公益性、普惠性的養老機構建設,為中低收入家庭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承擔起兜底功能。一方面,政府財政資金要加大公辦養老機構的投資建設力度。另一方面,養老服務行業的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應當傾向於社會資本投資的具有普惠性的中低檔養老機構,社會資本投資的高檔養老機構,應當按照營利性模式運營,不宜享有優惠政策。【詳細】
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養老不僅是一個家庭大事,也是國家大事。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養老項目高端化,雖能迎合一部分人群需求,但也不能任其盲目擴張。同樣,面對著老齡社會到來,更多的資本應關注於普惠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老人享受到惠利,讓家庭不至於背上沉重負擔,這才是最優模式。【詳細】
當下我國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老有所養問題備受重視。解決養老問題,需要用全局性的視角來系統地分析問題、給出對策。實際上,以養老院為代表的機構養老,在我國整個養老體系設計中只能發揮市場補充、豐富選擇的作用,遠不能作為解決基礎和普惠需求的選擇。國家民政部公布的《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未來的養老服務業,將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換句話說,未來老年人將主要在家庭和社區養老。這一理念上的重要轉變,並沒有把政府的兜底責任稀釋掉,而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更高質量、也更可持續的養老服務。
實際上,如果有好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條件,大多數老年人是不願意到養老院去養老的。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與社區和朋友維持親密關係,是更人性化的養老模式。財政資源是有限的,更需要花在刀刃上。明確了這一方向之後,政府部門首先要為貧困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等重點幫扶對象做好託底保障,其次就是要創新形式豐富中等收入群體老人的養老選擇。近年來,居家養老不斷完善,社區養老出現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託老所、互助養老等卓有成效的新模式,這正是實實在在的轉型和進步。完善養老服務,不能沒有高端,也不能只有高端。政府部門做好兜底保障,履行好監管職責,在養老院定價等操作問題上大可讓市場來決定。只要持續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便能一步步加速抵達老有所養的目標。【詳細】
微言大義:
@上海張程:如果全部照搬西方商業化運作,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木河橋北:現在是老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
@顏巍:還是因為供求關係嚴重不平衡。
@57楚江:哪兒都沒家裡好!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普惠養老不是平均主義。高端養老的出現是由市場決定的,它能夠很好地滿足特定人群的養老需求,分流部分養老人口,這就足夠了,我們不應對它要求更多。「讓凱撒的歸凱撒,讓上帝的歸上帝。」推進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養老體系,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陽光照進每一個家庭,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當有所作為。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