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的時候碰到一個中學生模樣的少年在做問卷調查,問卷是關於對生活的幸福滿意度的,問卷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生活的快樂嗎?看到這個問題自己突然有些迷茫,竟然忘了自己上一次感到快樂是在什麼時候……
「抑鬱」人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
回家以後還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生活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豐富多彩,當然還有一些貧困地區的人依然在為生存而掙扎,但是大多數普通城市的普通人都早已擺脫了為了活下去而努力的日子,現在大家都是為了怎麼能過得更好而努力。
不需要過年時才能吃一次肉,穿一件新衣服,現在只要你想吃每天都可以「下館子」,不想出去吃飯,打開手機點個外賣,食物就能送到家裡,衣櫃裡經常有買來還沒來得及穿的衣服。
看看街上來來往往的私家車,商業街附近找不到停車位的車輛,就知道私家車的佔有率有多高,還有高鐵、飛機,我們的出行變得無比便捷。
還有娛樂活動也比以前不知道豐富了多少,各種視頻網站,無數的電視劇、娛樂節目供你選擇,看電影、聽演唱會、聽相聲、看話劇……能選擇的娛樂活動太多太多了。
但是卻發現自己卻越來越不快樂了,或者說不容易快樂了,抑鬱、焦慮經常掛在大家嘴邊,甚至還有很多人嚴重到患上抑鬱症,據報導我國抑鬱症患者高達6%,一百個人裡面就可能有六個人是抑鬱症患者,這還沒有算上輕度焦慮人群。而且還會發現患病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是高收入人群,過著普通人羨慕的生活,而相反的生活在底層經濟條件差的人群中患抑鬱症的比例則非常低。
「抑鬱」、「焦慮」似乎成了當代很多年輕人情緒的常態
「機會主義」帶來的焦慮
回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之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在生活水平上相差不大,或者說不是特別明顯,而改革開放之後,一批人抓住了機會,成為社會上先富起來的人,人們生活的貧富差距突顯出來。於是追求成功、追求卓越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從出生開始被放到了比賽場中,早教、特長、各種培訓班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因為家長們把自己對改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成為「精英」。
很多80後90後的人都是在攀比中長大的,小時候比學習,上重點學校,為的就是長大以後找個好工作,能夠多賺錢。進入社會以後開始比誰賺錢多,比房子、比車子、比買名牌……
於是這些在攀比中長大的人一直不敢放鬆,因為害怕自己比不過別人,害怕失敗,害怕自己沒有成為「精英」。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焦慮成為生活中情緒的常態。
小米創始人雷軍說過:「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於是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只差找到風口,就能成功。機會主義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快速成功、快速致富,忘記了成功是靠腳踏實地的積累,忘記了厚積才能薄發。
懂得享受「過程」,是擺脫焦慮的開始
年輕人想要擺脫焦慮的心情,獲得快樂,首先要改變心態,不要急於求成,多關注在過程中而不是結果上。
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獲得自身的成長,看到自己的改變,為自己變成更好的人而自豪。
合理管理自己的欲望,欲望是無止境的,合理的欲望可以成為努力的動力,欲望過多就會吞噬人心,忘記了最初為什麼而出發。欲望少一點更容易獲得滿足。
明白不是每個人都是第一名,人生是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一直與別人做比較,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快樂一點就很好。
真正的滿足是內心接納自己的過程,接受自己,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是怎樣得來的,就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裡,知道自己做到什麼程度就能夠有收穫,這樣就不會為了對未來的不安而焦慮,每一天都能夠充滿希望和鬥志。
網上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對「你的壓力來源於對過去的不甘,和對未來的不安。」從今天開始關注當下,走好每一步,就一定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