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島「土潮」文創——崇明土布與琺瑯搪瓷的結合
20世紀60年代,崇明島上幾乎家家織布,手織布的製作從採棉紡線開始。秋分過後,新棉登場,經過採花、曬花、揀花、軋花、彈絮,到卷棉條、紡紗、做股、染色、漿紗、做筒子,而後經紗、上軸、穿縱、嵌扣,最後才能織布。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正因為如此,純手工織造的土布オ顯得彌定珍貴,每一塊「完美」的布料,都提結著無數的專注與投入。同時織進土布裡的還有時光樸素的「喜」願。土布,依然是許多人無法割捨的珍重之物。
搪瓷又稱琺瑯,起源於玻璃裝飾金屬。古埃及最早出現。琺瑯外層以人工上釉,在製作琺瑯時,因製作手法特殊,收邊部分較難上釉,外觀常會有不均勻的「手工感」,倒掛上釉時容易表面有小小的凹洞或氣孔殘留,另外邊緣不易上色,故可能會有顏色不均勻的現象。在手制的延續裡,有著機器無法替代的樸素、綿長、耐心、平順,就像一天一天度過的溫柔平淡的小時光。
首批源於土布紋樣的三款彩繪搪瓷杯。分別是:國潮中國雙喜杯、藍色流水紋雙喜杯、娃娃布子母杯,用文創的方式向前人的智慧和美德致敬!
藍色流水紋雙喜杯
藍色流水紋雙喜杯-局部細節
藍色流水紋雙喜杯-掛放
國潮中國雙喜杯
國潮中國雙喜杯-掛樣
國潮中國雙喜杯
國潮中國雙喜杯-包裝
國潮中國雙喜杯與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生活場景
娃娃布子母杯-擺樣
娃娃布子母杯與貓貓擺拍
娃娃布子母杯-亮光下
「土潮」崇明土布+琺瑯搪瓷文創之母-何永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