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講個笑話,直到看完第一集之後,我才發現劇名是《天坑鷹獵》而不是《天坑獵鷹》。。。
因為看得比較晚,昨天才追到15集,一方面接著看,一方面騰出時間來,有必要簡單說下大致感受。
「一根線頭」的說書人
天下霸唱本人曾說過,愛坐綠皮車,愛聽人講故事,古有柳泉居士施粥著《聊齋》,現有作者下鄉採風撿舌漏。
《天坑鷹獵》根據天下霸唱的原著改編,慚愧一點的說,原著還沒看過。因為沒看過原著,所以這劇開播之後我才知道這是根據霸唱小說改的,還把片名念錯了。
俺讀霸唱的小說,從最早的《兇宅撞鬼》開始到《鬼吹燈》,再到《賊貓》《死亡循環》《河神》這些,前面一本不拉,《無終仙境》是最後一本,包括《九幽將軍》《摸金玦》這些還都沒來得及讀。
而對於《天坑鷹獵》來說,雖然沒有讀過,但通過這幾集劇集,感覺故事跟霸唱小說的風格是一脈相承的,這一點不足為奇。甚至能隱約感覺到,《天坑鷹獵》的故事跟《無終仙境》後半段也是有的類似,甚至包括故事起因也差不多:
本劇開場中毒醒不來的陸教授,冰棺裡昏迷的菜瓜這些這設定,跟《無終仙境》裡側屋犯殃女屍、昏迷的崔大離等故事起因差不多,以及二者的共同點都是來到了冰天雪地的東北,冰原自然的奇異獵奇,一行人尋找傳說中的天坑(地宮)。。。
由於沒有看過原著,所以無從知曉《天坑鷹獵》小說的故事起因,但從這麼多年對霸唱式腦洞的了解可以判斷,故事模式大致相仿這個可以理解,而故事起因和橋段大致是融合《天坑鷹獵》與《無終仙境》兩部小說的精華,更有甚者,《無終仙境》算是半部野史傳說半部冒險小說,霸唱估計後半段冒險故事沒寫過癮,才換了個內容更新了題材相仿的《天坑鷹獵》。
所以作為一個熟悉霸唱小說風格的讀者,對劇集《天坑鷹獵》的故事風格還是非常了解的,以野史傳說引發的離奇事件為起因。
霸唱「說書人」的風格會讓劇集代入感不錯,故事還是熟悉的味道,並沒有像近期如一些開場格局很大的劇,為了預埋線索和渲染格局,導致前期節奏有些慢。因此《天坑鷹獵》在故事節奏方面還是有板有眼,從第一集到10多集,敘事節奏始終如一,只是格局越來越大。
這是霸唱小說敘事的特點,開頭總是格局不大的樣子,《鬼吹燈》正是如此,一本《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殘書牽頭,後面的故事是各位想像不到的海闊天空,《天坑鷹獵》同是如此,一起看似意外的遇襲,神秘的大箱子,冰棺中的少女,夠有噱頭,無論你是否看過原著小說,都會對接下來的故事產生興趣。
PS,開場冰棺種的少女設定,讓人想起了顏開當年的漫畫《雪椰》,看過這套漫畫的朋友,孩子估計都會打醬油了。
依我看來,霸唱就是一個「說書人」的風格,文風淺白平實,除了一條主線牽引外,故事情節多講究「抖包袱」而不是「挖坑」,最簡單的特徵,「包袱」容納於情節之中,通常幾個過場,甚至當下就給你把包袱抖開。
這樣的優勢就是保持故事單線程,說白了,甭管故事格局多麼大,就一條主線任務,期間情節內會出現各種抖包袱,造成故事的跌宕,但都不會超出主線任務的範疇。當主線任務解決完成,馬上開啟另一個任務, 不會到處挖坑,這是評書的主要特點,所以說霸唱的作品,連帶《天坑鷹獵》,很像評書,行話叫「一根線頭」。
然而這樣的敘事也有個問題,就是容易「大喘氣」。因為每一章回評書結尾都給你留個「包袱」(行話叫「扣兒」),故意吊胃口,以便吸引聽眾下一回合接著聽。往往這樣的包袱只是起到承接上下作用,效果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好,有時候是說書人故弄玄虛。
神禽異獸「走進科學」
霸唱也有這個毛病,最泛濫的是在《牧野故事》《河神:鬼水怪談》這樣市井雜文中,故事稀鬆平常但敘事方式有夠唬人。
而對於《鬼吹燈》和 《天坑鷹獵》這樣的冒險小說,則不多見。因為作者也明白,長篇作品比較不是評書也不是段子雜文,這樣的做法會破壞敘事整體連貫性,所以這裡作者應該是借鑑了武俠小說的敘事方式,將這樣的原本故弄玄虛的「抖包袱」做了一個巧立名目式的替換。
即「靈異鬼怪的真相是似而非,神禽異獸的存在大開眼界」。
從《鬼吹燈》開始,到這部《天坑鷹獵》都是如此,一些鬼神靈異的元素和懸念,到了謎底揭曉那一刻,總給你用誇張的生物學和物理學解釋一遍,其實算是用離奇的自然現象,或者神禽異獸來解釋一些傳說和靈異,頗有「走進科學」的味道。
感覺霸唱應該是還珠樓主或臥龍生武俠小說的粉絲,後兩者武俠文學中多出此類腦洞設定,所以在霸唱的作品,我熟悉的包括《精絕古城》裡的屍香魔芋、紅犼,《雲南蟲谷》裡的,最離譜的是《無終仙境》中,冰原傳說多年的空中巨龍,最終發現原來是巨型龍捲風,而且還有操控時間的「仙樹」。
所以在《天坑鷹獵》中,前幾集包袱不多,但也有天坑中的神禽異獸作為墊場,比如有關寶藏線索的白鷹、巨型蜘蛛、如腦子一般的血蘑菇。包括11集左右,一行人在林子裡遭遇鬼打牆,最終用「潘洛斯階梯式」迴旋結構作為解釋,就是典型例子。而且沒記錯的話,這個梗在《鬼吹燈》裡就用到過,貌似該劇應該整合了霸唱不少小說中的片段。
在這樣的敘事風格下,個人感覺霸唱的作品是很適合被改編成影視劇的,因為他的作品「一根線頭」般的單線程敘事,即插即用的「抖包袱」造成情節跌宕,還有神禽異獸的視覺奇觀。
這些就算讀小說的時候也是非常有畫面感,所以感覺根據霸唱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只要了解其上述敘事特點,以此改編,基本沒有砸的。
ps,諸如《黃皮子墳》和《九層妖塔》就是TM瞎拍,亂改一通,沒有抓住原作的精髓特點。而其中《牧野詭事》最爛的原因,因為原著本身就是沒有故事的雜文,所以劇集本身就是杜撰的
可見在《天坑鷹獵》裡,北京實驗室的毛腳怪,東北天坑內的喪屍,張保慶遭遇黑白無常,還有馬殿臣的傳說中的金脈,萬金之國的後裔等等,典型的霸唱風格。說白了,憑著這位三寸不爛之舌,能把假的說成真的。(《鬼吹燈》裡的滿嘴跑火車的陳瞎子估計是霸唱以自己為原型的)。
而說到角色,就來解鎖霸唱文學特徵的最後一個殺手鐧——角色。
「合則生、分則死」的歪才
終究是類似於評書的敘事特徵,角色也是類似。不信?讓我們來舉例,比如單田芳評書中,最著名的角色,都是那些「歪才」,就像《白眉大俠》,塑造最成功的就是鬼才醜星徐良和嬉皮笑臉的房書安,反而一身正氣的白雲瑞相形見絀。這是評書的特點,追求生動有趣的評話總是偏重於「莽福將」角色的塑造。
PS,正在寫本文的途中,就得知單田芳老師病逝的消息,心理不是滋味,靈感頓時全無,文章匆匆收尾,請各位見諒,R.I.P。
再來看霸唱小說的主角的特徵,也是沒一個正經的。
三人組是霸唱小說的特點,從《鬼吹燈》到《無終仙境》再到《天坑鷹獵》,有一個算一個,什麼胡八一、王胖子、臭魚、崔大離都是如此。而本劇中,主角張保慶就是一個待業青年,整天不務正業的(從劇中臺詞得知,這位沒準還是個倒爺)。菜瓜的弟弟二鼻子也是充當了「王胖子」的功能,跟主角「臭味相投」,有時候還一塊整蠱姐姐菜瓜。
有道是,主人公探險三人組「合則生、分則死」,是從《鬼吹燈》誕生且一脈相承的,同樣也暗合作者對命理的理解。這是霸唱小說標準的角色搭配,三位角色,張保慶、菜瓜、二鼻子,缺一不可。而《天坑鷹獵》中更像是「低配版」的三人組。
說是「低配版」不是說他們三個不如胡八一他們,而是這三位都是初出茅廬的菜鳥,張保慶有點專業知識,但之前沒有任何實際操作,菜瓜倒是有一身本事,二鼻子更是小白一枚,這些新人的冒險,從某種意義上甚至更接地氣一些。雖說人物樸實無華,沒有十分過人的技能,卻個性鮮明,要麼吊兒郎當要麼愣頭愣腦要麼一根筋,真實的就像我們身邊的人一般。
比如張保慶,方向感極強,有一定的領導才能,雜學旁通,對文物和民間傳說頗有研究。應變能力強,幾場戲下來,這位明明就是年輕版的胡八一嘛。而菜瓜的設定,不像Shirley楊,倒是很像《無終仙境》裡的藤明月。
該劇幾位角色的青春設定,不知是否依照原著,就算原著不是如此,也可以理解該劇為了當下觀眾的審美特徵有意為之。再加上地質隊裡楊燁與張保慶的亦敵亦友,還有小紅果、菜瓜與兩位大男孩之間的情感糾葛,雖然我沒有看過原著,但聯繫其「敘事淺白平實,幾乎沒有抒情」的風格來看,劇版《天坑鷹獵》是考慮到娛樂效果和審美趨勢進行的改編。
其實一開始,對於張保慶的塑造,就很具典型。該劇開場建構了一個被困在現實世界中,想逃離的男孩形象,喜歡幻想卻毫無用武之地。
而陸國華的昏迷和菜瓜的意外出現,讓原本厭惡世俗的他,面臨著人生的蛻變。於是,他與菜瓜一起來到東北老家,終於逃離原生家庭後,進入到另一個時空世界,甚至可以有著身世之謎。這樣從現實的駁雜到超現實冒險,是很多超級英雄電影慣用的手法,本劇也是一樣,這是當下影視劇一個發展方向。
文淇飾演的菜瓜,小丫頭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值得說下王俊凱,比想像中的好很多。
原本覺得這位太帥,不太適合演張保慶這樣的待業青年。結果效果真的不錯,根據角色特徵量身定做的幾場戲也充分發揮了霸唱人物「歪才」的特徵。
包括張保慶跟四舅爺的對手戲,還有回到北京後,帶兩個女孩回家,跟老媽之間的大擺龍門陣,很符合角色特徵。倒不是說王俊凱演得有多麼好,而是一個綜合效果,劇情和情節設定在演員的配合下一同完成的功勞。
說白了,《天坑鷹獵》這幾位新演員的表現,都不錯,都不算是單純依靠演技撐起一個角色,還是看整體效果,加之角色身上的伏筆,包括楊燁和其父親,與陸國華之間的恩怨,如丁思甜一般的小紅果,這幫角色的背後,都不簡單,咱看到哪兒說到哪兒,後面的故事繼續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