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2021-01-20 大智緣覺

《金剛經》原來是完整的一本經書,在南北朝時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成32品(章),使得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之後,變成了容易傳誦理解的32個分段,各段補充了濃縮精要的副標題。第一品法會因由分,指事因緣,說法度生,必須因地因人因時,不可輕易說法,機緣不到不說。因地,必須有莊嚴的道場;因人,須有聽法的智慧;因時,需到機緣的成熟。有此三因方能說法,總之成立法會是不容易的。

01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02譯文

(弟子阿難說):這本《金剛波若波羅密經》,是我親自聽到如來佛所說的。在說此經的時候,佛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與有德行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有一天,已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候,大伙兒穿上了袈裟,拿著盛飯的缽,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03感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段文字叫通序,每一部經都一樣,這是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如是我聞:就是我聽到這樣。為經典的開頭語。世尊在《涅盤經》中曾經對多聞第一阿難尊者要求說,凡是他一生中所說的經典,都要在經文的卷首加上「如是我聞」這樣的語句,表示這些都是他親口說的,直接來自於他的心得。「我」指阿難尊者,親從佛聞。因為他是集結經典的代表。一般都稱阿難為「尊者」。這是《阿含經》裡的一個尊稱,事實上阿難也是一個菩薩,而且是證悟之菩薩,因為在《楞嚴經》裡阿難在師尊的幫助下,悟得自性本心,所以說他也是菩薩。

一時:時節到,其理自彰,是為時成就。

一千二百五十位大羅漢生死已了,諸大羅漢全都舍小乘,學習大乘的善根成熟,時節既到,世尊便宣講金剛經。

佛:六種成就中,說法主成就。

佛在梵語為佛陀,我們譯為覺者,覺天地間的真理。覺有兩種解釋,一是外覺,觀諸法空,外不見人過,亦不被六塵所染;內覺,知心空寂,不被邪迷所惑,所以叫覺。

自己覺悟了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稱為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

在舍衛國,祇樹園:舍衛國乃是波斯王的王都,祇指祇陀太子,祇陀是梵語,譯為戰勝,是一個太子的名字。祇樹是指祇陀的樹林,祇陀是波斯匿王之太子。「給孤獨」是一個人名,他舍衛城的人,因為平常樂善好施,是一位大善長者,大家就稱他為「給孤獨長者」。由於給孤獨長者很信仰佛,想請佛說法,於是就看上太子這個園子,做佛的住處最好。他想好後,就找太子商量想買這個園子。但是太向他提出條件,他要是能用黃金鋪滿園子,就把這園子賣給他。給孤獨長者聽後就真的照辦,太子間他誠懇,就對他說不用鋪了,這個園子就算長者的,樹林算太子的。所以就起名叫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說明這個長者喜歡救濟孤獨困苦的人,所以就給他這樣一個美稱。以上就是說法的處所,他們的成就就是六種成就中的處所成就。

很多佛弟子可能已曾在無量劫中與無量佛所種了一份善根,聽佛說法。例如《金剛經》中有:「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佛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從此經文可得知,一個人要相信《金剛經》真的不容易;由此經文可以知道,眾生需要生生世世的溫習像《金剛經》這種第一義諦的法和知見

個人應情願為佛法、為眾生、為正法而努力,實在是因為廣大的佛弟子需要正法,更需要正法的知見。然而大多數人卻是無緣聽聞,乃至修學大乘菩薩正法之知見,就像《金剛經》這部第一義諦的大乘妙法經典並非大多數人有緣聽聞修學。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六種成就中,聽法者成就。大比丘是指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徒眾,梵語為比丘,含三層義:(1)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佛在世時,規定諸位比丘,不得弄食,必須沿門託缽,次第乞食,一方面捨棄驕慢,另一方面體會苦諦,故云乞士;(2)破惡。惡者,身有殺盜淫三種惡,口有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四種惡;比丘出家,持戒清淨,能破身口七支之惡,證得阿羅漢果,出三界火宅,具六神通,所以稱為大比丘。(3)怖魔,比丘受具足戒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以智慧斷煩惱,出三界,了生死,不再是魔王的子孫,故比丘登壇受戒魔宮震動,天魔怖畏。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指三迦葉及其弟子一千人;「二百」指舍利弗、目犍連及其二百弟子;「五十」指耶舍長者及其五十友人出家,共組成一千二百五十人,與佛同住於此金剛道場,聽佛說般若波羅蜜經。

舍衛城橫六十裡,縱二十裡,所以稱為大城。世尊入城乞食有兩種因緣:一是讓城中不能外出的婦女得見如來,供養求福;二是如來本不需食,為了令眾生得福,如來不食而食。智者大師有偈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復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

這一品中有關佛陀生活上的思想行為內容,在其他經典上並沒有,或者說少有的,那為什麼在《金剛經》裡會有呢?佛在這裡當然少不了要教導我們「佛陀在日常生活上的無言教示」。但佛弟子們都知道,學佛喲啊「聞、思、修、證」,看經典是「聞」,聞法之後,就要用心去「思索」。因此,我們在閱讀經典時有沒有用心去思索,不能只用肉眼看,否則沒有多少大利益。利根之人自可從任何一段經文悟入,就看是不是「與佛有緣」了。

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貧而失學,所以並不識字,但他非常孝敬母親,每天上山砍柴養活老母親。一日,在街上聽到有個和尚念經,他不禁駐足凝聽。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感動之情溢於言表。於是,那個和尚告訴他,這是《金剛經》所載,又指引他在黃梅山有位弘忍禪師,正在講授該卷經文,教人見性成佛的道理。

從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親,後來有一位善心人幫助她照顧母親,他安下心去弘忍那裡求道。他每日在米房裡舂米,並暗中修行,終於他領悟到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離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告訴他:不知心,學佛無益,看清此心便為佛。

不久之後,弘忍對弟子們說:我想把禪法傳給人,誰都行。只要你們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語表達出來,而且能適中禪之真髓,我就給予認可。有一位高徒神秀寫了一首偈貼在弘忍經常走過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此偈一貼出,人人稱讚,連弘忍也很欣賞,但慧能卻說:「神秀的偈點到真實,但稱不上十分好。」慧能請人代書寫了一首偈貼在神秀的偈旁邊,偈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看後大吃一驚,因為這首偈把禪的真諦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出來,弘忍的衣缽終於傳給了慧能,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曾經對弟子說過: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一樣死坐著,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寧,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裡愚痴,處處都是苦海。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金剛經》原來是完整的一本經書,在南北朝時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成32品(章),使得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之後,變成了容易傳誦理解的32個分段,各段補充了濃縮精要的副標題。第一品法會因由分,指事因緣,說法度生,必須因地因人因時,不可輕易說法,機緣不到不說。因地,必須有莊嚴的道場;因人,須有聽法的智慧;因時,需到機緣的成熟。
  •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金剛經第一品由阿難尊者口述,佛祖與弟子的生活,由此經文可以看出,佛制中的乞食規矩,按照佛制,乞食完畢之後還要走回住處祗樹給孤獨園才能吃,不能再城裡人的住家前用食,也不能在半途中食用,即便是佛,吃完飯之後,還是要自己收拾衣缽,要就座之前仍然要雙足洗淨才可,很多人就會有疑惑,既然是佛了為什麼還要乞食,其實乞食也是一種修行,修心,修己又渡人,「不食而食」,世人施捨給我
  • 金剛經第一品告訴我們——細節小處,方見真佛
    《紅塵說禪》系列第10篇《金剛經》乃是三千部佛經中般若部中非常重要的一本,其中蘊含了無上的智慧,尤其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更是極為精妙,因此非常受信徒歡迎,尤其在士大夫讀書人中更有人氣。當年禪宗的六祖惠初時只是嶺南地區一個幹雜活的毛頭小夥子,連大字都不識一個,但竟然只是聽別人誦讀《金剛經》,他就「一念而生清淨心」直接開悟了,這固然是因為六祖本身就有極大的宿緣和慧根,但也能反映出金剛經的作用和地位。《金剛經》一共三十二品,五千餘字,而且理解起來並不容易,雖然大家都知道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空」字,但這空來自何方,又向何處去?
  •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緣分,何謂如是我聞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緣分,何謂如是我聞,何謂一時,具足哪三因,才能說法。金剛經本來是完整的一部經書,南北朝時期,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成三十二品,即三十二章。本來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整理之後,分作三十二則,每個段落都有補充新的標題這樣人們就比較容易理解。第一品,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④俱。爾時世尊⑤,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至如理實見分第五」
    其實會聽《金剛經》,底下那八個字,如果你會背的話,這一部經就不必講了。 底下那幾個字就是這樣:【不著諸相。謂之彼岸。】如果你會聽經聞法,這一句就OK了,好,課本蓋起來,下課!(笑)為什麼?就著相跟不著相而已啊,就這個觀念而已啊!但是,說不著相很難,眾生是看到什麼執著什麼……是不是?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我們今天為什麼會你爭我奪?就是著相。【又雲心迷則此岸。】
  • 每天讀點《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
    解讀幾乎所有的宗教經典都有一個特徵,那就是經書通常不是有某個具體的宗教領袖自己寫下來的,而是由弟子和信徒記錄的,就像《論語》也不是孔子寫的,而是其弟子記錄的孔子的言行,《金剛經》也是一樣。所以,這部經書據說是由其弟子阿難根據記憶整理的。
  • 佛學:金剛經開篇,說明了佛陀是人不是神
    禪宗從五祖弘忍開始逐漸將《金剛經》奉為禪學的理論依據,在六祖慧能時代《金剛經》更是推崇備至,聲名遠揚。 據傳,因為昭明太子給《金剛經》增加了三十二個序品,導致死後墮入地獄受苦。關於這種沒有任何依據的傳言,相信它就等於迷信,個人認為之所流傳這樣的傳言,應該是在標榜經書翻譯的嚴謹性。 我們了解了《金剛經》三十二品的由來,今天我們就來講第一品「法會因由分」,從字面理解就是講佛陀說這部《金剛經》的具體因緣。
  • 《金剛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金剛經》又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三十二品。我們從第二品「善現啟請分」說起,該品講凡人成佛之路,三個字:善護念。其法門在於止、觀。如何善護念?接著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進一步講去身相後,還要去心相。到第九品「一相無相分」,真正的佛法,去身相心相,不生法相。來到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學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羅蜜,至高無上的智慧。於是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回應成佛的工具就是智慧。
  • 第十三品:《金剛經說什麼》之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金剛經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 金剛經11——觀音文殊其實都已成佛,為何還來釋迦佛座下做菩薩?
    01《紅塵說禪》系列第75篇這一篇是《金剛經》的第十一講,之前十篇咱們分享了題目,譯者以及第一品「法會因由分」,這一次開講第二品「善現啟請分《金剛經.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詳解《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上)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1250人,不管佛在哪裡上課,這1250人都是必須會到場的,叫做「常隨眾」,也就是佛的鐵粉了。而這1250人在沒有跟隨佛之前都是大咖級別的,比如舍利子,目犍連等等,我們在講《心經》的那個系列文章已經介紹過了。那麼接下來的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應該怎麼理解呢?
  • 昆明圓通寺萬部《金剛經》回向法會圓滿
    圓通寺方丈淳法大和尚領眾誦《金剛經》(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明捐法師)回向法會(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明捐法師)圓通寺方丈淳法大和尚說,圓通寺從五月初一開始誦一萬部《金剛經》,有兩個緣起,一個是《金剛經》是佛教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經典,修行很重要的是要「降伏其心」,在金剛經中佛說了,要「一無所住」。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做事,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社會、為了他人。修行不僅僅要自己斷煩惱,還要度眾生。只有度眾生,菩提才能圓滿,才能圓成佛果。
  • 《金剛經》:啟建法會所必須的六成就
    在佛教所有的一切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祖所說的一切法門,都無不包含了法會成就所必須要有的六種成就,沒有六種成就的圓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佛法傳承,更談不上佛法修行的智慧與涅槃,自然也就更談不上般若妙用的無窮演化,在《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中,同樣可以看到法會必須的六種成就。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首先整體說明一下,整部《金剛經》被分為了三十二品,其實最初釋迦佛說法的時候都是隨緣教化,根據弟子們的提問來回答,並不像現在的老師講課還有書本教案一樣,根本就沒這些「品」或者「章」的概念。恰恰相反,佛涅槃後諸位弟子把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說的法分類集結,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的佛經。
  • 金剛經10——第一品佛祖一言未發,但整本金剛經的精髓都在其中
    01《紅塵說禪》系列第73篇《金剛經》被昭明太子劃分了三十二品,第一品是「法會因由分」,指的是這次法會召集的背景原因,全文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有些師兄會覺得紅塵君是在危言聳聽——這講經講經,肯定是要「講」才行呀,不講大家又怎麼會明白呢?其實不然,真正的佛法本就是「空」的,當然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仔細來劃分的話又是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看山就是山,第二層是看山不是山,而最高的第三層是看山還是山——這第一層和第三層反而從表面看上去是很相似的,但是實際境界卻是天壤之別。
  •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鳩摩羅什和武則天,無上甚深微妙法
    金剛經前面的發願文等,我們都不加介紹了,由於在座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別要向女性道友介紹一下開經偈。這是武則天這位女皇帝所作。我們研究金剛經以後,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夠脫離三界苦海,而到達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這些等等的問題,希望佛能打開最微妙秘密的法門,統統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看的金剛經,只分為三十二章,金剛經原始翻譯的時候,根本沒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經是一篇連下來的文章,沒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後世所作。金剛經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的。這個編輯人是誰呢?
  • 天雨不潤無根之草,佛法不度無緣之人《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沒有我,他,眾生,壽命的相。須菩提,如果菩薩這麼說:我要將這邊土地布滿佛法,他就不能叫做菩薩。為什麼呢?如來說的清淨莊嚴佛土,不是世俗的理解的莊嚴佛土,是名叫莊嚴佛土,也就是人心中的淨土。須菩提,若是菩薩通達包容,無你我之分,如來就說他是真正的菩薩。」金剛經經後梁昭明太子總共分成了三十二品,這一品是前十六品的總結,也是後半部分的開始。
  • 《金剛經說什麼》:為何叫金剛經
    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然後逐品作了講解。金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裡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96篇今天咱們繼續來分享《金剛經》,這一篇輪到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的後半部分,上一篇我們聊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這次繼續聊後面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