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原來是完整的一本經書,在南北朝時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成32品(章),使得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之後,變成了容易傳誦理解的32個分段,各段補充了濃縮精要的副標題。第一品法會因由分,指事因緣,說法度生,必須因地因人因時,不可輕易說法,機緣不到不說。因地,必須有莊嚴的道場;因人,須有聽法的智慧;因時,需到機緣的成熟。有此三因方能說法,總之成立法會是不容易的。
01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02譯文
(弟子阿難說):這本《金剛波若波羅密經》,是我親自聽到如來佛所說的。在說此經的時候,佛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與有德行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有一天,已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候,大伙兒穿上了袈裟,拿著盛飯的缽,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03感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段文字叫通序,每一部經都一樣,這是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如是我聞:就是我聽到這樣。為經典的開頭語。世尊在《涅盤經》中曾經對多聞第一阿難尊者要求說,凡是他一生中所說的經典,都要在經文的卷首加上「如是我聞」這樣的語句,表示這些都是他親口說的,直接來自於他的心得。「我」指阿難尊者,親從佛聞。因為他是集結經典的代表。一般都稱阿難為「尊者」。這是《阿含經》裡的一個尊稱,事實上阿難也是一個菩薩,而且是證悟之菩薩,因為在《楞嚴經》裡阿難在師尊的幫助下,悟得自性本心,所以說他也是菩薩。
一時:時節到,其理自彰,是為時成就。
一千二百五十位大羅漢生死已了,諸大羅漢全都舍小乘,學習大乘的善根成熟,時節既到,世尊便宣講金剛經。
佛:六種成就中,說法主成就。
佛在梵語為佛陀,我們譯為覺者,覺天地間的真理。覺有兩種解釋,一是外覺,觀諸法空,外不見人過,亦不被六塵所染;內覺,知心空寂,不被邪迷所惑,所以叫覺。
自己覺悟了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稱為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
在舍衛國,祇樹園:舍衛國乃是波斯王的王都,祇指祇陀太子,祇陀是梵語,譯為戰勝,是一個太子的名字。祇樹是指祇陀的樹林,祇陀是波斯匿王之太子。「給孤獨」是一個人名,他舍衛城的人,因為平常樂善好施,是一位大善長者,大家就稱他為「給孤獨長者」。由於給孤獨長者很信仰佛,想請佛說法,於是就看上太子這個園子,做佛的住處最好。他想好後,就找太子商量想買這個園子。但是太向他提出條件,他要是能用黃金鋪滿園子,就把這園子賣給他。給孤獨長者聽後就真的照辦,太子間他誠懇,就對他說不用鋪了,這個園子就算長者的,樹林算太子的。所以就起名叫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說明這個長者喜歡救濟孤獨困苦的人,所以就給他這樣一個美稱。以上就是說法的處所,他們的成就就是六種成就中的處所成就。
很多佛弟子可能已曾在無量劫中與無量佛所種了一份善根,聽佛說法。例如《金剛經》中有:「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佛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從此經文可得知,一個人要相信《金剛經》真的不容易;由此經文可以知道,眾生需要生生世世的溫習像《金剛經》這種第一義諦的法和知見
個人應情願為佛法、為眾生、為正法而努力,實在是因為廣大的佛弟子需要正法,更需要正法的知見。然而大多數人卻是無緣聽聞,乃至修學大乘菩薩正法之知見,就像《金剛經》這部第一義諦的大乘妙法經典並非大多數人有緣聽聞修學。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六種成就中,聽法者成就。大比丘是指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徒眾,梵語為比丘,含三層義:(1)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佛在世時,規定諸位比丘,不得弄食,必須沿門託缽,次第乞食,一方面捨棄驕慢,另一方面體會苦諦,故云乞士;(2)破惡。惡者,身有殺盜淫三種惡,口有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四種惡;比丘出家,持戒清淨,能破身口七支之惡,證得阿羅漢果,出三界火宅,具六神通,所以稱為大比丘。(3)怖魔,比丘受具足戒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以智慧斷煩惱,出三界,了生死,不再是魔王的子孫,故比丘登壇受戒魔宮震動,天魔怖畏。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指三迦葉及其弟子一千人;「二百」指舍利弗、目犍連及其二百弟子;「五十」指耶舍長者及其五十友人出家,共組成一千二百五十人,與佛同住於此金剛道場,聽佛說般若波羅蜜經。
舍衛城橫六十裡,縱二十裡,所以稱為大城。世尊入城乞食有兩種因緣:一是讓城中不能外出的婦女得見如來,供養求福;二是如來本不需食,為了令眾生得福,如來不食而食。智者大師有偈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復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
這一品中有關佛陀生活上的思想行為內容,在其他經典上並沒有,或者說少有的,那為什麼在《金剛經》裡會有呢?佛在這裡當然少不了要教導我們「佛陀在日常生活上的無言教示」。但佛弟子們都知道,學佛喲啊「聞、思、修、證」,看經典是「聞」,聞法之後,就要用心去「思索」。因此,我們在閱讀經典時有沒有用心去思索,不能只用肉眼看,否則沒有多少大利益。利根之人自可從任何一段經文悟入,就看是不是「與佛有緣」了。
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貧而失學,所以並不識字,但他非常孝敬母親,每天上山砍柴養活老母親。一日,在街上聽到有個和尚念經,他不禁駐足凝聽。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感動之情溢於言表。於是,那個和尚告訴他,這是《金剛經》所載,又指引他在黃梅山有位弘忍禪師,正在講授該卷經文,教人見性成佛的道理。
從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親,後來有一位善心人幫助她照顧母親,他安下心去弘忍那裡求道。他每日在米房裡舂米,並暗中修行,終於他領悟到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離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告訴他:不知心,學佛無益,看清此心便為佛。
不久之後,弘忍對弟子們說:我想把禪法傳給人,誰都行。只要你們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語表達出來,而且能適中禪之真髓,我就給予認可。有一位高徒神秀寫了一首偈貼在弘忍經常走過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此偈一貼出,人人稱讚,連弘忍也很欣賞,但慧能卻說:「神秀的偈點到真實,但稱不上十分好。」慧能請人代書寫了一首偈貼在神秀的偈旁邊,偈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看後大吃一驚,因為這首偈把禪的真諦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出來,弘忍的衣缽終於傳給了慧能,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曾經對弟子說過: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一樣死坐著,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寧,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裡愚痴,處處都是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