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些國家,名氣不大,但非常精緻,僅僅用一個「美」字,根本不能形容到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面向波羅的海的國家,就是如此!
早在五年之前,我去了北歐的芬蘭,團友們在赫爾辛基一側,地陪指著隔海相望的地方說:瞧,對面就是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那裡積澱了歐洲中世紀的底蘊,可漂亮著呢!
當塔林這個詞,鑽進我腦袋的時候,望文生義的我,幻想著「塔林」,是不是也像我曾經到過的,仿佛緬甸曼德勒那樣的「千塔之林」呢?
帶著些許的困惑,今年五月,從上海出發到法蘭克福,再轉機前往愛沙尼亞首都,終於見到了縈繞心頭五年之久的「真實」塔林。
初見塔林,上午還是大雨傾盆,中午我們下了飛機,地面溼漉漉的。可是出了機場,前往景區途中,不到半個小時,太陽公公見大家遠道而來,逐漸露出了笑臉。朗潤的天色,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也許是五年的期盼感動了上蒼,修成了正果。
初見塔林,像聖彼得堡。在塔林老城,我們參觀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這是一座建於十八世紀,塔林最大、最壯觀的、最具俄羅斯風格的東正大教堂。它以13世紀抗擊條頓騎士軍團入侵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命名。
教堂位於Toompea小山上,據說那裡埋葬著愛沙尼亞傳說中的民間英雄Kalevipoeg。看了「洋蔥頭式」的穹隆頂建築,不禁使我聯想到了俄羅斯的滴血教堂。
再看塔林,又像CK小鎮。捷克的克魯姆洛夫CK小鎮早已名聞遐邇。那個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頭銜,位于波西米亞南部、伏爾塔瓦河邊、紅色屋頂鮮花滿城的小鎮,激起了無數過客的青睞。
然而,當我走進塔林老城,頃刻迷失在了歐洲中古世紀的古風雅韻中,這座建於13世紀中葉的塔林老城,在歷史上曾經是「歐洲的十字路口」,它作為交通樞紐,連接著中、東歐和南、北歐。經過時光雕琢散發出溫馨而又浪漫的韻味,絲毫不遜色於CK小鎮,因而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當我們佇立在古城的山崗上,俯覽著塔林市全貌,那份愜意,久久難以忘懷。
至此,我才真正領悟到五年前在赫爾辛基,芬蘭導遊描述的:在古老的波羅的語中,塔林就是「水邊的居住者」。妖嬈如水,純淨如水,經過水與天的層層反射,時間在這裡變得微若無聲,似乎忘記了它的存在。
離開塔林,向南驅車130公裡,約一個半小時,我們來到了有「波羅的海夏都」之稱的帕爾努。這個只有5萬多人口的小城,居然是愛沙尼亞的第四大城市,但它作為愛沙尼亞西南部的海濱療養勝地,的確名副其實。
這座類似我國的北戴河的小城,每年夏季,很多當地人、外國人來到帕爾努休閒度假。
美麗的公園,蜿蜒的海灘,柔軟的沙質,溫潤的海水,通往海灘大道兩旁濃密的椴樹;居民們房前屋後開滿的鮮花,空中飛舞的蜜蜂;各種休閒、娛樂、療養設施;泥療、按摩、溫泉洗浴、雷射熱療等完善的保健服務,為來此休閒度假的人們提供了最佳的度假環境。
參觀紅塔是來帕爾努的一個必遊項目,因為紅塔是中世紀以來,帕爾努唯一倖存的防禦建築,成了這座古老城市建築風格的象徵。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以前曾經做過監獄。當然,我們只能從城市沿革的歷史角度去打卡觀賞。
在帕爾努,感受一下波羅的海的海水,還是十分必要的。來到海濱白沙灘,導遊告訴我們說: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面積42萬平方公裡,總貯水量達2.3萬立方公裡,是地球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其得名於從波蘭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波羅的海四面幾乎均為陸地環抱,整個海面介於瑞典、俄羅斯、丹麥、德國、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9個國家之間。
北歐國家普遍寒冷,沿海首都自然是首選。只有德國和波蘭較為溫暖且平原廣闊,所以首都柏林、華沙都在內陸。至于波羅的海的腥風血雨,我們後面再作講解......
聽了導遊的介紹,我若有所思:是啊,讀萬卷書行不如萬裡路!愛沙尼亞,我不遠千裡,為你而來,只緣為了了卻五年「相思之夢」,而今精彩呈現,夢想成真,眼見為實,不虛此行,終於可以面向波羅的海,大聲呼喊:愛沙尼亞,愛上你呀!
實話實說:
正說:愛上愛沙尼亞這個波羅的海的小國,理由很簡單:人少景美,消費低廉。對於大多數旅遊者來說,去歐洲都喜歡選一些熱門的國家,其實,愛沙尼亞這個低調而不張揚的國家,整潔寧靜、原汁原味,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摩登的現代風情,美得令人驚豔。可以說看了塔林,布拉格不去也罷!
反說:前往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國內沒有直達航班,要從莫斯科轉機,或去北歐的芬蘭,從赫爾辛基坐船才能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