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瀋陽國際農業博覽會已經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品牌盛會。以往很多市民早習慣了像「趕集」一樣逛農博會,用大包小裹甚至是小推車來「抄底」優惠的農產品。但今年,農博會的舉辦方式改為線上,市民在家裡通過網絡就可以「雲逛」農博會。
今天(9月19日),第二十屆瀋陽國際農業博覽會在瀋陽廣播電視臺開幕,到本月22號,線上集中開展四天、線上運營365天——瀋陽廣播電視臺記者劉喆在現場感受到線上農博會濃濃的科技感:
本屆農博會線上功能可以面向全球採購商和參展商進行「雲展示」,形成供採雙方對接信息,進行在線對接日程管理,實現「雲對接」。通過在線視頻通話以及點讚、收藏和留言等形式,實現「雲洽談」;還可通過對線上產品搭橋連結電商商城,以及通過聯繫方式促成線上訂單,實現「雲交易」。
瀋陽秋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欒冰介紹,線上展示和交易渠道更加廣泛,要比單純的線下人來人往的買賣更熱鬧,更快速,也督促企業更加自律。「對於我們農業企業來講,線上平臺銷售可最大限度拓展對農產品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大家會更在意自己產品的品質,線上是360度無死角展示,對真正想做好事情的企業來講,會更在乎產品的品質和知名度。」
多家農事企業把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帶到開幕式現場,直接進行網絡宣傳。康平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呂海英推廣的是康平的「寶貝」——寒富蘋果、甘薯和花生。她說,線上農博會可以更快速地把企業推向全國。「為我們企業搭建一個很好的平臺,全國的觀眾都能了解到當地的產品。瀏覽的人群多了,消費者也會越來越多,籤約的客戶、採購商也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產量也會擴大。」
此外,本屆瀋陽農博會是全國首次舉辦的純線上農業領域博覽會,首次融入短視頻、直播帶貨,廣泛應用3D模型、AI智能分析、VR虛擬展覽、智能貿易匹配等多種高新技術手段。本屆農博會也是首次倡導和實施直播銷售和短視頻「全覆蓋」的展會,包括第一書記村、龍頭企業產品等內容,充分發揮網紅在銷售方面的獨特效能。蘇家屯區永樂街道寶相屯村第一書記李科謀帶來了三個街道的十多種農產品,他對線上直播銷售情有獨鍾。「直播時代已經來了,線上銷售是趨勢,我們能集中展示自己的農業成績。有這樣一次展示的機會,市民買菜、百姓賣菜,都會有更多的機遇。」
當然,線上展示與銷售離不開電商的介入,本屆農博會首次將瀋陽市100個電商村全都納入農博會展示主體,進行重點展示和宣傳,推進農村電商建設。市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李雪表示,市供銷社以負責建設的40個電商村為重點,從品牌註冊、包裝設計、產品加工、營銷推廣等方面,對地產初級農產品進行全方位升級。「各電商村已經陸續推出了瀋陽大米、玉米面條、 牛肉醬、辣椒醬、水煮魚辣椒包、酸菜、泡菜等一系列適合在電商渠道銷售的高附加值標準化農產品。市供銷社組織專業團隊為參展產品拍攝了40個宣傳短片,從產品特點、生產過程、產品溯源、安全認證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宣傳展示,助力瀋陽農產品走出本地,走進國內國際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