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音頻丨古今奇談:五龍潭的傳說,有的連老濟南人都不知道
探古訪幽、遊歷山河,聽傳奇故事,得逍遙自在。這裡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音頻欄目《古今奇談》。他是門神,活在每年春節張貼的門神像裡;他是影視劇中英姿勃發的白衣小將,留下很多俠義故事;他是唐初大將秦瓊,史料中陪李世民徵戰的驍勇武將。然而,在濟南人心中,他活在秦瓊祠裡,活在五龍潭一連串怪異傳奇的故事裡。在五龍潭公園北部,有一處唐代風格的四合院建築,這裡就是秦瓊祠。 今年9月29日起,濟南五龍潭景區對遊客免費開放。這條新聞讓擁有29處泉池的五龍潭景區再度成為濟南的網紅景區。到五龍潭餵魚也成為很多遊客到濟南必須打卡的一項活動。 五龍潭是秦瓊府邸? 濟南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唐朝開國大將秦瓊祖籍濟南,唐太宗李世民封秦瓊為唐左武衛大將軍,讓秦瓊在老家濟南修建府第。 秦瓊在李世民當政時去世,秦瓊的兒子住在秦家宅子裡。唐玄宗李隆基末期,寵愛楊貴妃朝政荒廢,秦瓊的兒子看不慣,在府裡痛斥朝廷腐敗、奸臣當道,被小人告發。唐玄宗派人緝拿秦瓊的兒子,還下令抄家。官兵快到秦府時,突然電閃雷鳴,五條金龍在空中飛旋。秦府轟然塌陷,塌陷的地方出現一個大坑,有水流從地下不斷噴湧而出。從此,秦府神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池潭水。 有傳說,曾有水性好的人下到潭中,遊到深處發現一處府院,匾額上寫著「秦瓊府」,裡面用具齊全,有人居住。明代還有人在潭邊見秦瓊顯靈等等,類似傳聞自古流傳很多。 更神奇的是,這處潭水深不可測,無論什麼大旱的年份,從來沒有斷水。所以當地人會在大旱的年份來求雨。因為求雨有求必應,元代有人在潭邊修了座廟,供奉五方龍神。 五龍潭是秦瓊故居的說法,最早見於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養浩的《復龍祥觀施田記》。秦瓊故宅真的在五龍潭底嗎?參與發掘秦瓊父親墓葬的濟南市考古工作人員說,1995年,在濟南經七路緯六路銀行宿舍樓施工時,發現一座石室墓葬。從墓志銘上看,墓主人是唐代開國元勳秦瓊的父親。所以唐代秦瓊府第陷沉五龍潭的說法是無稽之談。根據史料記載,北魏隋唐時,五龍潭還是大明湖的一部分。宋代後大明湖湖水乾涸,才形成五龍潭和附近泉水。 逢亂世或人心向惡,五龍潭必塌陷? 可就算不是秦瓊故居塌陷形成,五龍潭也常常發生怪事兒。當地盛傳每逢治極亂世與人心向惡的時代,五龍潭就會發生異相。有些異相還有書籍記載。 1908年清末,五龍潭突然深夜沸騰,隨即有一處唐代府院浮現,這在《山東志》有明確記錄。 1938年,一夜之間潭中水聲巨響,第二天早水面漂浮大量古書,目睹當時情況的是當時山東民辦大學一李姓教員。 1982年,當時濟南市園林局工作人員對五龍潭進行兩側清理時,曾挖出一個唐代石碑,石碑上寫著「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宅」,至盡保留在五龍潭公園內,多年來,有很多濟南市民在潭邊撿拾古物與器件,不知道從那裡來的。 園內「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古宅」的石碑,是清順治年間濟南的秦氏後裔整修老宅,特意刻了這塊石碑立在大門前。嘉慶、道光年間,破敗的秦氏子孫分割出賣故宅,礙於石碑的聲望沒人敢買房子,才把石碑移到五龍潭公園南門附近,五龍潭內的秦瓊祠建成後,又移到秦瓊祠內。 2004年,五龍潭出現一次塌陷。目睹事件的陳先生說,10月28日凌晨,一聲巨響把他從睡夢中驚醒,第二天一早發現五龍潭的水面咕嘟嘟地湧水泡,像百泉噴湧,持續了約20分鐘,隨後冒水泡的那片潭底整體塌下去,深不見底。塌陷處裂開大口子,周圍聚集了大量的遊魚,深幽幽的裂口,給人一種神秘恐怖的感覺。五龍潭公園找來地質專家,專家說是因為泉水湧動,水一直往上拱,時間久了頂的壓力大就形成了塌陷。 五龍潭潭水深不可測? 網傳在2003年五龍潭也曾驚現異象,那一年濟南各大名泉全部乾涸停噴。五龍潭潭池偌大的水面也縮減至十多平米,但潭內的魚及烏龜卻少見死亡。一些身長一米的大魚甚至不見了蹤影。後來由於濟南地區降雨豐沛。五龍潭水量也恢復到以前,令人驚奇的是,那些大魚和烏龜又出現了。那麼,乾旱時這些大魚都去哪裡了呢? 因為太多神秘傳說,很多濟南市民的口中,常常會有五龍潭深不見底的說法。那麼,五龍潭的水到底有多深呢? 五龍潭池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有餘,水位超過25.8米就會溢出。 1990年,五龍潭水位只有20.6米,水位低於地平面五六米,池子裡已經沒有水了,泉水也不再噴湧,但地下溶洞內仍有水,魚也就跟著下去了。當泉水快斷流時,五龍潭泉群在泉水中佔比重較大,趵突泉、黑虎泉都斷流了以後,五龍潭仍不會斷流。但在正常噴湧時,五龍潭所佔比例較小,大概有10%左右。 五龍潭底部有很深的裂隙並和溶洞相通。五龍潭的泉水是深循環的活水,活水對於魚來說具有很好的生存條件,所以五龍潭有很多魚。乾旱時,地上水位沒有水,魚就跟著下去了,當水位漲上來以後,魚也跟著浮上來。 原來五龍潭的魚還有過這種神奇的旅行經歷。看來,我們在五龍潭餵過的魚,真是一群有故事的魚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音頻事業部出品
綜編 凌文秀
主播 胡泉
後期 胡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