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奇石圈】關注我,每天為你推送有價值的信息!
山形景觀石是賞石的高級階段,這在國內賞石界應該是一種普遍共識。而圈內所廣為流傳的「玩石不玩山,邊都不算沾」之說法,則是對這一共識的有力佐證。然而,雖有這種共識和相關的說法,但我們必須得承認國內的山形景觀石賞藏還處於初級階段。究其原因,除了起步較晚,更主要的則是尚未建立起完備的理論體系,從而使得人們對於山形景觀石的欣賞只能通過感覺去摸索。說到山形景觀石,就不得不提我們的近鄰日本。如果說中國是賞石藝術發源地的話,那麼日本則是現代賞石體系的建立者。在日本,供人欣賞的奇石被稱為「水石」,其所指向的美是聯想山水景狀而產生的閒寂之美。日本水石講求「山水情景」,隱然有奉山水形態為水石第一形態之意。他們或通過水盆細沙,或通過木製底座去置放山形景觀石,並配以字畫、盆栽,讓山水之景更有情致和雅趣。在鑑賞山形景觀石方面,日本也有著較為嚴格的標準,並制定了「形、質、色、肌膚和年代」五大要素(可查看我們此前所發的文章連結《日本水石的五大要素》)。在此,僅列舉一下「形」中的「三面法則」,即「石頭的前後、左右和底面的諧調與否是看石頭形狀的基本原則。」舉例來說,一方遠山石,如果前面有緩坡,而後面是陡壁,則顯然不是呼應和諧。要與前面的緩坡呼應,沒有後坡是不行的。又如,如果山的左端張力強勁,則右端要有相對弱小的張力;如果前後山麓開闊的話,左右的山端和石底的厚度調和又均稱,則可認為合符「三面法則」了。總結來說,日本山形石具有形體較小、山勢較和緩、底座樣式較簡單等幾大特點。其中,日式底座和水盤都顯得十分簡單,多以簡單線條和造型出現,以求充分展現石頭本身的美而不過多的附加人為的因素,這也是日本賞石藝術中反映其文化中「隱忍」「小我」「崇拜自然「的特點。或許,我們不能完全照搬日本水石中對於山形景觀石的理論體系,但我們至少可以通過交流與欣賞加以借鑑。期待中國賞石界能夠儘早建立起完備的賞石體系,早日改變「內熱外冷」的賞石局面,從而與亞洲及歐美同行建立有效的交流網絡,以迎接全球性賞石熱潮的到來,真正將我國的賞石文化發揚光。若支持原創,別忘了點右下角的【在看】鼓勵一下,謝謝!《奇石圈》中國石文化精品微雜誌
「顧問團隊」
戴平均 李勝民 林同濱
危 華 溫偉明 餘含兮
袁中文 張致權 趙芝慶
.
(按照姓氏首字母先後排序,名單持續增加中)
主編:濟川
副主編:辛思晴 琴韻 桃源石夫 快楽鉮佡
▼
喜歡你就打個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