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當地時間)在巴黎召開了BIE(國際展覽局)總會,宣布了2025年世博會主辦城市為日本大阪,瞬間點燃了日本人的激情!當天晚上就在各地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特別是在大阪道頓崛等待結果的日本人,更加的激動。這是大阪市第二次承辦世界博覽會,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70年。
1970年大阪世博會開啟日本新時代
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對於日本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這個是繼1964年東京奧運會以後,日本舉辦的第二個世界性博覽會,是當時日本宣傳自「國家」的重大時機。當時日本經濟經過戰後的高速發展,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的貿易也擴展到世界各國。通過世界性的博覽會除了宣傳國家形象以外,也能夠推動日本企業的進一步國際化。在日本被稱為「大阪萬博」,吸引了來自全世界超過6400萬人的參加。
當時日本正在經濟告訴增長期,而將這些經濟發展帶來的果實呈現給世界的機會就是--大阪萬博,而且也是有著一種承上啟下之功, 表達了日本人對下一個時代的希望和夢想。在經濟大發展的同時,日本人的思想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尚界的品牌逐一走向全盛,這一點從當時的流行語就可以看出一二:汽車、豐田、花王、上島咖啡。這是從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走向精神生活追求的一個象徵。
時隔55年再次舉辦世博會的意義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並非只是日本再次舉辦世博會的消息。而是從背後來看,日本人究竟將什麼樣的情感寄托在這次大阪世博會之上。1970年的世博會是當時最大的盛會,吸引了來自全球77個國家的6421萬8770人參加,會場面積330ha,僅僅門票收益就達到了350億日元,飲食業的收入更是突破了400億日元。當時代表著日本世博會的是一個叫做「太陽之塔」的建築,分為三層含義,分別代表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之後1973年,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陷入了低迷狀態。雖然在80年代再次回到了頂點,但是由於美國的廣場協議,讓日本陷入了長達20年的經濟蕭條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是謳歌日本最後繁榮的的巨大盛會。所以日本人民對於大阪世博會,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也就代表著這次世博會的意義將非比尋常!
面向未來的「大阪世博會」
如果說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更多的是對日本實現經濟崛起的謳歌,那麼2025年世博會則代表著日本對於未來的一種「憧憬」。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の進歩と調和」(中文:人類的進步和和諧;英文:Progress and Harmony for Mankind),2025年日本世博會的主題是:「いのち輝く未來社會のデザイン」(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設計)。從主題我們就可以看出,主題已經完全不同,日本想要通過人工智慧和VR等技術打造場館,展示日本最前沿的科技。同時為了表達「共生」社會的理念,本次大阪世博會並不會設置所謂的「主場館」,而是分散進行展出,以表達「非中心」的世界觀。
這次舉辦世博會的地點是一個叫做「夢洲」的人工島,預計到場人數為2800萬人。關於夢洲,其實和2008年奧運會也有一定的關係。夢洲是大阪市從1977年就開始建設的人工島,曾經構想在這片土地上集中「以信息通信為中心的產業」,將其規劃成大阪新中心的城市。然而天不遂人願,隨後日本進入了經濟蕭條期,並未按照計劃進行興建。之後大阪將這塊地計劃用作2008年奧運會的選手村進行使用,結果此次幻想也被北京所打破。但是本次的成功申辦到了世博會,又能夠繼續開發這個被遺忘的「島嶼」,根據日本綜合研究所統計:預計在2025年,世博會能夠給日本帶來2兆6100億日元的經濟效果。就連大阪市的市長也說到:這塊地方會成為如名字一樣的「夢想之島」。
意外的反對之聲
但是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像大阪那樣期待著再次舉辦世博會,也有很多對於日本世博會的反對之聲。其中具有代表的就是這位日本神戶女學院大學的名譽教授內田樹先生,他在自己的SNS上這樣說到:「大阪萬博招致が決定したとのこと。「え」と絶句。「金が欲しい」以外に何の動機もない萬博の開催がどのような悲慘なかたちで終わるのか、想像すると悲しくなってきます。」(當聽到世博會在大阪舉辦的消息時,我只有「欸」(驚訝))的無語。我想不到除了「想要掙錢了」之外的動機,究竟會以什麼樣悲慘的形式結束呢,稍微想像一下我就十分悲傷!)
據相關消息,本次日本為2025年世博會準備投入如下資金:會場建設費用1250億日元;事業運營費用約820億日元;相關事業費大約730億日元等。內田樹在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次世博會的目的只是經濟效果,沒有諸如傳遞給未來消息以及未來願景的歷史意義。等舉辦後留下的只是廢墟,還要陷入長期的負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