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新一屆歐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歐洲時報1月17日秋狸編譯】近日,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宣布啟動一項為歐盟國家最低工資提供法律框架的項目,再次引發人們對於歐盟28國能否達成統一最低工資的討論。法媒認為,該項目障礙重重,成員國之間難以達成共識。
歐盟最低工資,老調重彈
綜合法國《十字架報》、《世界報》、法國BFM電視臺報導,1月14日,歐委會宣布啟動一個新項目——建立一個有關歐盟最低工資法律框架的機制。委員會設定了三個月的討論議程——6周磋商,6周制定具體條文,預計將在夏季完成並提交給各成員國和歐洲議會。
「該項目並非旨在確定一個統一的歐洲最低工資,也不是迫使歐洲所有國家都要建立最低工資機制。」歐委會副主席,拉脫維亞人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說。他表示,這個議題重新提上議程,主要因為對某些國家長期實行社會傾銷、國家間爭搶勞動力以及不正當競爭的擔憂。歐委會現有的構想是制定一個各國都能夠應用的計算最低工資的標準,例如,取每個國家的工資中位數作為相應的最低工資。
「歐洲最低工資」這一話題並不新鮮,自1992年就開始出現,然而一直沒有實現。上一次提出是在2017年,時任歐委會主席的容克提出了一個社會權利底線計劃,歐洲最低工資標準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歐盟內有22個國家在法律中規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德國在2015年不情願地加入)。餘下6國(義大利、賽普勒斯、奧地利、丹麥、瑞典和芬蘭)根據國內行業規範實行最低工資,無意在法律層面上建立最低工資標準。
圖為歐元紙幣。(圖片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反對者眾:北歐與東歐為首
報導稱,項目提出後,有些人對歐委會在這一問題上的合法性提出質疑,更多人從現實層面否決了這個提議:28國間的差異過大,要想設定一個統一標準,使得每個歐洲人都在自己生活的國家能夠活得體面,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在反對聲中,來自東邊與北邊的意見尤為突出。東歐國家的優勢是勞動力廉價,他們擔心歐盟會要求他們提高最低工資,這會使他們失去現有的競爭力。
而北歐三國(丹麥、瑞典和芬蘭)同樣反對歐盟整體的法規,認為這會破壞本國現有的經濟與社會模式。目前,三國的工資水平由僱主與工會談判達成的集體協定決定,每兩到三年,工資收入會在集體協議的框架內進行重新調節。經濟學家斯凱丁格(Per Skedinger)認為,這種「自我調節」型系統有靈活性的優勢,一百多年來運行良好,並比歐洲其他國家都表現出眾。
目前,實施最低工資標準的成員國差異巨大,據2019年上半年數據,保加利亞每月最低工資為286歐元,盧森堡為2070歐元。很多人認為,應該使用購買力標準來比較工資水平,因為各國的商品與服務價格有很大差別。
此外,經濟學界一直有觀點認為,最低工資本身就不是消除貧困的正確工具。
無論如何,歐委會現階段只提供了構想與框架,具體如何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將由其合作夥伴——代表僱主的歐洲商業聯合會(BusinessEurope)以及代表勞動者的歐洲工會聯合會 (Confédération européenne des syndicats)負責協商完成。
《世界報》稱,雖然現在評估其可行性還為時過早,但可以看出,馮德萊恩這一舉措標誌著她建立一個更加社會主義化歐洲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