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家校之間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孩子的教育不能完全依賴學校、教師,也不能單獨拋給家庭、家長,而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協作、相互補充,從而形成合力,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順利前行。
家校合力已有諸多探索和成功經驗,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也進行了多年嘗試,其中組建家教「小分隊」簡便易行且效果較好。
組建家教「小分隊」,首要的是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家校共育的理念很容易獲得認可,在此基礎上,我依據家長的工作性質、興趣、特長、時間確定申報項目,將家委會細分為班級事務協調部、閱讀分享部、戶外遊學活動策劃部、校外路隊陪護部、社區資源共享部等多個專業委員會,既充分挖掘利用了家長資源,又實現了「我管別人,別人管我」的互管模式,更重要的是在「比學趕幫超」中,家長的角色與班主任的角色不再割裂。
組建家教「小分隊」,重要的是確定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我和家長研究、創意、策劃、實施「家本課程」體系:有關於親子共讀的,有關於融入大自然的,有關於走進科技館的,有關於自理技能的,有與山區孩子「手拉手」的,有尋訪家鄉風土人情的……每月報一次計劃,交由相應的專委會牽頭人落實。
組建家教「小分隊」,關鍵是要科學合理落實。各專委會根據磨合後的效果,在班主任的協調下,組建了6個「小分隊」,一個小分隊約10個家庭,相互攜手、結伴同行,為家長、孩子之間的交流搭建平臺,達到「合作共養」的效果。閱讀課程,推薦適合孩子的閱讀書目,鼓勵孩子每日一讀、親子共讀;高雅課程,帶孩子訪名人、賞名畫、聽名曲,讓高雅藝術走進孩子心裡;自然課程,陪孩子看日出、聽蟲鳴、看星星、觀螞蟻,讓孩子走進大自然這本教科書、實驗室;技能課程,教孩子生活自理、烹飪、茶藝、養花等,讓孩子做個能自理、生活有樂趣的人;遊學課程,讓低年級學生走進鄉村山區,感受泥土氣息,與山區的孩子「手拉手」,高年級學生了解自己所在縣區的所有鄉鎮,熟悉自己的家鄉文化、風土人情等。
「小分隊」自主開展活動,增進了孩子和父母的感情,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相處與合作;家長也可以在活動中更全面地了解、認識孩子,學習借鑑別人的教子經驗,交流教子體會。
現在,家教「小分隊」大多利用周末或節假日一起聚會、外出參觀等,同樣的問題,共同研討、共同協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做到優勢互補。有孩子說:「我們一起郊遊、聚餐,好像不再是獨生子女了,感覺不再孤獨,比一個人面對老爸老媽強多了。」有家長說:「我們這些素不相識的家長成了朋友、知己,從自己孩子那裡了解不到的東西,從孩子的夥伴那裡可以了解,也可以從其他父母那裡得知。」
孩子的成長教育,不是學校尤其不是班主任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家長的鼎力相助、協力配合。只有家校協作、家校共育,才能讓教育效益最大化,只有家長、教師共同做孩子成長的護航人,孩子們才能身心健康地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襄陽市恆大名都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8月2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