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供參考,照搬需謹慎。
2020年8月8日下午,學生付思偉(化名)給我發來信息,她被中央音樂學院錄取了(音樂學專業)。我讓前臺查一下付思偉學琴的時間,回復是:2017年7月16日,當時是初三剛畢業。由此我聯想到了2007年的一個帖子。
2007年,我在網上發了一個帖子,題目是《零基礎兩年學到740》,馬上遭到很多人反對,我的教學方法像哥白尼的日心說一樣,在一些同行看來,簡直不可理喻。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和他們爭論,也解釋不清楚,於是我再發帖時隱去了真實姓名,小心翼翼。此後,一個個成功的例子,一篇篇教學案例驗證了我的教學方法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教學是學問,需要不斷研究才能提高,不能總是老一套。原文如下:
鋼琴課記錄:零基礎兩年彈到《車爾尼》740(2007-7-16)
學生情況:賀悅(化名),鄭州市二七區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1994.4.5生,2005年6月27日第一節課,零基礎,已經彈過的教材有:《小湯》1、2冊;《拜厄》全部(民歌除外);《車爾尼》599大部;《萊蒙》大部;《車爾尼》849全部;《車爾尼》299全部;《車爾尼》740前部(正進行);《巴赫初級》大部(正進行)。
2007年6月15日上課記錄:
1、《車爾尼》740 加快 No9、No14
2、《車爾尼》740 複習 No15、16、17、
3、《巴赫初級鋼琴曲》複習No 12、14、15
4、《巴赫初級鋼琴曲》練習No16、17、18
5、《車爾尼》740No11準備參加比賽:要求精練,注意左手控制,樂感,右手力度變化,表情動作等
得分:130
註:《車爾尼》740要求每條通過3次,得3次分,第一次要求基本熟練,每行得1分;第二次複習要求不斷不錯,每行再得1分;第三分要求加快速度,基本達到要求,但還不是精練。學生全部是自己練,發有專家示範光碟,家長陪練。每次上課做記錄,學生自備筆記本並自己保存,每次上課帶來,家長跟著聽課,並做記錄。
《巴赫初級》要求每條通過2次,第一次基本熟練即可,第二次(複習)不斷不錯,有風格音色等要求,共得兩次分,非精練。
《車爾尼》740第11條準備參加暑假的一個比賽,要求精練。
14條加快沒達到要求,本次上課未得分。
上課時間約45分鐘。
分數是激勵機制的重要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潛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改革要點:1、啟蒙好;2、注重了能力培養;3、激勵機制起了很大作用;4、巴赫上得晚,因為是自己練,晚到學生不覺得難:5、每次上課只彈一本教材。
以上是帖子內容,下面就帖子進行簡要說明:
1、入門三個關口順利通過,包括興趣、認譜和彈奏方法;
2、從開始注重培養獨立認譜能力,現在所學東西全部是自練,首把手教成為歷史;
3、老師給分數,家長把分數變成獎勵,什麼道理都不用講,學生練琴就是為了掙分;積極性高漲;對於一個感性的兒童來說,哄比講道理更有用;
4、何時上巴赫,學生總是不喜歡彈復調,教得也吃力,乾脆上得晚些,晚到學生不認為難為止。現在大部分學生是299後面上的巴赫,其中一個學生在一個多月就把巴赫初級整本彈完了,並且喜歡上了巴赫的風格,而以前是手把手教一首都困難;
5、鄭州第一個每次只彈一本教材的學生,但是養成了整本彈的習慣,849,299一條不拉,以後的教材,也計劃整本整本地學習。可惜在巨大的網絡爭議中,學生流失了。
6、為了鍛鍊上臺,參加過幾次比賽,彈得都是練習曲。
7、原計劃2007年考業餘9級,但是恐怕影響狀態,就沒有考。
8、中間彈過部分樂曲,所有音階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完了。
9、這個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常規裡是一個名詞解釋「拜厄感覺」。
10、牢牢地抓住了每個時期的主要矛盾,牢牢地抓住了練習曲這條主線,教材好似單一,但是遵循了教學常規的「梯子原理」。從一個層次上升到另外一個層次,一個梯子就夠了,梯子太多沒有意義。
11、實際上通向目標的路很近的,只是路上有一個障礙,這個障礙就是認譜。很多人是繞著走的。逐條學習、選擇性精練與跳著學習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12、我沒有要求賀悅背譜,也沒有要求他視奏,實際上他以良好的視奏來練琴,也都背會了。
13、作為非精練的教材,2年彈到740和7年學到740的效果還是有區別的。
14、聽說這個學生曾經將《新華字典》倒背如流,我只是把他的高智商和我的教學方法結合了起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