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藝解構生活,
成就煙火氣中的藝術行動派,
讓日常趣味變成高級審美。
今日主題:人工智慧中的魔幻畫家。
藝術+
陳丹青曾說這個時代不是繪畫的時代,不需要那麼多的繪畫。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傳播方式已經不是繪畫而是影像。但這不妨礙越來越多的AI「藝術家」進軍繪畫領域。
人工智慧時代,哪些工種會被機器替代?這等世紀焦慮,最為安心的或許要數那些藝術工作者,因為藝術和創造往往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所難以做到的。但他們能否笑到最後?……這裡,要向大家介紹幾位AI畫家,風格迥異,畫技嘛……捉摸不定。其中有不少都開過自己的個人畫展了,有些為電影、報刊供圖,而有些還在實驗室接受訓練。
傳統派:機械手臂的藝術進擊
說到現在,嚴格說來,AI能畫的一個都沒有,因為他們都是採用數字輸出,並沒有用筆繪畫。追根溯源,他們的老祖宗AARON反而是一個傳統的畫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專注水彩作畫40多年。發明者是前藝術家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教授哈羅·德科恩他於1973年開始致力於藝術創作計劃,名為AARON,同時他也是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的訪問學者。
哈羅德科恩1995年看AARON畫畫
AARON的繪畫能力逐年提高,80年代學會了將物體或人物放置在三維空間中,並且從1990年起可以用彩色繪畫。最後,它的繪畫作品進入了許多世界主要的藝術博物館,並進入私人收藏家手中,這些收藏家為AARON的藝術品付了數百甚至數千美元。
1992年 AARON作品
AARON 還是一臺很原始的繪畫機器,他教它混合塗料(織物染料,而不是油),甚至給它一種想像力,可以在沒有照片或其他人類輸入參考的情況下繪製人物形象的靜物和肖像。
Final Approach是2013年AARON最新的繪畫作品之一
拼貼派:文字轉圖片的新聞插畫師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教授西蒙·科爾頓於2001年創造了「the Painting Fool」,他最初的意圖僅僅是編寫能夠將照片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軟體。該程序逐漸變得更加複雜,從圖形過濾器和Photoshop等程序中期望的其他元素轉變為情感建模,能夠更鬆散地理解想法並能夠演變其場景描繪而無需具備任何特定參考圖像的能力以及隨意繪製的能力。
這張圖,就是該軟體下載了阿富汗戰爭的新聞故事,並確定了它用於在Flickr上查找相關圖像的關鍵字。然後,The Fool在一幅拼貼畫中展示了這些圖像的美術作品,將一架戰鬥機與一個爆炸物,一個家庭,一個阿富汗女孩和一個戰爭墳場並列在一起。
如果有這項技能,倒是能誕生不少AI圖書插畫師。
抽象派:如果能重來我想當達利
上述的還具有一些色彩衝擊的美感,但下圖的創作可能會帶給你不適感。
2018年3月,人工智慧又有了藝術方面的進展——一個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高中畢業生羅比-巴拉特(Robbie Barrat)在網上發布了讓人顫慄的計算機藝術作品。他開發的AI系統,使用一種計算機神經網絡程序通過觀察成千上萬張藝術裸體肖像,然後讓它自己創作的作品。
這些作品只能被描述為超現實的,臃腫的,就像一個更加瘋狂的達利和一個頭暈的畢卡索聯手製作的藝術品。大多數裸體看起來像是在炎熱的一天裡融化的肉團……但細思極恐,這就是人工智慧裡,我們人類的樣子嗎?
這應用到的技術其實是生成對抗網絡(GAN)的算法,其中兩個神經網絡互相競爭以獲得更好和更好的效果結果,直到達到期望的結果。簡單來說,一個是畫師一個是品鑑師,反覆「重畫」之後,直到AI畫出最貼近完美的畫作——該算法的「品鑑部分」已經在81,500幅繪畫上進行了訓練,水平已經達到區分不同風格的藝術,如洛可可式或立體派。相信在兩個好兄弟的互相監督、修正之下,AI能夠創建出自己的繪畫風格。顯然,羅格斯大學藝術學院和Facebook合作開發的AI比較有慧根。
AI一代的藝術,羅格斯大學藝術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發
魔鬼派:谷歌DeepDream的夢魘
2015年,Google和Facebook合作開發的DeepDream問世,最初僅僅嘗試著讓運行相關算法的電腦識別照片中的實際物體,而不是想讓 AI 作畫賣錢。
經過一系列調整和複雜優化,這個 AI 系統終於可以將圖片中的物體按照自己的理解"臨摹"出來。除了細節上還不夠嚴謹和完整,AI 的"臨摹"作品已經初具輪廓,但怎麼感覺到處都是狗頭?
其風格詭異違和,充滿了異世氣息,甚至有些恐怖。網友們將DeepDream這個英文名翻譯成「深度夢魘」,果然很合適它的畫風。
谷歌就為其舉辦了一場叫做「深度夢魘——神經網絡藝術」畫展,並宣布將展示幾種不同風格的畫作,其中就包括:迷幻、海景、梵谷、以及狗!
這些DeepDream的大作,你都能猜出原圖嗎?這遊戲,我們可以玩一天!
這張畫在畫展上被賣出了8000美元的高價,也成為了當時轟動不小的新聞。
學院派:中規中矩異常乖巧
Pikazo的名字來自著名畫家畢卡索。它的畫畫方法和夢魘類似,就是都是要選一張照片和一張繪畫作為結合:
建築照片被仿梵谷風格繪製
Pikazo發明者是德國工程師Rosenberg,他的靈感正來自夢魘的那場畫展。看過之後,他決心改良夢魘的算法,讓它從夢想中走向現實,變成更加平民化,甚至人人可用。然而他努力之後,Pikazo繪製每幅圖畫仍需要30-45分鐘,渲染過程直逼CPU的使用極限。
於是,Rosenberg找到了英特爾,在藉助後者強大的CPU的幫助下,最終Pikazo目前繪製一幅高清圖像的時間已經縮短到了5分鐘左右,通過英特爾的雲計算實現,同時繪製成本也從原來的15美元降到了1美元。
極簡派:把複雜簡單畫出來
除了夢魘,谷歌的AI畫手還有一個溫柔貼心派的——由 Google Creative Lab 運用機器學習技術,推出 AutoDraw,只要大致畫出雛形,Google 運用機器學習就可以「猜」出來你想畫出什麼。
AutoDraw 介面類似電腦的繪圖工具,AutoDraw 是網頁介面,不論是在手機、平板、電腦上的瀏覽器,都能順暢運作。儘管 AutoDraw 介面類似畫圖工具,但是最特別的地方是運用機器學習。
Google 使用合作藝術家的畫作,猜測使用者想畫什麼。使用者只要挑選心中想畫的東西,像是雨傘、房子、汽車,之後 AI 會猜你實際上是畫什麼,列出可能結果清單,原先的隨手塗鴨就變成藝術家等級的畫筆,後續可以用其他工具修改成想要的畫面,並且下載完成的畫作。
點擊播放 GIF 1.8M
AudoDraw 背後運用去年推出的 Quick, Draw! 技術,用類神經網路來猜測繪者到底在畫什麼。它甚至能幫你補完未完成的塗鴉,糾正其中的錯:如果你花了一隻三隻眼睛的貓,Autodraw會去掉一隻眼睛。
這個中規中矩,又有糾錯功能,是不是和現在的手寫輸入法很像了?
野獸派:幾筆化成貓怪
如果說,之前都是AI理性的分析運算結果,如果其中加入了人為變量呢?人和AI共同畫出的畫是怎樣的?
2017年網絡上頓生出了名叫edges2cats的火爆應用,看名字就知道,這款應用就是把網友用滑鼠繪製的輪廓線轉變成貓圖的應用。先來看看它正常發揮的樣子:
這個應用的發明者Christopher Hesse,他可能怎麼也想不到,這款應用現在早已被網友們玩壞,因為網友畫出來的貓貓,都是下面這樣的:
龍貓也行。。。
哥斯拉貓,龍貓,章魚貓都來了,這哪是畫貓啊……是生物入侵!
但這款現在被當作搞笑小遊戲的畫貓軟體的靈感,來自於一篇非常嚴肅的學術論文——2016年11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加州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BAIR)發布了一篇關於關於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將虛擬圖像轉換為現實照片的文章,並開源了這一算法。當時的論文中,這個算法還是這樣用的:
畫房子
畫包包
萬萬沒想到,那個叫Hesse的腦洞青年看到這個算法之後,直接利用2000多張喵圖和簡筆畫,就把這款AI培訓成了這個畫風清奇的樣子。
各位畫家大可放心,短時間看來,人工智慧還沒有搶你們飯碗的能力。
儘管眾多AI已經有能力繪製出足以媲美人類藝術家的精美畫作,但現在所有這些AI都還是需要參照大量歷史上的人類藝術家的作品作為風格參照。
AI的各類「畫家」身上體現了「與創意相關的某些智能行為,如技能,欣賞,想像力,學習,意圖和反思。」學習能力不容置疑,它可以欣賞人類的情感,並通過自我定義的情緒發展指導自己繪畫,但它們實際上還是從未創作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人類藝術家們鬼才般的「憑空創作」能力,AI們還沒有掌握。
高級的繪畫技能一定要求創作者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學習繼承所有前人留下的作品和技術之外,一定要有創新的野心和欲望,一定要有超越甚至推翻顛覆前人的能力,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表達和情感宣洩,形成所謂的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人工智慧如果發展到了這一步,一定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意識存在,它如果能夠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繪畫作品,也就能夠做出其他與眾不同的事情,可能不是搶飯碗那麼簡單的了……你想要這一天的到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