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最具盛名的古老奇書。該書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也眾說紛紜。《山海經》如今傳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
後世專家認為,其最初成書年代大約是先秦時期,最後4卷《海外經》乃西漢初年作品。
且不討論《山海經》作者以及成書年代,不少歷史愛好者認為:《山海經》更像是一本神話書。還有不少朋友覺得:《山海經》是一本地理書。
從細節來看,《山海經》到底是偏向哪種領域的書籍呢?
自從《山海經》成書之後,歷朝歷代的文人大家都對其進行過解讀。從目前來看,至少有上百種對《山海經》不同的剖析論調,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甚至連史記作者司馬遷直言,不懂《山海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書籍?(餘不敢言也)
近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墓葬出土相關文物,也讓《山海經》真實面目被慢慢揭開。
比較"大眾的看法是,《山海經》是一部志怪古籍。因為書裡有大量神話傳說,比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都是從《山海經》中流傳而來。
還有戰神刑天,以及三皇五帝等延伸出的小故事,以至於這本書與《封神榜》《西遊記》相差無異。
根據這一論調,大部分人覺得《山海經》沒有那麼神秘,它類似於富有想像力的志怪神話小說。
相關專家們,拿《山海經》中的細節與現實進行對比,也是決計找不出任何蛛絲馬跡。畢竟《山海經》只是一部神話書,神話書本就是靠著作者天馬行空想像力,撰寫出的不具有既定事實的書籍。
總之,《山海經》是神話書的論調,得到不少歷史愛好者的認可。
還有不少人覺得,《山海經》具有很高的歷史學以及文學價值,還反映了古代部落之間的鬥爭。
此外,《海外經》《大荒經》中,更有無數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巫術,宗教等等民俗文化的記載。因此,《山海經》等於是封建時期百科全書,更傾向於將《山海經》認定為是我國古代的地理書,或者說博物志。
甚至通過動物學家的詳細研究,《山海經》內記載的一些"怪獸",就是今天的河馬,長頸鹿,犀牛,犰狳等動物。
或許是數千年前的中國人,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文化記憶,再將其完整地記錄下來,便造就了《山海經》如此龐大的世界觀。
綜上所述,《山海經》或許是神話書,也有可能是地理博物志,是如今人們對於這本書最為大眾的兩種看法。
拋開這兩種主流觀點,近現代還有不少對於《山海經》的歸屬論調。
比如,文學大家魯迅將《山海經》定義為"方士之書"。什麼叫做方士書?上古時期統治者們出兵前,或者國家發生大事的時候,就會讓巫師和方士展開祭祀活動。
在祭祀活動中,有一整套旁人看不懂的動作或者是典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山海經》就是這些方士的說明書,指導他們如何在祭祀活動中,用哪種方法迎合統治者的想法。
依我之見,不管是魯迅的觀點,還是現代兩種主流看法其實都有道理。
《山海經》裡的自然景物還有山川河流是非常具有套路和規律,基本上都能從現實當中找到相對應的參照物,可是細節上又有了區別。
至於說什麼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這些神話小說,則更像是古人之間口耳相傳的小故事,或者部落鬥爭之間的片段細節,被記錄下來,以至於以訛傳訛到今天。
魯迅認為《山海經》是社稷祭祀時的說明書,這個說法也很有道理。
譬如,故宮南面的五色土社稷壇,就是上古時期祭祀活動的遺留物。其他相關史書記載,祭祀典禮中確實有很多蛇身人面怪物。
所以說,《山海經》記載的一些怪物,也有可能是古代方士需要扮演的對象,其目的還是讓這場祭祀活動更加順利,以達到某種特殊目的。
很可惜,我國古代這些關於祭祀的書籍並不多,只能通過相關墓葬的發掘實物進行佐證。
總的來說,《山海經》記載的有可能是,先秦時期,統治者們祭祀過程當中需要遵循的習慣,慢慢發展到西漢初期,祭祀活動典禮的步驟逐漸完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山海經》到底是什麼類型的書籍,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關鍵的是,這本奇書包羅萬象,充滿神秘色彩的諸多故事。
大家買上一本《山海經》,無論從任何角度去閱讀理解它都能大有收穫。每位中國人若想更好地了解老祖宗的文化習俗,讀一讀《山海經》可以得到更多新認識。
以下這版《山海經》,有數十位歷史學者給出的深刻分析和解讀,極具學術意義。買上一本回家,大人可以帶有辯證性的眼光觀看,孩子們則是可以通過天馬行空的角度閱讀這本奇書。畢竟,《山海經》包羅很多不同類別的知識,多讀一讀,增長見聞,沒有任何壞處。
參考文獻:史記、中國小說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