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o
2016年,《釜山行》橫空出世,為韓國喪屍片殺出了一條血路。
幾年後,喪屍片愈發壯大,成為韓國恐怖片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亞類型。
而且,在喪屍片這一大框架之下,韓國創作者還腦洞大開,為其注入了不少元素——
引入動畫元素,拍出了和《釜山行》共享同一個世界觀的《首爾站》;
引入古裝、權鬥元素,拍出了好評如潮的《王國》;
引入喜劇、溫情元素,拍出了反套路的《奇妙的家族》。
這股喪屍大潮並沒有因疫情的到來而偃旗息鼓。
相反,它還以救市之姿重裝歸來,在當下點燃了韓國民眾的觀影熱情。
最近兩個月,韓國院線的票房月冠軍全部由喪屍片包攬。
一部,是6月24日上映的《#活著》;一部,是7月15日上映的《釜山行2》。
前者是劉亞仁、樸信惠主演的熱門新作,後者是暌違四年等來的喪屍續作。
然而,電影問世後,它們卻不約而同地都走上了撲街的道路。
其豆瓣評分,無一例外,都低於6分。
讓人不由暗暗感嘆:我們果然還是高估韓國電影人對喪屍片的創作能力了!
有意思的是,雖然口碑不佳,但這兩部電影,卻爛得不盡相同。
究其根本,主要在於它們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創作路線——
《釜山行2》走商業大片路線,借鑑了《瘋狂的麥克斯》《寂靜之地》《角鬥士》在內的多部電影;
《#活著》走文藝小片路線,開創了「密室喪屍片」的新類別。
與各類商業元素堆砌出來的《釜山行2》相比,《#活著》在題材上的新穎度方面更勝一籌。
所以今天,我們就「士兵裡面拔將軍」,先來重點說一下它。
《#活著》的片頭,和《王國》有點類似,都是圍繞喪屍來源而展開。
《王國》的片頭,呈現的是煉屍,充滿了儀式感。
只用寥寥幾個鏡頭,就交代出了一場古法煉屍的宮廷秘辛:神草入藥,眉心扎針,藥澆口中,吹煙入鼻……
而《#活著》的片頭,呈現的則是病毒感染的全過程,交代了喪屍病毒對人體器官所進行的侵襲與腐蝕。
既直觀,又觸目驚心。
劉亞仁飾演的男主,是一位遊戲宅,電影剛開始沒多久,他就陷入了喪屍圍城的生存絕境。
走投無路的他,被困在家裡,在沒有WIFI、沒有簡訊、缺乏飲食的情況下,拼命求生。
導演從日常出發,向觀眾發起疑問:假如喪屍突然爆發,你該如何脫困?
片中故事,主要發生在兩棟公寓樓裡。無論投資,還是體量,都不算大。
但導演的野心卻很大,想利用新穎的概念來撬動商業回報,大有四兩撥千斤之勢。
不過,根據影片的最終呈現來看,《#活著》所達成的完成度,卻顯然並不令人滿意。
電影裡的兩位主角,絕大多數時間,都躲藏在封閉的家裡,無論是活動範圍、還是焦點視域、亦或與外界發生的摩擦,都十分有限。
前面三分之一的劇情,都是圍繞男主緊張、焦慮、懷疑人生而展開的獨角戲。
不難想像,導演一定是想以倖存者遭遇喪屍後的生活變化作為切入點,來呈現主角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
願景是好的,可是拍攝出來,卻全然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為他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觀眾是奔著什麼去看喪屍片的?
答案很簡單,是驚險的情節和感官的刺激。
《#活著》裡的驚險設定,卻似乎並沒起到這種效果。即便偶爾冒出一些驚悚橋段,也都只是草草收尾,沒有延伸出大的敘事衝突。
與其說這是一部完整的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局部有突破但整體「蛇頭蛇尾」的災難片段。
只有劉亞仁貢獻出的表演,稱得上是全片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作為韓國的「忠武路四小生」之一(其他三人是宋仲基、金秀賢、李民基),劉亞仁不負觀眾所望,再次用演技證明了自己。
他將身處絕境的焦灼感,遊刃有餘地表現了出來,精準拿捏住了男主的性格和情緒,簡直就是遊戲宅本宅!
只可惜,由於劇本太過單薄,《#活著》並沒有給劉亞仁提供足夠充足的發揮空間。
片中推動敘事發展的,就只有男主出於本能的求生意志,並不存在價值觀和情感層面的深層動力,讓觀眾無法體會到「無論多難都要活下去」的慘痛力量感。
從災難爆發時的驚恐,到躲藏多日後的麻木,再到全力脫困時的暴走,每一種情境單拎出來,都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可以詮釋出「活著」的內涵與價值。
可該片自始至終,對「生」的價值討論,卻都表現的非常寡淡,僅僅將「求生」作為推動進度條的功能性因素,並沒有對其進行追根究底地深入挖掘。
如此設定,對劉亞仁這樣的演員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浪費。
同樣的角色塑造問題,女主身上也有。
女主一出場,就帶有明顯的主角光環。
大部分時候,她如工具人一般,生硬地為劇情服務。
要麼及時出現,制止了男主的自殺行為;要麼一路開掛,在喪屍圍困下突出重圍。
就算後來被人下藥迷暈,也可以及時醒來,在雙手被縛的情況下,從喪屍口中逃生。
這些bug,不但削弱了人物的厚度,而且還削弱了劇情的飽滿度,令該片由內而外,都散發出一股濃濃的廉價感。
此外,作為一部災難喪屍片來說,《#活著》對災難場面的呈現,同樣也顯得乏善可陳,沒有帶入有力道的悲情成分。
而沒有悲情成分帶入,就意味著主角不會跟隨劇情獲得顯著的成長。
《釜山行》之所以能有那麼高的口碑,主要就在於它對人性涼薄、生離死別、人物成長,都進行了很生動的刻畫。
孔侑飾演的男主,在開始和結尾,出現了明顯的反差。
從剛開始的明哲保身,到後來的救女心切,他整個心理狀態都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直到最後,他終於頓悟,發現這個世界有比自己生命更珍貴的東西存在。
於是,通過縱身一躍,他完成了個人升華。
除男主之外《釜山行》裡,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棒球隊的少男少女、讓眾人為姐姐陪葬的老人、鐵漢柔情的壯漢大叔......
這些角色不但為電影貢獻了淚點,而且還拋出了很多值得觀眾思考的社會議題。
可是,在電影《#活著》裡,我們卻絲毫捕捉不到任何呼之欲出的情感表達。
影片前半程,一直在大面積地鋪陳男主的情緒,具有明顯的煽情痕跡。
直到後半程,導演才終於設計出了一個稍微有點層次的反派形象——一個用活人餵養喪屍妻子的倖存者。
這個角色,如果塑造得當,完全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導演卻並沒有從角色著手,通過交代人物前史,帶出他嗜血背後的複雜情感,而只是一筆帶過,讓這個點睛之筆淪為了平庸。
雖然整體看來,《#活著》乏善可陳,但該片對年輕人來說,卻又有著不錯的吸引力。
無論是男主的黃毛造型,還是嘻哈的bgm配樂,亦或是片名裡充滿網感的「#」的使用,看上去全都個性十足,與年輕人的審美趣味相接軌。
除此之外,該片還緊扣當下,拍攝了很多流行的網絡元素:網遊、社交網絡、無人機、iPad……
其受眾定位,很明顯是瞄著年輕人去的。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成為韓國院線復工後「首部觀影人次破百萬」的電影作品。
只可惜,空有一副花架子的它,無論再怎麼用力,都只能算得上是一部徒有其表的喪屍鬧劇。
經不起比較,更經不起推敲。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