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王氏祖先——王公弘化,了不起!教出兩個「部長級」尚書

2021-02-19 美食博山

小編微信msboshan  廣告:13365330683 

王公弘化,字用弼 號懷麓,明湖廣長沙府茶陵州知州生於明隆慶戊辰六月初六日,卒於崇禎甲戌五月初一日,祖居博山西關。
弘化祖《墓志銘》碑立於顏神荊山山麓,1955年博山擴建,族人將其遷至周村車輻。
撰文:畢自嚴(1569—1638)字景曾,號白陽,今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人(原隸屬自川縣)篆額:趙振業,字在新,號暨垣,博山人。書丹:任濬,字海王,號文水,博山人。

弘化公先祖是從河間府寧津縣遷徙而來的,後來選擇定居於顏神鎮西關。據說,弘化公的曾祖父叫王臻,曾祖母是張氏。祖父叫王寶,祖母是周氏。父親叫王鎬,別號麓泉,被朝廷追贈為文林郎陝西鞏昌府的推官,朝廷贈給弘化公的母親劉氏為孺人封號。

王公弘化生於隆慶戊辰(1568)夏曆六月初六日,逝世於崇禎甲戌(1634)五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有七 。原配閆氏,封為孺人。弘化公有四個兒子,長子明翼,國子監學士,娶東明教員淄川康永貞的女兒為妻;二兒子明瞻,郡庠生,娶了郡庠生李時葕的女兒為妻;三兒子,明鼎,郡庠生娶了儒官張標的女兒為妻,娶郡庠生翟鳳翼的女兒為繼室;四兒子,明俊,邑庠生,娶趙敬的女兒為妻,弘化公有兩個女兒,
大女兒嫁給劉承恩為妻,早年去世;二女兒嫁給郡庠生劉潤德為妻。弘化公有孫子四個,明翼生有二子:之瑋(邑庠生)、之珆。明鼎生一子:之珄。明瞻生一子:之琮。弘化公曾孫,一個,系之瑋生的憲祖。弘化公孫女八個,曾孫女一個。婚姻聘字皆名族子孫。

弘化公,遵從母命十三歲外出遊學,拜張堯封先生為師。明萬曆十三年(1585),他在眾多學生中,每次考試皆名列前茅,因而,名聲大振。弘化公在參與鄉試期間則費盡心思創辦私塾,教出兩個尚書,實為罕見。

如張曉,字浴鹹,號明衡,

博山人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及第,官至大司馬。翟鳳翀,字爾騰,號凌雲,博山人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及第,官至大司馬。
明萬曆年(1618)王公弘化年逾五十,在科舉考試時得以中舉。
明天啟五年(1625),被選為甘肅天水掌獄論的推官(司理)。明崇禎三年(1630),主持陝西延安西部一帶武舉鄉試,審查鑑定選拔出了多個保疆禦敵之將才。又奉兵部尚書袁可立的密令,一人騎馬冒險直抵叛軍大營,攜帶大量錢幣,冒充巨富大款商人並將成串的錢散發給軍中將士。在軍帳中與將士歃血結盟後而安全返回,成功制止了軍隊的譁變。崇禎三年冬(1630)擢拔為霸州刺史(河北廊坊一帶)。隨後又接任茶陵州知府。(茶陵州跨越古楚地湖北、湖南,地處福建、廣東、江西、浙江交界處)。

顏水荊山今古,佳城遺恨無邊。守關奉檄樹明賢。居心可水鑑,勒石首陽山。座右銘聯書志,淡濃靜躁為權。茶陵夙夢未曾圓。世人皆敬仰,晚輩續新篇。

墓志銘譯文:王連峰,石碑圖片:碑文局

相關焦點

  • 走進衡陽第一家:漁溪王氏崇本堂(下)——王氏文化
    漁溪王氏「一鬥芝麻官」傳說王萬莊興建崇本堂時正值芝麻收割季節。他見家人鬥提芝麻經過堂址,非常高興,脫口而出:「吾門必出一鬥芝麻官。」漁溪子孫兌現應驗了祖先的金玉良言,發憤圖強,勵精圖治,文韜武略,人才輩出,湧現了一批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宋有翰林文學士,元有萬戶侯,明有工部尚書,清有振威將軍,民國有少將、中將和大法官。
  • 弘化禪寺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左都御史•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邑人餘國柱遊東方山,應弘化禪寺方丈慧悟請,題書「三楚第一山」以贊山美。同年,餘國柱再捐重資建「度生龍象坊」,以嘉名山名寺名僧弘法利生之德。清康熙五十六年,弘化禪寺重修,磁湖富紳、解元張儒泗之後裔捐資建「第一名山坊」於三門之西側,同「度生龍象坊」相互對應,氣壯山場。
  • 觀瞻天度王氏祖碑啟示 || 薛銀瑞
    天度王氏二十四代孫王寧波先生向採風團介紹了天度王氏祖碑搶救保護情況。王氏祖塋始建於元朝中期,佔地近百畝,為全族公用。王氏祖墳自建立以來,曆元、明、清、民國,垂六百年之久,古柏參天,碑石林立。一九六四年墳塋被夷為耕地,百餘尊石碑皆蕩然無存。近期王寧波先生組織村民從多處井臺上挖掘搶救了三十多通祖碑。看到這麼多王氏祖碑,好多人感慨,這是多麼珍貴的地方歷史文化活教材啊。
  • 曹洞正宗博山系法脈傳承源流
    清康熙九年(1670)圓寂,法嗣有弘瀚、弘裕等人。壽七十九。臘六十二。塔靈骨於本山蓮華峰之陽。門人弘瀚集刻語錄。雪磵道奉法嗣弟子:第二世:粟如弘瀚(1630—1706)字粟如。別號勺菴。生於明崇禎庚午年二月初三日巳時。江西廣豐縣東之梅溪鳳陽司理(官名)餘忠貞公的次子。年二十一棄家為僧,師事博山道奉禪師。乙未(1655年)道盛禪師入主博山,目為沙門聖箭。歷主瀛山、博山。
  • 瀋陽法庫巴爾虎山登山節:蒙古王公後裔尋祖先遺蹟
    劉剛 攝中新網瀋陽6月12日電 (沈殿成)瀋陽國際旅遊節夏季遊暨第七屆瀋陽法庫巴爾虎山登山節,6月12日啟幕,蒙古王公後裔紛紛到這裡追尋祖先的遺蹟。巴爾虎山為瀋陽第一高峰,古稱為石熊山,是遼代蕭氏後族重要聚居地、遼代歷史文化重要傳承地,曾演繹出「太宗德光拜聖山」和「太后蕭綽走宗州」等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
  • 難怪王氏是第一大姓,原來也有陳氏的分支!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王姓的源流眾多,主要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京兆王氏、元城王氏、東海王氏、晉陽王氏、開閩王氏、三槐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等。其中,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東海王氏、等均是源於姬姓;北海王氏、元城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則來源於虞舜後裔陳胡公,由陳、田改姓為王氏。
  • 走進衡陽第一家:漁溪王氏崇本堂(上)——王氏文化
    漁溪王氏四世孫王永賢於宋嘉佑六年(1061)開第一修譜,歐陽修作序稱漁溪王氏「系出琅琊王之後,其族顯於真定而支衍於江南,飄華纓鳴佩玉者累世不絕,匪直萬莊君已也」。王永賢是萬莊公四世孫,開第一修譜距萬莊公於漁溪開基僅隔六十七年,歐陽公譜序的記述應當有真憑實據。吳澄、虞集是樹崇本堂為「漁溪王氏」正式郡號的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吳、虞二公俱是元代著名學者。
  • 王氏家族堂號,速收藏!
    劇縣王氏亦因此而興。王猛有子四人:皮、休、曜、永。皮仕前秦,官散騎侍郎,休官河東太守,永官至丞相。前秦亡後,王猛子孫一分為二,分仕於南北朝。仕於南朝者,有王曜及休子鎮惡等人。宋武帝率眾北伐,鎮惡任前鋒,進軍關中,功居第一。武帝懼其功高震主,遣參軍沈田子誘殺之,連同鎮惡兄基、弟鴻、遵、淵、從弟昭、朗、弘等共八人。
  • 千古人文地,衡陽第一家——漁溪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又稱漁溪王氏(一作愚溪)宗祠,是一處建於宋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王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 太原陽曲龍泉王氏小店堡宗脈紀略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源流有幾處,但當今王氏皆以周平王太子晉,也就是王子喬為始祖。王氏族人分布範圍廣,古代王氏有名的郡望達21處;最為著名的是太原郡、琅琊郡;王氏一族的總堂號為「太原堂」,分堂號有90多個;王氏族人雖遍布四海,但世間仍號稱「天下王氏出太原」。有詩讚曰:唯其王氏,太原開宗。播遷寰宇,萬派同根。
  • 博山娃唱公安,恣啥個人!!!
    博山娃娃們用獨特的音樂快板,唱出身邊警察蜀黍的形象,明快的節奏,加上手中的快板,在輕鬆氛圍中教您學防範,孩子們表現真的不錯,點個瓚吧!回復 chansha 最近到博山的人都死於這三點!【 好 吃 在 哪 裡? 】 回復 燒餅 博山最好吃的火燒在哪?回復 豆腐 饞人的博山豆腐大餐!
  • 才溪王氏的源來與播遷——王氏文化
    我們才溪王氏是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一部份。我們閩、粵、贛邊居住的漢人祖先們是敢於同大自然作鬥爭、拼愽的,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包括祠堂文化)。我們才溪王氏是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一部份。我們閩、粵、贛邊居住的漢人祖先們是敢於同大自然作鬥爭、拼愽的,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包括祠堂文化)。
  • 【博山鎮故事】 辰巳山
    蕪湖人洪鑾在清朝乾隆四十年前後曾任博山縣知縣,著有《博山志稿》,對辰巳山的記述如下:「辰巳山,縣東南四十裡,亦名博山,下有南博山莊、北博山莊,邑得名以此。」這時博山立縣才40多年,對縣名的由來作此記載當是較為真切的,說明辰巳山在歷史上有名氣。 據當地老人所說,辰巳山與博山應是一山兩峰。博山在西,俗稱「小擂固堆」,遠望象博山爐。
  • 客家人與開封:三教堂 三槐堂王氏發源地
    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成為宋太祖的重要謀臣之一。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周寶珠撰文指出,符彥卿鎮大名,早已引起宋太祖的猜忌和不滿,王祜敢於直言相告,並以自己家百口作保障,說明符彥卿無「謀叛」之罪,做到了一個正直官僚應該做的事。
  • 【博山味道】清梅居: 草根的堅守與執著
    明清以降,博山逐漸成為魯中重鎮,經濟繁榮,居民富庶,人們對飲食的需求相對也水漲船高,餐飲文化也隨之繁榮興盛起來。這兩條俗語,前一句講的是博山飲食的平民化,強調了博山飲食的種類豐富,民間基礎雄厚;後一句講的是博山飲食的貴族化,重點強調了博山飲食的禮儀規制和宴席格局。平民化和貴族化的有機融合,形成了博山飲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
    據此推測,太原王氏入魏之後,已逐漸由玄轉佛,成為一個世奉佛法的家族。王氏家族的這種轉變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世說新語》中有許多王門名士與高僧交往的記載,但東晉名士對佛學的認識畢竟有限。王慧龍六世祖王坦之著《沙門不得為高士論》,以為「高士必在於縱心調暢,沙門雖雲俗外,反而更束於教,非情性自得之謂也」[19]。
  • 臨沂在明代出過多少位尚書?他們都是哪些縣的人?
    翻看史書可以發現,臨沂歷史上的名人,主要集中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湧現出了琅琊諸葛氏、琅琊王氏、蘭陵蕭氏和琅琊顏氏等知名家族,他們大多出將入相,蘭陵蕭氏甚至出過多位帝王。明代廢除丞相,以六部尚書為中樞大員,而當上尚書,就算是知名人物。而筆者查閱臨沂史志資料,暫時只找到了3位與臨沂有關的尚書。他們分別是蒙陰縣的秦士文、費縣的張四知和沂水縣(沂源縣)的杜澤。從年代上說,老沂水縣的杜澤,擔任尚書的時間最早。《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二十九年春正月庚申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賀賜群臣宴於奉天殿。壬戌,以詹事府丞杜澤為吏部尚書。」
  • 中國道教:民間祭祀東王公起源與來歷
    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傳說中的帝俊,有關帝俊的神話相當零碎,集中保存在《山海經·大荒經》以下五篇裡,其他書籍並無所見。帝俊有兩個妻子,一個名叫羲和,住在東方海外的甘淵,生了十個太陽;另一個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個月亮。他還有一個名叫娥皇的妻子,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國的先祖。這位先祖一個頭三條身子,傳下來的子孫也都是這般模樣。羲和是中國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
  • 教你一道博山年下菜——烀肉
    小編微信:msboshan投搞:msboshan@163.com 商業合作:13365330683                   烀肉,這個菜是一個別具特色 的大眾化傳統菜品,它是過去博山菜裡最後兩個飯菜,一湯一炒中的湯菜所指主要配料。
  • 王公貴族爭追捧,作品在琉球賣瘋了
    王公貴族爭追捧,作品在琉球賣瘋了。清代著名畫家,曾奉詔入暢春園,給康熙寢宮的清溪書屋畫屏的吳暻,所著的《廣陵禹生王會圖歌》序中記載:「禹生天才雋妙,無愧古人。今官鴻臚序班,方充琉球伴使,銜命入閩。」鴻臚寺是專門負責朝廷慶典禮賓的機構,序班是官名,官職為副科級的從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