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微信msboshan 廣告:13365330683
王公弘化,字用弼 號懷麓,明湖廣長沙府茶陵州知州生於明隆慶戊辰六月初六日,卒於崇禎甲戌五月初一日,祖居博山西關。
弘化祖《墓志銘》碑立於顏神荊山山麓,1955年博山擴建,族人將其遷至周村車輻。
撰文:畢自嚴(1569—1638)字景曾,號白陽,今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人(原隸屬自川縣)篆額:趙振業,字在新,號暨垣,博山人。書丹:任濬,字海王,號文水,博山人。
弘化公先祖是從河間府寧津縣遷徙而來的,後來選擇定居於顏神鎮西關。據說,弘化公的曾祖父叫王臻,曾祖母是張氏。祖父叫王寶,祖母是周氏。父親叫王鎬,別號麓泉,被朝廷追贈為文林郎陝西鞏昌府的推官,朝廷贈給弘化公的母親劉氏為孺人封號。
王公弘化生於隆慶戊辰(1568)夏曆六月初六日,逝世於崇禎甲戌(1634)五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有七 。原配閆氏,封為孺人。弘化公有四個兒子,長子明翼,國子監學士,娶東明教員淄川康永貞的女兒為妻;二兒子明瞻,郡庠生,娶了郡庠生李時葕的女兒為妻;三兒子,明鼎,郡庠生娶了儒官張標的女兒為妻,娶郡庠生翟鳳翼的女兒為繼室;四兒子,明俊,邑庠生,娶趙敬的女兒為妻,弘化公有兩個女兒,
大女兒嫁給劉承恩為妻,早年去世;二女兒嫁給郡庠生劉潤德為妻。弘化公有孫子四個,明翼生有二子:之瑋(邑庠生)、之珆。明鼎生一子:之珄。明瞻生一子:之琮。弘化公曾孫,一個,系之瑋生的憲祖。弘化公孫女八個,曾孫女一個。婚姻聘字皆名族子孫。
弘化公,遵從母命十三歲外出遊學,拜張堯封先生為師。明萬曆十三年(1585),他在眾多學生中,每次考試皆名列前茅,因而,名聲大振。弘化公在參與鄉試期間則費盡心思
創辦私塾,教出兩個尚書,實為罕見。如張曉,字浴鹹,號明衡,
博山人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及第,官至大司馬。翟鳳翀,字爾騰,號凌雲,博山人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及第,官至大司馬。明萬曆年(1618)王公弘化年逾五十,在科舉考試時得以中舉。
明天啟五年(1625),被選為甘肅天水掌獄論的推官(司理)。明崇禎三年(1630),主持陝西延安西部一帶武舉鄉試,審查鑑定選拔出了多個保疆禦敵之將才。又奉兵部尚書袁可立的密令,一人騎馬冒險直抵叛軍大營,攜帶大量錢幣,冒充巨富大款商人並將成串的錢散發給軍中將士。在軍帳中與將士歃血結盟後而安全返回,成功制止了軍隊的譁變。崇禎三年冬(1630)擢拔為霸州刺史(河北廊坊一帶)。隨後又接任茶陵州知府。(茶陵州跨越古楚地湖北、湖南,地處福建、廣東、江西、浙江交界處)。
顏水荊山今古,佳城遺恨無邊。守關奉檄樹明賢。居心可水鑑,勒石首陽山。座右銘聯書志,淡濃靜躁為權。茶陵夙夢未曾圓。世人皆敬仰,晚輩續新篇。
墓志銘譯文:王連峰,石碑圖片:碑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