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啃河上骨,水流東坡詩。」論起罵人不帶髒字,這兩句話最為經典。蘇東坡與自己的好朋友佛印對罵的時候,蘇東坡吐出了「狗啃和尚骨」,佛印和尚也不妥協,用「水流東坡詩」來回懟。
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很難看出罵得有多狠。其中,「河上」與「和尚」的讀音很近,其含義自然相同;「東坡詩」中的「詩」與詩歌或詩句沒有關係,與「屍」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它特指的就是「東坡屍」。由此可看出,在沒有罵字的這一對罵中是非常狠的。
此外,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裡也記錄了蘇東坡的一個故事。在擔任杭州的通判時,蘇東坡就曾經接過一個案子。一位叫瞭然的和尚不守教規,貪戀美色,用著寺廟中的金錢去與一個名叫秀奴的青樓女子亂混。等到瞭然沒錢後,秀奴便不再與他相見,瞭然在氣急敗壞之下居然將其致死,由此而案發。
對此,蘇東坡感到啼笑皆非,用《踏莎行》來對和尚進行諷刺,用「這個禿奴,修行忒煞」來表達對那個色和尚的諷刺。後來,人們直接將用於形容瞭然的「禿奴」表達為「禿驢」,是對不守規章的和尚的一種諷刺,簡直是罵人不帶髒字。在我國歷史上,還有6句罵人不帶髒字的金句,雖然沒有直接將其含義表現出來,但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和無可反駁。
第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話出自孔子,完整的敘述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它的意思是說年少時對家人不恭敬,成年後又學無所成的人,對社會毫無益處,活著也沒什麼意義,猶如苟且偷生,所以叫做「老賊」。
這種現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有很深的體會,為什麼很多人不敢扶路邊倒下的老人?為什麼不少老人經常耍無賴,讓人討厭?這是老人這個群體的錯嗎?顯然是否定的,說到底還是因為這些人年輕時沒做下多少好事,到老了還要敗壞老人的名聲。
第二句:夏蟲不可以語冰
這句話出自《莊子集釋》卷六下《莊子·外篇·秋水》,是說對於夏天的蟲子無論你怎樣與它談論冬天的冰雪它也不會明白。因為對它來說,這是從未存在的東西,超出了它的理解範圍。通常用來比喻人見識短淺。
第三句:沐猴而冠
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攻入秦都鹹陽之後,大肆屠城,焚燒宮室,席捲財物、美女東去。有人向他建議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一心想回江東老家顯擺,因此拒絕這個提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進言者聽說項羽有這樣的想法,覺得非常可笑,於是諷刺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沐猴而冠,是指猴子穿衣戴帽,比喻虛有其表。學習不思考,與不學習實際效果相差不多,如果僅得其皮毛而無法探求到精髓,還不如不學來得舒服。
第四句:糞土之牆不可汙也
這句話也是孔夫子說的,全文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用「糞土」來比喻對方,孔夫子為什麼這樣生氣呢?
問題出在孔子的學生宰予身上,宰予在孔子的課堂上呼呼睡大覺,孔子看到後怒不可遏,於是才有了上面的那段話。
第五句:相鼠有皮,人則無,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出自《詩經·鄘(yōng)風·相鼠》,大意是,看看老鼠尚且有皮,在意儀容,人應該更加講究禮儀。如果一個人不講禮儀,不知羞恥,那就連遭人唾棄的老鼠都不如,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句話用來比喻那些比老鼠還讓人厭惡,不知廉恥的人。
第六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孔老夫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今天的女子對孔子這句話多有不平:「我們怎麼難養呢?」理解孔子的話不能一知半解、斷章取義。
前一句是說女子難養,還和小人並列在一起,好像女人就是小人。但後面才是真意,不是說女子難養,而是說很難與女子、小人處理關係。「近之則不遜」,親近了,對你就不講禮貌;「遠之則怨」,疏遠了就怨恨。與小人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保持不遠不近、不即不離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