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黃河文明的搖籃、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歷史標籤。
這裡歲月滄桑久遠,女媧補天的故事就發生於此,而近現代考古學的發現則以中國早期國家形態在黃河流域的遺蹟,佐證了神話傳說中的聖王和他們治下的重大事件。
這裡古蹟遺留遍地,有世界三大遺產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臺山,有佛光寺、晉侯鳥尊、永樂宮壁畫「山西國寶三絕」,雁門關、娘子關、平型關猶如歷史長河中跳動的音符,訴說著當年的金戈鐵馬。
這裡王朝更迭無數,多少明君賢主於此發跡;這裡是紅色革命勝地,仁人志士在此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不到山西,不懂中國,到過山西,才知華夏。一如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指出,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遊山西就是讀歷史。
從歷史脈絡來說,遊山西就是讀歷史。
作為中華文明的百科書和中華文化的聚寶盆,歷史文化就是山西旅遊的核心資源,五千年華夏文明綿延不絕,在這方厚重質樸滄桑的土地上從未停止生長。
從上古神話傳說中精衛填海,到神農炎帝嘗百草,舜躬耕歷山,神話和歷史的交匯,讓人於山川形勝間遙想當年。桐葉封弟始有晉,之後的3000年,山西都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濃墨重彩的筆觸記錄著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文學、藝術、建築、戲曲等等不一而足的發展歷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片土地經得起汗牛充棟的學問和正史野史的梳爬膜拜與摩挲玩味。
悠久的歷史以「融史於旅,寓教於樂」形式娓娓道來,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日前,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遊山西·讀歷史」活動實施方案》,其中推出了10條旅遊線路,旨在以景點呈現歷史,以歷史輝映風物。
從古蹟遺存來說,遊山西就是讀歷史。
山西作為中國文物最富集的省份,堪稱「大地上的中華文明博物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一村一城,都是五千年歷史的倒影。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建築佔中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一部分還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藝術的孤例。中國僅存的四座唐代建築,都在山西。而在山西,這樣的僅有和唯一,很多很多,不勝枚舉。
2019年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保單位」),山西以530處國保單位位列全國第一,「地上文物看山西」實至名歸。《「遊山西·讀歷史」活動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建設20處國寶級文物活化利用試點,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加強文化價值挖掘闡釋,科學策劃展示內容,形成特色旅遊產品。
山西省文旅廳廳長王愛琴表示,整個山西,就是一個可以觸摸、可以親近、可以對話的「沒有圍牆也沒有屋頂的博物館。」
從文化傳承來說,遊山西就是讀歷史。
山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成果結晶。芮城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180萬年,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文化。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洪洞大槐樹成為無數華人心目中的「根和魂」。明清時期,講究誠信無欺騙行為的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他們開闢了與絲綢之路齊名的「萬裡茶道」。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著力打造的三大旅遊板塊黃河、長城、太行,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載體,黃河水哺育了中華民族的童年;長城魂魄見證了封建王朝的浮沉;太行山點燃過抗日救國的烽火。
山西麵食和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三晉人民的勤勞智慧。山西還是「民歌海洋」「戲曲之鄉」,是清涼勝境,康養佳地……
清晰完整的歷史脈絡,豐富多彩的文化文物資源,促成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交融互通。山西,這片歷史悠久、文明星燦之地,邀您來一場人生壯遊,讀一本家國史書!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