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寨子其實很適合拍攝,雨後的街巷,老人,構成一幅幅詩意的畫面,留下歲月的痕跡。那額頭的皺紋,斑駁的石板路,清晨嫋嫋升起的山嵐,無不訴說著它悠久綿長的歷史烙印。旅行,我們透過浮躁的瞳孔,去接觸當地的文化,風景,讓內心得到片刻的寧靜。而攝影,只不過是按動快門的瞬間,捕捉到生活中久違的煙火。
今天小編要說的西江千戶苗寨,它位於貴州凱裡的東南部,距離州府凱裡39千米,是全國最大的苗寨。它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這個苗寨共有1250多戶人家,5600多人,苗族佔據全寨總人口99%。全寨有溪水四條,分別匯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環繞寨腳而過,把寨子一分為二,北面有3個苗寨,南面有4個苗寨。西江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每年的苗年節、吃新節、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名揚四海,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
我覺得西江千戶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館,一篇展現著苗族發展的史詩,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苗族漫長歷史和發展的首選之地。那裡淳樸的民風,傳承千年的節日以及精緻美麗的服飾都是這座博物館的展品。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
西江苗寨的人們向來十分好客,無論在節日還是平時,有客人來到苗家,主人就會雙手捧來一碗碗的米酒,敬給客人,表達自己對於客人的歡迎。要是遇到節日,這禮節就會更加隆重了,每到苗節的時候,每家每戶就會做上甜酒、煮凍魚來款待客人。
我想當地特色風景線就是西江千戶苗寨苗族的服飾非常鮮彩奪目。那裡的女青年一般一到節日時就會盛裝打扮一番,她們頭戴銀花、銀梳,包上銀圍布片,戴銀耳環,項上掛著三到四隻花紐式銀圈,手上戴上三四隻銀手鐲,全身打扮得銀光閃閃,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飾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帶上面繡著花、草、鳥、魚等圖案。因為過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長袍、戴黑色的頭巾,所以這裡服飾又被稱為黑苗。
到西江旅遊,進入苗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我們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腳樓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時候通常會利用山傾斜度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會臨空懸出,最後就形成了我們眼前這些玲球起伏的吊腳樓了。我們可以看到吊腳樓的建築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個建築沒有使用一釘一鉚,全都是用榫卯連接的,所以吊腳樓的建築工藝十分巧妙。這裡的建築風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從我們的苗寨觀景臺俯瞰,只見那吊腳樓層層疊疊,呈現出金字塔的形狀,十分壯觀。大家可以來猜猜這個吊腳樓下層是幹什麼用的呢?沒錯,就是用來關牲口或用來堆放物品的。同時這裡還起到通風、防潮的作用。
除了吊腳樓,風雨橋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築之一。風雨橋也叫做花橋,主要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因為為行人起到了一個遮風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稱為風雨橋。風雨橋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梁建築,一共分為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主要就是橋墩,中部是橋面,上面的就是橋面廊亭。傳統的風雨橋和吊腳樓一樣沒有用一根鐵釘,都是採用榫卯技術連接整體的。我們可以看到風雨橋上面修建了很多層的塔、一亭,每一層都有簷角翹起來繪鳳雕龍;在塔頂上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寶葫蘆、千紙鶴等吉祥物,十分精緻。
總之從山坡高處看整個苗族村寨,它環繞在綠水青山之間。感嘆古苗族人的智慧與遠見,那裡的大片民舍都是依據山勢而建,看起來非常壯觀,田原風光無限美,讚嘆苗寨真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歡迎評論關注和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