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唐代《唐書-太宗記》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
中秋節也叫「三秋之半」,「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農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
也叫做「孟秋」,「仲秋」,「季秋」,八月的十五,十六號都是三秋之半,所以也有地方的中秋節是八月十六號。
2018年的中秋節就是16號的月亮最圓,哪一天的月亮最圓又牽扯到了曆法。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第一大節,中秋節可以說是第二大節,月亮陰晴圓缺,農曆也計算的十分準確。
中秋節有兩個最大的特徵,第一是賞月,第二是月餅,農曆又被稱為「夏曆」,因為他起源於夏朝。
雖然目前農曆可追溯到夏朝,但是月亮的變化在夏朝之前,甚至是遠古時期就已經被先人發現了。
有人說農曆是月亮歷(陰曆),當然對月亮計算的準確,不對!農曆是陰陽結合的曆法。
古代月餅的分配不得而知,而且這也與食材也關係,就是現在的月餅,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色。
食材不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芝麻,杏仁等食材,月餅的做法更豐富了。
月餅的前身是商末周初的「太師餅」,為了紀念商紂王的太師「聞仲」的,可聞仲只是《封神演義》中杜撰的。
東周《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就已經說明農曆八月份,就已經有類似幾天中秋節的活動。
中秋節在唐朝正式成為一種節日,宋朝達到鼎盛,月餅在唐朝的街頭就已經成為日常的糕點。
唐朝的月餅也叫「胡餅」,宋朝月餅成為了宮廷糕點,裡面加入了糖,成為了甜品,還有各種各樣的花紋,有了現在的月餅的樣子,元末朱元璋八月十五晚上帶領農民起義時,將信藏入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