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種植小麥麵積最大的國家,從南到北均有種植,其中冬小麥佔90%以上,冬小麥想要獲得高產,了解凍害的類型和影響因素很重要。
冬小麥凍害類型
1.暖冬驟寒凍害型。小麥播種至入冬前後,氣溫偏高,冬前小麥長勢良好。入冬後,由於連續降雪或凍雨,麥苗因未經抗寒鍛鍊(麥苗低溫溫度適應和糖分積累階段),受凍害輕者葉片乾枯,重者會凍傷生長錐(早播旺苗生長錐更易受害)。
2.冬季長寒凍害型。指冬季持續低溫並多次出現寒潮(如在北部冬麥區冬季寒冷年份,最低氣溫到-17℃以下,連續天數在10天以上),風多雪少會加重凍害,導致地上部嚴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
3.冬末早春融凍型。指氣溫反常回暖,麥苗冬季休眠後生長錐已開始萌動生長分化,小麥耐寒性已下降,又遭遇早春寒流,凍融交替和冷暖驟變造成死苗,這就是通常說的倒春寒現象。
冬小麥凍害的相關因素
1.冬前旺苗容易受凍。播種早、秋季氣溫高或者越冬期推遲造成冬前積溫高,導致小麥主莖葉齡大,分櫱多,形成旺苗。這類小麥分櫱節細胞糖分濃度下降,冰點增高,抗寒性下降。冬前旺苗在冬季容易受凍,冬前小麥拔節的不能安全越冬。一般認為小麥主莖冬前葉齡7片以上,畝莖數100萬以上,麥田基本封壟的視為旺苗。另外,主莖葉齡過大,株高過高或者群體過大,田間鬱閉封壟的也視為旺苗。
2.越冬前後氣溫突降容易造成凍害。小麥在越冬前後有一個糖分積累和細胞脫水的過程。越冬前後日平均氣溫在0℃至5℃的日期長可增加小麥糖分濃度,有利於抗寒性提高。此期時間短或未經此期而驟然大幅度降溫就容易造成凍害。
3.旱寒交加容易造成凍害。小麥越冬期間單獨由於寒冷造成凍害的可能性比較小,而越冬期間乾旱和寒冷相互作用卻容易造成凍害。
4.管理不當會造成或加重凍害。一是小麥適宜的播種深度一般為3-5釐米,播種深度不足2釐米的容易受害。二是秸稈還田不勻的麥田;乾旱麥田;整地質量差,土壤不踏實麥田;播種質量差,播後未鎮壓麥田等都有可能加重凍害。另外,小麥越冬初的傍晚澆水,在水未全部滲入土壤時突然降溫,在地表結凍,也易造成小麥分櫱節受凍。小麥越冬期間澆水,水不能滲入地下,小麥易窒息和受凍死亡。
5.部分品種冬性偏弱,容易造成凍害。不但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等品種類型之間抗寒性有差異,而且同類品種之間也有差異。在同樣栽培和氣候條件下,同一類型品種中,冬性偏弱的品種與其它品種相比,一般凍害較重。
小麥凍害的防治措施
加強肥水管理,發生凍害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1.因苗施肥澆水。各地要因天、因地、因苗,開展小麥分類肥水管理,促進弱苗早發增櫱,穩定壯苗保櫱增穂,控制旺苗穩長壯櫱,力爭促弱轉壯、保壯穩健。
小麥發生凍害後主要是主莖和大櫱受害最重,小櫱受害較輕。春季應仔細觀察小麥受凍情況,對於部分主莖和大櫱已經死亡,小櫱仍然存活的麥田,不要毀種,應在返青時及時追施化肥,促進小櫱生長發育。推薦追施紅四方尿素7.5~10公斤/畝,缺磷的麥田可配合施用磷酸二銨,以促進根系生長。
2.及早清溝理墒。南方地區對未開溝的套播麥田要及時開挖田內三溝(廂溝、腰溝、圍溝);對已開溝但配套不完善的麥田要及時疏通;對冬季凍融交替、田埂塌落的麥田,要及時挖溝築埂,做到溝渠相通,確保排水通暢,防禦或減輕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