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這個中秋節放假三天也沒什麼出遊規劃,節日當天要陪陪老人家們,後面兩天也就更沒什麼能參加的短遊活動了。想在家看看書,宅一宅也不錯。
突節前某一天,景婷拋出一個遊竹泉村的活動貼,時間也好,地點也是聽說很久,卻一直沒有成行的。徵得盼爸的同意,願陪小女子一遊。自己單獨行動了幾次後,更體會到有盼爸陪伴的種種溫馨和幸福,更珍惜能和他一起出遊的機會。
好象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一直擁有就不知珍惜,但有失有得後,就會更加珍惜失而復得的機緣。
此次行程遊兩個小景點:上午竹泉村,下午紅石寨。
一早出發,下了兩天的雨,也就在我們遊玩這天戈然而止。微微的太陽,算是遊玩最好的天氣。
車程三個多小時到達竹泉村,在假期的高速也算是很給力的。
竹泉村位於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由明朝末年河南巡撫高名衡的堂兄弟高名寔遷此地隱居建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竹泉村導遊圖
竹泉村背倚玉皇山,中有石龍山,左有鳳凰嶺,右有香山河,前有千頃良田。因村中有一清泉,泉邊多竹,得名竹泉村。
竹泉村以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自然形態被授予「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在臨近大門有一村中戲臺,大紅燈籠高高掛,豐收果實飾滿間,好一派豐殷喜氣揚。男女民間歌手唱著一首首經典老歌,既有節日氣氛又有鄉間情調。
講真,竹泉村作為假日中的旅遊景點,人流也在可接受範圍內。我和盼爸也是一直尋找村中的邊邊角角遊逛,其實竹和泉的感受差不多,但人頭稀少處,更能感受到那種寧靜的美好。
走在竹林深處,小溪潺潺流動,抬眼搜尋下隱在竹林中的各式房屋,有石頭的,有磚瓦的,有的滄桑古樸,有的又隱有些現代感,歷史與現代交響輝映。
在每個小村莊或小鎮總有那麼一條繁華的主街區。在這裡相對繁華的主街區就是麗水街了,這裡商鋪更集中,這裡泉水更密集,一條泉水溪流穿街而過。
走在麗水街上就是另一番熱鬧景象了,人漸多、商鋪也漸多。道路兩邊是各種販賣地方特色的小商鋪,但大都是在原有建築特色的基礎上經營當地特色,所以和周邊環境毫無違和感。
一路走來,看到些有特色的民俗工藝,也願走近一窺其詳。
編織坊:這處建築還留有原住人家的一些痕跡。做飯處特別低矮,需要彎腰低頭才可進入,且在裡面勞作也是直不起腰來,不知為何當時要這樣設計。屋頂的茅草也是讓盼爸又回憶起他小時的房子。剛巧裡面還有一個手藝人在勞作。
炒棗坊:先是被滾滾的炒制機所吸引,看到原來是在炒棗而不是平時的炒板慄。正好有些肚餓,原想是買點炒棗裹腹的,且也從沒吃過炒棗。後來駐足和商家溝通,才知這是衝水喝的棗茶,突想起在西寧品嘗的特色八寶茶中有一味就是炒棗子,沒想到這個產物在山東也可覓的,也算是北方共有的特色了。
辣椒坊:這個應該就比較常見了,只是被辣椒坊的帥小夥用捻子壓制辣椒的姿態所吸引,難得是小夥而不是大姑娘、小媳婦。
還有薑糖酥坊、米酒坊、米醋坊、油坊、古軍弓坊等。
路邊食物的香味也引得腸胃更加造起反來。這裡最不缺少的就是煎餅了,想來今天就吃了三種煎餅:烤制的麥麵軟餅卷土豆絲、辣子、生菜等;鏊子攤制的煎餅卷炒制的各式蔬菜、豆腐和雞蛋;還有鏊子攤的煎餅卷大蔥、辣炒花生、瓜子和幹肉絲,我們倆還是更喜歡加熱蔬菜的那種。還吃了平常很少吃的地瓜面山菜包子,挺美味的。盼爸買了一小桶米酒,我嘗了嘗也挺好喝的,而且覺糖分挺大,不小心留在手上的,都覺黏糊糊的。當然炒雞啊,羊肉湯啊也是隨處可見,而且確實是在炭火上燒制而成。坐在茅草屋中,品嘗著最樸實的農家吃食,短暫享受下田園生活的樂趣。
在這裡竹密水長,一直就是在竹中穿梭,一直就是在泉水旁遊走。翠竹形成的世外桃源,把各種世間紛雜都隔絕,走在其中內心也有了片刻的安寧。隱在竹中影影綽綽的民宿也是在此隱居的好場所,也是好羨慕能在此中長相居住的人兒。
在北方有這麼密集竹子的地方,也是我第一次得見。本想北方環境也不是個適宜於竹子生長的,有這麼一大片竹林也是難得的。第一次和竹林親密接觸,應該是去年遊玩江蘇天目湖南山竹海,現在想來兩邊竹子的粗細還是有差別的,溫暖地帶的竹子還是要更粗大些。
村中在井中提水的轆轤也是引得我好奇不已,用桶從井中舀水的常見,但這種用竹筒舀水的還是少見些。看到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我也被它的舀水原理所驚詫,盛水這麼少,什麼時候才能舀滿一桶水呢?
到處都是水和竹,有沒有一種錯入江南的恍惚感呢。
這裡是夏季遊玩的好地方,竹子和泉水的清涼是適合於任何一個年齡段的。小孩子們可以在水邊嬉戲,老人們可以在竹林的小亭中聊聊家常,年輕人可以在林中散散步、想想心事。清風拂來,經過竹子和泉水過濾,變得更為涼爽,宜人宜居。
毛慄子,就是這麼得名的吧,身上的毛刺也使得望而卻步。真應得那句話了,好東西都不易得,得到也要更珍惜呢。
下午前往紅石寨。紅石寨和竹泉村相距10分鐘的車程,也就算是鄰居了。
紅石寨建於一緩坡山體之上,山體石材為微紅色,小鎮的建築也大多用紅色石材建成,想來此小鎮也是以此來命名的吧。
小鎮基本上是後期打造而成。
爬得山體之上,整個小鎮格局便一目了然。
俯瞰紅石寨
景區打造理念:用山、水、天、石元素,勾畫出一幅丹崖碧水相依,綠林長天一體的圖畫。
小鎮按照空間格局分四個板塊:香湖水上樂園、洞天福地、紅石古寨、汽車營地。
在山頂之上拍得的少見的花卉
我們下午的主要活動區域就是遊覽紅石古寨建築群,欣賞著小鎮的各色建築。
俯拍紅石古寨建築群我們仍延續上午的走法,沒有走人群熙熙攘攘的常規大路,而是另闢蹊徑,專走無人到達的邊緣小路。這樣可以靜靜地欣賞著沿途各式的亭臺樓閣。
沉浸在心靈寧靜之中,才能和也同在寧靜中矗立的建築有一個心靈上的溝通,才更能體會到它們的個體之美。看到它們,也只是在心中暗暗讚嘆真美,那種牆體之美,那種形態之美,那種裝飾之美。
這裡的建築群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圍繞牆體的爬山虎。雖可能建築群是後打造的,但有了這些有靈氣的植物,卻給人打造出年代的厚重感和滄桑感,使我不由感覺這些建築象已矗立百年之久。
這也是我喜歡這些建築體,百看不厭的原因吧。建築群區域不大,從一個岔路口,走著走著可能就又轉到已走過的地方。但建築體卻極少有相似的,總是能給予視覺上的驚喜。一個字、一通碑,一個簷 、一道牆,都能感受到設計感,這是匆匆一撇所看不到的。這也是地域不大帶來的好處,可以慢慢欣賞,慢慢感受。
走在這段連接古寨和水面區域的象長城體的石道上,可遠觀八卦樓和香湖。這一段路也是少有人來,植物都鋪滿了石道,我們披荊斬棘才開出條路來,覺很詫異,建設很好的景觀區,為何沒人過來呢?
一處隱藏在稍僻處的韓信廟。供奉韓信的廟不太多見,又引得盼爸對韓信極盛時,漢朝天下版圖紛爭的感慨,可惜歷史不能假設,也無法重演。
小鎮也很注重建築群周邊的裝飾,一掛燈籠,一座假山,一缸花卉,一處流水,一扇窗欞,無不透著設計者的匠心,稱這裡是一個大的私家園林也不為過。
可不知為什麼,這裡的人氣卻沒有竹林村那邊旺,民宿和街邊店鋪也有很多關門的。
偶遇一迎親表演,也是一窺當地迎親民俗。可惜現代婚禮越來越追求簡化,民俗婚禮漸只能在表演中才得以相見了。
遇一真正還在釀酒的酒坊,這裡的米酒確實是用糧食釀製的,原始的味道,後勁甜味特別濃,都有些齁嗓子。
八卦樓是小鎮中最有特色的一個建築體,現在主要公用是酒具博物館。展示了中華酒具文化,從材質不同,到形體不同,到內容不同。我突然發現各種主題也都可製成酒具,一組酒具甚至能給你講出一個歷史故事,一個小說片段,甚至一個事物的發展史……
再小的東西,只要有心搜集,成規模後,放在一起都會使人有震撼之感。
鞋子、火柴盒,香菸盒,酒具……
八卦樓
下午4點多結束整個行程,一路既往的高速很順利,按預訂時間到家。
在回家途中,還和盼爸聊起:今天出門12個小時,在景區5個多小時,來迴路上比在景區時間還長,這樣的奔忙值得嗎?好象最終給自己的答案還是值得的。雖當時很累,但後續的滿足感,確實要持續的時間會更長些。
這就是累並快樂著,樂此不疲喜歡到處看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