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安徽省華陽洞發現了大量通體透明晶瑩閃亮的美麗石頭,它們到底是什麼礦物呢?
這是安徽省東南山區一個美麗寧靜的村莊,2001年的一天,村民在位於山腳下的一個溶洞裡無意中發現了大面積通體透明、晶瑩光潔的美麗石頭,這個似乎並不驚異的發現,打破了村莊的平靜,有的村民認為那是水晶寶石,也有的失口否認,至於到底是什麼?因為一直沒有專家親自考察,所以也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謎團。但是,消息傳開之後,到這裡尋找水晶的人越來越多,那麼這些美麗的石頭到底是不是所謂的水晶呢?
這個溶洞,位於安徽省含山縣境內,名字叫做華陽洞。他就是北宋大文學家王安石那篇著名的《遊褒禪山記》裡面提到的華陽洞。由於地處深山,所以近一兩年才被開發成旅遊景區。
進入洞內便是一條大的地下河,需要乘船才可以繼續深入,華陽洞地下水相當豐富,這些塑造溶洞的流水,同樣也造就了溶洞裡豐富的鐘乳石,這與常規意義上的溶洞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區別,讓我疑惑的是,這樣一個無論在成因上,還是形態上,並不特殊的溶洞裡會有水晶的存在嗎?
這是一段還沒有完全開發洞穴,當年村民就是在洞穴裡發現了那些石頭,在一面的洞頂上一塊微微發亮,長滿小荊柱的石頭,深深吸引了我,這些小晶體呈六方柱形,緊緊貼在動地的巖石上,似乎是從石頭裡面生長出來的,順著洞穴繼續尋找,就可以看到一個長滿同樣六方柱狀的晶體洞穴,洞穴非常開闊,晶體沿著洞壁生長,面積龐大,不過,這個洞穴裡面的晶體體積非常小,而且外層被大量的黃泥包裹,這與我們想像中潔淨如冰的礦物水晶可謂天壤之別。
水晶是一種透明度很高的礦物,但是,這些結晶體大部分透明度不是那麼光,如果單從形態上看,應該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一種礦物—石英。據資料上講,結晶完好的石英晶體呈六方柱狀,主要物的成分是二氧化矽,無色或者乳白色,常常因為含雜質的緣故會呈現其他的顏色。
溶洞裡面有石英存在是相當普遍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溶洞中有充足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中富含二氧化矽物質,當二氧化矽滲進巖石縫隙或者一些小的洞穴裡,經過某些化學反應,首先形成一個小的晶核,隨著金和周圍二氧化矽分子不斷增加,就會慢慢結晶成石英。
如果地下水來源充足,那麼石英就能夠不斷的生長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長滿小晶柱的洞穴周圍非常溼潤,明顯有豐富的水源。依據這樣的推斷,溶洞裡存在的大面積的晶體,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石英。
那麼,這個溶洞裡面會不會有水晶的存在呢?在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發現,在洞壁上一個非常小的縫隙裡,竟然也隱藏大量六方柱狀晶體,它們呈簇狀,緊貼巖石,由於洞穴比較乾淨的緣故,晶體透明度很高,閃閃發亮。這些晶體雖然形態上與石英一致,但是有些晶體的透明度已經高於我們此前看到的那些石英晶體。這就讓人有些奇怪了,難道水晶與石英之間還有聯繫?這些透明的晶體是不是水晶呢?這個問題只能請教專家了。
原來,無色透明的單個石英晶體就是水晶,石英和水晶並沒有實質的區別,更形象地說,水晶就是石英礦物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無論成因還是物質成分都是一樣的,在簇狀生長的石英集合中,以單個晶體為例,無色透明的部分就是水晶,而透明度不高的就是石英。為什麼同樣是石英,有的透明度高會成為水晶?
要形成水晶的話,因為它是單個的晶體,晶形要很好,要很透明,這個比形成普通的石英的條件要高,比如說它的生長速度一定是很慢的,如果你長得很快,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形成的東西它是石英,它不一定能夠形成單晶,透明度也不一定好,雜質可能也比較多,因為形成的快,好多其它東西就卷進去了。雜質就會比較多。
含水晶的石英礦中,水晶的比重僅佔2%~10%,或許,這就是物以稀為貴吧。因為水晶的生長條件是非常苛刻的,需要非常潔淨的生長環境和漫長的生長期,這些是決定石英中是否會形成水晶的先決條件。
華陽洞大面積的石英晶體裡面是有水晶存在的,不過由於體積不大,所以作為寶石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華陽洞裡有關無名石頭的秘密終於有了明了的答案。有趣的是,自然界中的食物同樣也有美醜的區分,即使本質上相同的東西,表面上也往往會有所差別。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